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針十二原原文及翻譯
九針十二原原文及翻譯如下: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裏,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願聞其情。
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壹,終於九焉。
請言其道: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壹曰镵針,長壹寸六分;二曰員針,長壹寸六分;三曰螫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壹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壹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镵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者,以瀉分氣;螫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厘,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
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氣至而去之。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俞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壹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裏,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沈、病益。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損不足而益有余,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註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壹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穴,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穴,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穴,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穴,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穴,太溪二。膏之原,出於鳩尾穴,鳩尾壹。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壹。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稟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故曰:皮肉筋脈,穴各有所處,各不同形,於病各有所宜;治則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譯文:
君王說:國家靠收稅來養,稅收靠萬眾出。可憐常常有因病致貧的老百姓,我想用簡、便、效、廉的小針療法來為老百姓防病治病,以減輕看病貴、看病難的負擔,並且要使這種簡、便、效、廉小針療法世世代代流傳下去。編輯專著,從對疾病的診斷到施術的操作常規、註意事項等都要作出明確的規定,且嚴格執行;對經絡學說要闡述明了透徹;對所選編的小針療法內容,要簡明扼要,便於掌握推廣應用。專著要有次緒,排列書目,在書目指導下,分清章節,條理淺析,重點突出,前後照應,形成壹個完善而系統化的學說體系,如此編著成壹部《針經》,很適我意了。
臣回秉說:臣奉命編輯壹部冊子,有章有節,有條有緒的,正適您意。
君王說:卿講來。
臣回秉說:小針的要領,是以古老的《易經》,醫學的《難難》來作指導入門的。《易學》的三個基本思想是:“不易”、“簡易”、“變易”;《難經》是答辯式醫學論文,***計八十壹問答,主要內容為:以答辯論脈診;以答辯論經絡;以答辯論臟腑;以答辯論病辨證;以答辯論腧穴;以答辯論針法。初級的做法是見癥治病(如俗話說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高級的做法是真知其病情,而無兩可之見(註:病情指疾病的變化情況;疾病的起因、疾病的臨床表現以及相關情況等;所謂相關情況,是指機體內在臟腑功能盛衰虛實等與病況輕重緩急之間的關聯、外在病況與天時的關聯等等。病是導致對機體損害或異常的因素、表現及結果。病本無名,病名是人們在充分認識了某種疾病的全過程特點及其規律後,作出的規定,便於對這種疾病進行有效的預防治療以及轉歸的評估。疾病的名稱五花八門,特別至現代中外結合,疾病名稱就更多了。“形”“神”可參考《太史公自序》說:“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得神失神”是判斷生死,確定可治的關鍵,要做到這壹點,不詳盡了解病情、詢問病史,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又怎麽能明確呢?
