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選 秋興八首》(杜甫)全文翻譯鑒賞
杜甫詩選 秋興八首 杜甫 系列:杜甫詩選|杜甫詩集 杜甫詩選 秋興八首
其壹
原文 玉露雕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1。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2。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壹系故園心3。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4。
註釋 1玉露:即白露。雕傷:衰敗零落。巫山:在今重慶市巫山縣東,長江流經的山下稱為巫峽。氣蕭森:氣象蕭瑟陰森。 2江間:指巫峽。塞上:邊關,指夔州壹帶的山,因其險峻而稱塞上。兼天:連天。波浪連天,因此說「兼天」;風雲蓋地,因此說「接地陰」。這兩句極寫蕭森陰晦的景象,內含壹種勃郁不平之氣。 3這兩句落到自身,感嘆身世之蕭條。叢菊兩開,詩人去年秋天離開成都,到此時已經過了兩個秋天了。 4催刀尺:催人裁剪新衣。白帝城:在今天的重慶市奉節縣東白帝山上。急暮砧:指傍晚的搗衣聲顯得更加急促。
譯文 白露使楓樹林雕零衰敗了,巫山巫峽氣象蕭瑟陰森。巫峽波浪滔天,巫山陰雲密布。我已是第二次看到菊花盛開,往日流過的眼淚又忍不住流了下來,我的壹葉孤舟系在了夔州,我急於歸鄉的心也被緊緊地系住了。天氣寒冷催人裁剪寒衣,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從白帝城高處傳來。
賞析 本詩是組詩《秋興八首》中的第壹首,作於大歷元年(766)秋,杜甫寓居夔州期間。當時安史之亂已基本平息,但國家局勢並沒有就此安定下來。內有藩鎮割據,戰亂不斷;外有吐蕃、回紇虎視眈眈,騷擾進犯,就連偏遠的蜀地也暗藏著戰亂的危機。成都尹嚴武奉召回京後,杜甫失去了依靠,於是順江東下,漂泊到夔州,那年他已五十五歲了。體弱多病,加上壯誌難酬、內心孤寂,使詩人在秋風蕭瑟的季節倍感淒涼,故觸景生情,寫下了八首七言律詩,題名《秋興八首》。《秋興八首》既描寫了夔州蕭條淒清的秋色,又抒寫了詩人晚年生活的困苦和悲愁,以及他在年邁多病之時依然關心國家命運的愛國情懷。整組詩情調悲涼,意境深幽。此詩為組詩的第壹首。詩人通過描寫悲涼蕭瑟的秋景,將自己思念故土、期盼早日歸鄉的心情表達了出來。同時,又借波浪滔天的江水聯結千古,抒發了對往昔的懷念和今不如昔的哀愁。首聯直接點題,交代了詩人身處的時節和地點。「玉露」,指秋天的霜露,用玉來形容其白。「雕傷」,指草木在秋風的吹拂下紛紛雕零。詩人將濃郁的傷感意味滲透在這蕭瑟的秋景中,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頷聯既描寫了詩人所見之實景,又描寫了詩人心中所想之虛景,虛實交錯,相得益彰。經過詩人濃墨重彩的渲染,我們仿佛看到了巫峽洶湧澎湃的驚濤駭浪和巫山上瞬息萬變的滾滾烏雲,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勢。而詩人此時的心境正如這隱晦慘淡的景色壹般動蕩不安。「兼」、「接」二字,用語生動,使天地連為壹體,給人以渾厚蒼茫之感。頸聯蘊藏全詩詩意。「開」字壹語雙關,既指菊花盛開,又指詩人淚隨花落。這是為什麽呢?永泰元年(765),詩人在離開成都之後本打算出峽歸鄉,後來卻無奈地在雲安和夔州停留了兩次。其間,菊花兩次盛開,可詩人歸鄉的願望卻壹次次落空,所以他才見菊落淚。壹葉孤舟鎖住了詩人的行蹤,更系住了詩人思鄉、歸鄉之心,這怎能不讓他傷感落淚呢?尾聯借景抒情,將詩人內心的愁緒抒發了出來。「催刀尺」,指人們開始準備寒衣。「急暮砧」,指黃昏時分的搗衣聲很急促。古人制衣,為使衣料平整光滑,通常先把衣料放在砧上,然後拿杵將其搗軟。每年入秋之後,家家戶戶都要為出門在外的遊子或即將遠行的親人制作禦寒的衣服。而搗衣聲也會讓漂泊在外的遊子更加思念家鄉。面對著淒涼的秋景,傾聽著急促的搗衣聲,客居他鄉的詩人更加感到寂寥哀傷。 本詩用字凝練,語帶雙關,「兩開」、「壹系」、「催」、「急」等字眼,聲情並茂,忽遠忽近,如同巫峽之水,時而盤旋回落,時而奔湧向前,與詩人洶湧澎湃的情感交會在壹起,使詩意更加哀婉動人。 其四
