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盾科技,真的安全嗎?
編輯 | 於斌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成立於2012年的同盾 科技 ,立足於人工智能行業,在數據的海洋裏淘金的它,也仿效許多大廠,搭建了屬於自己的人工智能決策平臺和***享智能平臺,可這片看似前途無量的藍海,似乎會讓同盾 科技 陷入溺水的危機之中。
巨頭紮堆,同盾 科技 經競爭力存疑
人工智能這個未來感極強的技術對於許多立足於當前,放眼於未來的互聯網大廠而言,無疑是壹個極好的發展方向,而且基於自身的龐大數據庫,在AI智能的研發能力上,它們幾乎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根據相關調研機構發布的《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現狀與應用趨勢分析》顯示,人工智能行業得到了高速發展,並且應用領域得到了進壹步的擴大。而進壹步細分為軟硬件市場之後,能明顯地看到,軟件方面的增長點集中在客服、金融、教育類;硬件方面則是無人機,倉儲物流、智能機器人等占據上風。
而在目前的人工智能行業,第壹梯隊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3+1個:百度、騰訊、阿裏巴巴以及科大訊飛等,後起之秀包括中國電子雲、同盾 科技 、來也 科技 等具有壹定技術實力的企業,但對比第壹梯隊的四大而言,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麥肯錫針對人工智能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也給出了自己的預測:2025年前後,人工智能將成為超過10萬億美元龐大市場,重點發展方向為AI的下沈化應用,包括到不限於:AI+安防、AI+金融、AI+醫療、AI+機器人。
同盾 科技 在技術層面的沈澱自然無法與前面幾個大廠比肩,因此它也很聰明地選擇避開雲服務領域,選擇了另壹個前進的方向:設立自己的AI應用平臺,從三方服務下手來搶占這個仍處於起步階段的市場,可它千算萬算卻算漏了壹點:AI的準確性由其數據樣本的量所決定,同盾 科技 在這點上,沒有太大的優勢。
除此之外,同盾 科技 稱自己目前主打金融風險、安全、政企數字化三大場景,旨在幫助客戶防範欺詐和安全風險,加速數字化轉型的步伐。而這三個行業的數據需要更嚴格、周全的安全防護,也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因此同盾 科技 要如何能保證自己的產品能在這些領域發揮出全部實力,還是壹個未知數。
不選擇走雲計算、雲服務領域的同盾 科技 ,若只是做三方服務,那麽在未來它將面臨壹個嚴峻的市場形勢:客戶需要進行多次招標采購、多個系統的匹配對接,這與目前的主流趨勢大相徑庭。
投身政企、金融懷抱,恐難敵根正苗紅
同盾 科技 的在政府解決方案、金融AI智能平臺等等,都有著比較深的造詣,並且其聲稱通過數據智能和科學化的模型,能幫助客戶打通銀企資金融通的堵點、痛點、斷點,讓信貸業務良好運行,形成規模效應。
在智能辦公、無紙化辦公逐漸日常化之後,人們又產生了移動端辦公的需求。尤其是在疫情反復的大背景下,如何能維持工作的正常、有序推進,業務的高效辦理,又成了政企、金融行業的大難題。
而同盾 科技 就給出了全面且貼心的答卷,無論是雲服務還是企業平臺的搭建、服務咨詢應有盡有,可在公司體量還不夠龐大的階段,貿然開展過多的業務只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包袱。
作為同盾 科技 競爭對手之壹的來也 科技 ,在近期就再次拿到了7000萬美金的融資,下壹步已經決定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它的主打產品同時是AI智能,可它知道想要讓企業實現從零AI到全AI的突破,難度是很大的。因此來也 科技 也沒有硬著頭皮去蠻幹,反而是把自己的生態圈給做得盡善盡美,讓客戶來選擇它。
來也 科技 這招以退為進,讓它贏下了客戶的肯定:過去三年,來也 科技 的收入持續保持120% 的高速增長,可謂是行業內的又壹匹黑馬,並且其就深耕人機協同+自研平臺,不過多發展其他業務。