初級的做法是見病治病,高級的做法是把握病因、病機、病候、病證等以及疾病的輕重緩急等,辨證論治以定治則。把握病機就好比把握戰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不能把握戰機,機會到了不能出擊,機會過了後悔莫及。把握戰機的人,要做到安神定誌,無欲無求(註:如詩人說的:“心存浮名物欲外,人在天然淡泊間”)達到(軍事制勝不亡國,醫事制勝不枉人)目的。(按:把握戰機的人,要做到安神定誌,無欲無求,把握病機,不見病治病,還包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預防思想。壹是防範於未病,利用“可靠的基礎工作加可靠的疾病防控來實現對疾病的大範圍控制,使疾病少見成為可能。可靠的基礎工作指的是環境控制、可靠食品藥品、勞動保護管理、健康教育到位等,這些基礎平臺工作的紮實開展。脫離了可靠基礎工作的疾病防控,只能是手忙腳亂,疲於應付,俗話說“基礎不牢,風雨飄搖”。要深入理解疾病防控理念,采取合理的做法,才能在有效把控疾病波動,實現全民健康。“防病”必須有壹定的可靠覆蓋範圍,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主要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可靠地全覆蓋地預防,有針對性地控制疾病,才能實現“不見病”或少見病,即使“見病”也是個發,不致引起大面積發病造成的損失,才有更好的精力采取“辨病治證”的系列措施;“見病”也有兩方面的理解:壹是“發現”,能早期發現,那是能力和水平,是主動;只能看見或遇見呢是滯後,就會被動。“見病”是報警,是“關”,是提示我們所做的疾病防控措施可能已經出現漏洞,要及時堵漏,如果盲目采取“見病治病”的做法,就可能失去疾病應對的最佳時機;正確地理解應該是見病要知病,要進行及時的分析診斷,采取積極應對措施,消除致病因素,消除疾病對健康的損害;壹是既病防變,如“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陰陽應象大論篇》裏提到的病宜從淺治、早治防變。又如“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鵲見蔡桓公》節選自《韓非子·喻老》則是反面教材。“不治已病,治病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是高級理念及技巧,需要建立壹整套的系統工程,配套措施必須到位,否則就是空談。就像“養生”的理念壹樣,不能做到環境有效控制、食品藥品標準化管理、健康教育措施到位、疫情信息精準化把握等等,就是空談。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要靠道德高尚和學術精進的團隊,來防止“粗守形守關”,達到“上守神守機”的境界,從根本上解決為老百姓防病治病、減輕看病貴、看病難的負擔)。
針刺要領,正虛應補,邪盛應瀉。氣血瘀結宜破除,邪氣盛宜攻下。或補或瀉都靠用刺法來實現,刺法奧妙在於“速遲”與刺向選擇。如進針慢而出針快並且急按針孔為補法、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施針也是補法;點刺出血為瀉法、進針快而出針慢不按針孔為瀉法、很快進針得氣後搖大針孔也是瀉法;大要說:“進針慢而出針快並急按針孔的為補法,進針快而出針慢不按針孔的為瀉法”。在操作中補和瀉,應為似有感覺又好像沒有感覺;考察氣的先至與後至,以決定留針或去針。無論是用補法還是用瀉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補之若有所得,瀉之若有所失。虛實補瀉的要點,以九針最為奇妙。補或瀉都可用針刺實現。所謂瀉法,指的是要很快地持針刺入,得氣後,搖大針孔,轉而出針,排出表陽,以泄去邪氣。如果出針時按閉針孔,就會使邪氣閉於內,血氣不得疏散,邪氣也出不來!所謂補法,即是指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施針,仿佛若無其事,行針導氣,按穴下針時的感覺,就像蚊蟲叮在皮膚上。針入皮膚,候氣之時,仿佛停留徘徊;得氣之後,急速出針,如箭離弦,右手出針,左手急按針孔,經氣會因此而留止,針孔已閉。中氣仍然會充實,也不會有淤血停留,若有淤血,應及時除去。
持針的方法,緊握而有力最為貴。對準腧穴,端正直刺,針體不可偏左偏右。持針者精神要集中到針端,並留意觀察病人(手如握虎)。同時仔細觀察血脈的走向,並且進針時避開它,就不會發生危險了。將要針刺的時候,要註意病人的雙目和面部神色的變化,以體察其神氣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如血脈橫布在腧穴周圍,看起來很清楚,用手指按切也感到堅實,刺時就應該避開它。
小針是由砭針發展而來的,從壹種針具發展成了九種針具。九針的形狀依據名稱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第壹種叫做镵針,長壹寸六分;第二種叫圓針,長壹寸六分;第三種叫螫針,長三寸半;第四種叫鋒針,長壹寸六分;第五種叫鈹針,長四寸,寬二分半;第六種叫圓利針,長壹寸六分;第七種叫毫針,長三寸六分;第八種叫長針,長七寸;第九種叫大針,長四寸。镵針,頭大而針尖銳利,用於輕淺點刺出血叫镵破,可以泄肌表陽熱;圓針,針形如卵,用以在肌肉之間按摩,不會損傷肌肉,卻能疏泄肌肉之間的邪氣;螫針,其鋒如黍粟粒壹樣微圓而短如蜂螫,用於點刺經脈只陷入皮內,不會深入皮下,所以可以引正氣祛邪氣;鋒針,三面有刃,可以用來破除堅固的腫瘤、痰疾等;鈹針,針尖像劍鋒壹樣銳利,可以用來刺癰排膿;圓利針,針尖像長毛,圓而銳利,針的中部稍粗,可以用來治療急性病;毫針,針形像蚊虻的嘴,可以輕緩地刺入皮肉,輕微提插而留針,正氣可以得到充養,邪氣盡散,出針養神,可以治療痛痹;長針,針尖銳利,針身細長,可以用來治療時間已久的痹證;大針,針尖像折斷後的竹茬,其鋒稍圓,可以用來泄去關節積水。關於九針的情況大致就是如此了。