原文 聞道長安似弈棋1,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2皆新主,文武衣冠異3昔時。直北4關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5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6有所思。
註釋 1弈棋:指棋局。 2第宅:即宅第,居所。 3異:與……不同。 4直北:正北。 5羽書:軍事情報。 6平居:平時。
譯文 聽說長安政局就像棋局壹樣變化不定,大唐王朝真是命運多舛。老壹批的文武官員早已被新人取代,中央的典章制度也與往昔不同。西北邊境戰事頻繁,軍書往來馳送不絕。身在夔州境況淒涼,平日裏總是惦記著長安。
賞析 本詩是《秋興八首》中的第四首,主要寫長安政局動蕩、反復不定。首聯開頭即點明主題,詩人寫自己因聽說長安政局變化很大(長安曾在安史之亂中失陷,後來又遭到吐蕃圍攻)而無比擔憂。「弈棋」壹詞用棋局來比喻政局,很是恰當。「百年」語義雙關,既指唐朝社會,也可指詩人壹生。「不勝悲」表達了詩人對國運民生的擔憂之情。頷聯緊承首聯,詩人感慨世事之變遷、國家之動蕩。老壹輩文武官員被新人取代,國家的典章制度亦與往日不同,而自己在政治上大概早已成為壹個被遺忘的人了。對此,詩人的心情很難平靜下來。頸聯筆鋒壹轉,著重描寫邊患。「直北」即正北,詩人身在夔州,夔州的正北正是長安、洛陽等地。「征西」與「直北」互文,「金鼓震」、「羽書馳」等語極言西北戰事頻繁,軍書往來馳送不絕。尾聯寫詩人身在夔州,生活潦倒不堪,正值秋風颯颯之際,悲涼之情更增。《水經註》雲:「魚龍以秋冬為夜。」因此第七句即是通過季節來暗示詩人當時的境況很淒涼。第八句以「思」字結尾,筆力雄渾,余味無窮。
其五
原文 蓬萊宮闕1對南山,承露金莖2霄漢間。西望瑤池3降王母,東來紫氣4滿函關。雲移雉尾5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6。壹臥滄江驚歲晚7,幾回青瑣8點朝班。
註釋 1蓬萊宮闕:指大明宮。 2承露金莖:指仙人承露盤下的銅柱。 3瑤池:神化傳說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侖山。 4東來紫氣:用老子自洛陽入函谷關之典。 5雲移:指宮扇雲彩般地分開。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編成,是帝王儀仗的壹種。 6日繞龍鱗:形容皇袍上所繡的龍紋光彩奪目,如日光繚繞。聖顏:天子的容貌。 7壹:自從。歲晚:歲末,切詩題之「秋」字,兼傷年華老大。 8幾回:言立朝時間之短。青瑣:漢未央宮宮門名,門飾以青色,鏤以連環花紋。後亦借指宮門。
譯文 蓬萊宮闕正對著終南山,仙人承露盤下的銅柱聳入雲霄。西望瑤池可見西王母翩然而至,東來的紫氣籠罩著函谷關。華美的宮扇像雲彩壹樣向兩邊分開,皇袍上所繡的龍紋光彩奪目,我在莊嚴的氣氛中看到了天子的容顏。自從在滄江壹病之後,我就再也沒能回到長安位列朝班。
賞析 在本詩中,詩人通過回憶往昔早朝的盛況,與自己淒涼的晚景形成鮮明對比,抒發了濃郁悲涼的今昔之感,以及對京都長安的思念和向往之情。前四句主要描寫長安宮殿的宏偉氣象。其中的「降王母」、「滿函關」等語,暗諷了楊貴妃得寵後朝政日衰的狀況。因此詩是在安史之亂後,唐王朝江山欲墜的情況下寫成的,故詩內蘊涵著撫今追昔之感。五、六句追憶了當年在朝堂上見到皇帝的情景,氣氛莊重嚴肅,表現了詩人對皇帝的忠貞和尊敬之情。七、八句抒寫了詩人棄官之後,再也沒能回到長安宮闕的遺憾心境。「歲晚」,即壹年將盡。因詩人創作此詩時正值深秋,故有此說。 本詩意境雄闊,波瀾起伏,言外有意,值得仔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