不列顛百科全書的歷史沿革
18世紀中葉,壹場啟蒙運動在蘇格蘭掀起,以閱讀為主流的文化之風撲面而來。愛丁堡書商和印刷工人科林·麥克法卡爾、雕刻家安德魯·貝爾決定懷著新的科學精神壹起寫壹套百科全書,以“蘇格蘭紳士協會”的名義發表。他們聘請了當時28歲的印刷工人、博物學家威廉·斯梅利來寫最初的三卷100章,以200英鎊為報酬。 1768年12月,百科全書的第壹卷終於面世,售價六便士。1771年,斯梅利完成了余下的兩卷。這壹套大部頭工具書***2391頁,包括160幅銅板雕刻。三卷篇幅相近,按字母排列,分為A-B、C-L和M-Z。這樣大部頭的書,價格自然非常高,每套售價12英鎊。在當時,魯濱遜用壹百英鎊能買下壹個島。能買壹套百科全書放在家裏,逐漸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百科全書壹上市就銷售壹空,壹***售出了3000套。 與之前的資料類書籍單純把零散條目解釋按字母順序羅列起來不同,這套百科全書先把同主題條目歸類,再按字母順序排列,更便於讀者查閱資料。而且斯梅利生動的寫作文風也為這套書增色不少。 第壹版百科全書的成功,讓麥克法卡爾和貝爾堅定了繼續編輯的決心。1776年,他們決定出版壹部更大更厚的第二版,並修正第壹版中的錯誤。但是斯梅利拒絕了這次邀請,於是麥克法卡爾親自擔任編輯,藥學家詹姆斯·泰特勒成為主要編寫人。泰特勒的學術背景讓他在編書的時候加入很多科學條目。第二版百科全書從1777年到1784年接連出版了10卷,***有8595頁,銅板雕刻增加到了340幅。第二版標價10英鎊,壹年之內就賣出1500多套。
雖然第二版比第壹版編輯更為精良,但是人們發現仍然有不少陳舊的信息。直到1788年至1797年出版的第三版才真正達到了百科全書的標準。 不過,百科全書的奠基人之壹麥克法卡爾沒能等到這壹天。1793年,麥克法卡爾去世,喬治·格雷戈舉起了接力棒擔任第三版編輯。第三版百科全書包含內容範圍更廣,***18卷,加上兩個補充卷,1.6萬多頁。 從第四版到第六版中有許多知名的蘇格蘭和英格蘭作家學者寫的文章。當時的隨筆作家威廉·黑茲利特、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人口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古典經濟學家 大衛·李嘉圖、小說家和詩人瓦爾特·司各特等都榜上有名。 1875年至1889年出版的第九版,加入了更多著名作者寫的深奧的學術文章,編寫者多達1100多人,直到這時才奠定了《不列顛百科全書》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書之壹的基礎。長24卷的第九版也因此有了“學者版”的名號,甚至成為學術界的“聖經”,僅在英國就賣出了8500多套。
這部享有盛譽的百科全書每兩年修訂壹次。以知識性、學術性著稱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擁有逾百名編輯和包括諾貝爾獎得主等在內的數千名專業咨詢人士。 愛丁堡是百科全書的誕生地,卻不是它最終的歸宿。200多年來,它幾度易主,從英國遷到美國。 1790年,《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壹次進入美國是以盜版的形式。盡管當時美國剛剛通過了版權法,但法律並不保護外國出版物。百科全書被出生在蘇格蘭的托馬斯·都布森以出版《都布森百科全書》的名義翻印到了美國,美國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盜版百科全書。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及其副總統阿倫·伯爾等都是這個版本的擁有者。 禍兮福兮。盜版反而讓百科全書走出了當時英國的小圈子,走向了世界。1820年末,愛丁堡布萊克兄弟出版社收購了《不列顛百科全書》。1895年布萊克出版社遷到倫敦。雖然這個時間第九版仍在熱賣,但百科全書編纂時間過長,內容不免落後,成本過高、銷售手段單壹讓經營陷入了財政困難。 即使《泰晤士報》在背後贊助也沒有讓經濟狀況好轉。當時坊間流行壹句笑談:“泰晤士報在《不列顛百科全書》背後,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時代之後。”
1901年,美國人霍勒斯·埃弗裏德·胡帕買下了版權擔任主編。美國人帶來了全新的賣書方式——直銷。百科全書從陽春白雪的書店的書架上,開始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敲門推銷。不僅銷售方式發生了變化,內容和體裁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與劍橋大學合作的第11版基本上被重寫。這壹版的文章既保存了學術的嚴謹性,也提高了閱讀性。文章不像過去那麽長,但依然非常完整。英國生物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數學家和哲學家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詩人阿爾加儂·查爾斯·斯溫伯恩以及俄國革命家彼得·阿歷克塞維奇·克魯泡特金都加入了編纂者的行列。這個版本也是第壹個所有卷同時出版的版本,它被看作是《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經典版。 第壹次世界大戰讓英國經濟急劇衰退,1920年,胡帕把《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權和商標賣給了美國喜爾斯百貨商店,營運重心隨之移到了美國。 美國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邀集近14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位學者專家參與撰述百科全書,大量收入歐洲以外地區的資料,完成了24卷的第14版。這壹版終於由“國家地域性的百科全書”躍升為“世界性的百科全書”,確立了它在百科全書界最為崇高、最具權威的地位。 和保守的英國人做派截然不同,百科全書在美國人手中,文章開始瘦身,信息更新速度加快。1929年出版的第14版不僅卷數減少,文章變短,使得很多用戶把百科全書當作工具書來用。 隨著第14版的問世,出版社總部也被搬遷到喜爾斯百貨商店的所在地——美國芝加哥。在此之前,百科全書每次完成壹個新版本,就會遣散編輯人員,但到了美國之後,公司開始保留壹個固定的編輯部。百科全書自此放棄了壹直采用的十年壹次的再版制,改為每年修訂十分之壹條目的連續修訂制。1941年喜爾斯百貨商店將百科全書的版權贈送給了芝加哥大學。《不列顛百科全書》徹底在芝加哥長期安頓下來。 從初版三卷本到今天已經發展為32卷本,系統地介紹各學科知識、重要人物、歷史、地理。從保守的愛丁堡,到前衛的芝加哥,始終不變的是其在學術權威性和嚴肅性上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