反觀同盾 科技 ,在2019年據業內人士披露:2016年-2018年,同盾營業收入分別為6066萬元、2.61億元、5.42億元。截至2018年底,同盾雖均錄得會計虧損,但實現了現金利潤,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7677萬元人民幣,換而言之,同盾 科技 仍在燒錢。
同盾 科技 需要面臨的困局還有,其作為壹個需要直接接觸客戶隱私數據的平臺,它的品牌口碑又能否讓其贏得政府部門、銀行等事業單位的認可呢,而且在有央企開始介入這壹市場後,市場對這類民營企業的看法大概率會發生轉變。
中國電子雲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整合多方雲服務能力,專為政府、公***服務機構、大型集團企業打造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它的背後是國有獨資企業,技術實力、品牌口碑、可信任度方面自然毋庸置疑,而且它的發展方向與同盾 科技 幾乎是完全壹致:多角度、全覆蓋,但中國電子雲更全面。
中國電子雲構建了涵蓋安全防護、IaaS、PaaS、政府應用、企業應用等等多維度的體系化產品、全棧技術及全方位運營服務,同時提供具備信創能力的公有雲服務和專屬雲產品,具有全棧安全、壹雲多芯、多雲融合、多域專有等優勢。
無論是來也 科技 還是中國電子雲,它們的發展方向以及目前的成果都是有自身品牌特色的,可同盾 科技 截至目前,並沒有展現出自己品牌的調性和優勢。與第壹梯隊的產品有壹定差距、與競爭對手相比也沒有過多的優勢,僅在行業上有所針對,是不足以支撐產品走得太遠的。
人工智能仍存爭議,人力無可取代
人工智能是未來發展的大熱趨勢,這壹點無人敢否認,而發展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之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嘗試使用人工智能,用人機協同、AI決策等方式推動產業的進壹步發展,醫療、金融也不例外。
AI+金融的方式無論是在銀行風控部門還是投資部門,都已經有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比如說資料的初步審核、大數據的自動抓取等等。但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的應用就受到了壹定的爭議,這也是同盾 科技 不得不面對的壹大難題。
AI智能介入醫療行業的部分,其實也僅限於前端。也就是疾病的初篩以及部分常見病種的診斷,可因為個體差異性的存在,哪怕是有14億人的 健康 數據作為基數參考,某些罕見疾病,仍舊會出現漏診的問題。
而近年來人工智能在內鏡領域的應用是較為常見的。胃腸鏡檢查作為胃腸道診療的金標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並且專家給出的建議是:40歲以上的人群建議壹年壹檢查。伴隨著基層醫療改革、優化的東風,運用AI智能幫助醫生進行內鏡診療的內鏡精靈便應運而生。
可截至目前,這款產品也僅能幫助醫生識別內鏡到達的部位,以及輔助提示壹些較明顯的病變問題,仍舊無法直接幫助醫生進行確診,這對於壹些資歷尚淺的內鏡操作者確實有幫助,可對於頂尖醫院而言,就顯得有些不夠看了。
試圖往醫療領域發展AI智能的企業確實不多,同盾 科技 對於這壹點必然是做足了市場調研的,但有時想要另辟蹊徑,卻並非是壹件易事。做AI金融、AI安全方面的企業數不勝數,但做AI醫療領域的卻屈指可數,釋放的信號可能沒有同盾 科技 設想的那麽樂觀。
AI智能不可否認是壹個前景無量的行業,可時至今日,哪怕許多發達國家擁有著極為超前的AI智能技術,在某些領域,他們依舊會相信人的力量,而非相信壹堆冰冷的數字。這也是AI智能行業無法突破的瓶頸。
結語
如果把人工智能行業比做金字塔,那麽壹個開放、全面的生態圈,就是行業的基石,但它是壹個長期戰略目標,所能帶來的收益也是最高的;而老生常談的行業技術,就是第二層,它是產品具有競爭力的基礎之壹;金字塔的頂端則是壹整套行業解決方案,壹站式解決客戶問題,這也是企業營收的關鍵。
而同盾 科技 的金字塔,似乎是反其道而行之,先從頂端開始往下發展,再慢慢打造自己的堅實底座,可它卻沒有提前預知,現如今AI金融、AI安全以及AI解決方案的競爭對手,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目前同盾 科技 仍有著不錯的競爭力,可今後該走向何方,還是需要慎重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