凡是邪氣侵入了人體的經脈,陽邪的氣常停留在上部,濁惡的氣常停留在中部,清朗的氣常停留在下部。所以針刺筋骨陷中的孔穴,陽邪就能得以外出,針刺陽明經合穴,就會使濁氣得以外出。但如果病在淺表而針刺太深,反而會引邪進入內裏,這樣病情就會加重。所以說:皮肉筋脈,各有其所在的部位,病癥也各有其適宜的孔穴。九針的形狀不同,各有其施治相適的孔穴,應根據病情的不同而適當選用。不要實證用補法,也不要虛證用瀉法,那樣會導致損不足而益有余,反而會加重病情。精氣虛弱的病人,誤泄五臟腧穴,可致陰虛而死;陽氣不足的病人,誤泄三陽經腧穴,可致正氣衰弱而精神錯亂。誤泄了陰經,耗盡了臟氣的會死亡;損傷了陽經,則會使人發狂,這就是用針不當的害處。
如果刺後未能得其氣,不問息數多少,都必須等待經氣到來;如已得氣就可去針,不必再刺。九針各有不同的功用,針形也不壹樣,必須根據病情的不同加以選用,這是針刺的要點。總之,是針下得氣,即為有效,療效顯著的,就如風吹雲散,明朗如見到青天那樣,針刺的道理就是這樣了。
君王說:卿談談五臟六腑的經氣所出的情況。
大臣回答說:五臟經脈,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腧穴,五五則有二十五個腧穴。六腑經脈,各有井、滎、輸、原、經、合六個腧穴,六六***三十六個腧穴。臟腑有十二條經脈,每經又各有壹絡,加上任、督脈二絡和脾之大絡,便有十五絡了。十二經加十五絡,這二十七脈之氣在全身循環周轉,經氣所出的孔穴,叫做“井”,如同初出的山間泉水;經氣所流過的孔穴,叫做“滎”,即像剛出泉源的微小水流,說明經氣尚很微弱;經氣所灌註的孔穴,叫做“輸”,即像水流會聚,而能轉輸運行,其氣也在逐漸盛大了;經氣所行走的孔穴,叫做“經”,像水流已經成渠,脈氣正當旺盛;經氣所進入的地方,叫做“合”,像百川匯流入海,經氣已就入合於內了。這二十七條經脈,都出入流註運行於井、滎、輸、經、合五腧。
人體“關節”的相交,***有三百六十五處,知道了這些奧妙,就可以壹言以蔽之了,否則就不能把握住頭緒。所謂人體“關節”,是指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喻至關重要的地方),並不是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態。
觀察病人的面部氣色和眼神,可以了解正氣的消散和復還的情況。辨別病人形體的強弱,聽他的聲音,可以了解邪正虛實的情況,然後就可以右手進針,左手扶針,刺入後,待針下得氣即應出針。
凡是在用針之前,必先診察脈象,知道了臟氣的虛實,才可以進行治療。如果五臟之氣在裏面已經竭絕了,反用針補在外的陽經,陽愈盛陰愈虛了,這就叫重竭。重竭必定致人死亡,但臨死時病者的表現是安靜的,這是因為醫者違反了經氣,誤取腋部和胸部的腧穴,使臟氣盡匯於外而造成的。如果五臟之氣在外面已經虛絕,卻反而用針補在內的陰,陰愈盛陽愈虛,這叫逆厥。逆厥也必然致人死亡,但在臨死時病者會表現得很煩躁,這是誤取四肢末端的穴位,促使陽氣衰竭而造成的。針刺已刺中病邪要害而不出針,反而會使精氣耗損;沒有刺中要害,即行出針,卻會使邪氣留滯不散。精氣外泄,病情就會加重而使人虛弱,邪氣留滯則會發癰瘍。
五臟有六腑,五臟有十二原穴、六腑也有十二原穴。五臟之十二原穴,分布於手腕足髁四關節處或以下及腹部,能主治五臟的疾病。所以五臟有病,應取五臟之十二原穴;五臟之十二原穴,是五臟稟受全身三百六十五節氣味的部位,所以五臟有病,就會反應到五臟之十二原穴處,而此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屬的內臟,明了五臟原穴的性質,觀察它們的反應,就可以知道五臟的病變情況;五臟之十二原穴,是臟腑之氣輸註的地方,所以也能治五臟六腑的病。凡是腹脹的病可當取足三陽經,飧泄的病可取足三陰經。
五臟之十二原穴分布:心肺居於膈上,屬陽位,但肺是陽部的陰臟,故為陽中之少陰。其原穴出於太淵,左右***二穴。心(包絡)為陽部的陽臟,所以是陽中之太陽,其原穴出於大陵,左右***二穴。肝、脾、腎居於膈下,屬於陰位。肝是陰部的陽臟,為陰中少陽,其原穴出於太沖,左右***二穴。脾是陰部的陰臟,為陰中之至陰,其原穴出於太白,左右***兩穴。腎是陰部的陰臟,為陰中之太陰,其原穴出於太溪,左右***二穴。膏的原穴為鳩尾,只有壹穴。肓的原穴是氣海,也只有壹穴。
五臟有病,就像身上紮了刺、物體被汙染、繩索打了結,江河發生了淤塞現象。紮刺的時日雖久但還是可以拔除的;汙染的時間雖久,卻仍是可以滌盡的;繩子打結雖然很久,但仍可以解開;江河淤塞得很久了,卻仍是可以疏通的。有人認為病久了就不能治愈,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善於用針的人治療疾病,就象拔刺、洗汙點、解開繩結、疏通淤塞壹樣。病的日子雖久,仍然可以治愈,說久病不可治,是因為沒有掌握針刺的技術。
針刺治療熱病,就如同用手試探沸湯。針刺治療陰塞之病,應像行人在路上逗留,不願走開的樣子。陰分出現陽邪熱象,應取足三裏穴,準確刺入而不能懈怠,氣至邪退了便應出針,如果邪氣不退,便應當再刺。疾病位於上部而屬於內臟的,當取陰陵泉,疾病位於上部而屬於外腑的,則應當取陽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