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未達標?極客考證蘋果視網膜技術
蘋果定義的“視網膜技術”
下圖就是兩年前時的場景。喬布斯是這樣闡述的:“當妳所拿的東西距離妳10-12英寸(約25-30厘米)時,它的分辨率只要達到300ppi這個‘神奇數字’(每英寸300個像素點)以上,妳的視網膜就無法分辨出像素點了。”這也就是蘋果對“視網膜屏幕”的最初定義,iPhone4屏幕的像素密度也達到了326ppi。
而新iPad屏幕的像素密度則是264ppi,這是因為我們使用iPad時壹般會讓它距離眼睛15英寸(約38厘米)左右,它的屏幕也就不需要那麽小的像素點即可達到蘋果定義的“視網膜”級。同樣,因為使用距離的增加,新MacbookPro的屏幕像素密度減少到220ppi。
但這就出現了壹個問題,喬布斯所說的“人眼在12英寸外識別出像素點的視覺極限是300ppi”是真的嗎?事實上,300ppi這個“神奇數字”其實是錯誤的,真實數據要遠遠高於這個值。
為什麽蘋果的“視網膜”不是真的
要明白喬布斯的說法為什麽是錯的,我們必須要來了解壹下他到底是怎麽得出300ppi這個“神奇數字”的:簡而言之,他假設了壹個擁有“20/20”視力水平的人作為iPhone4的使用者,這樣的使用者才符合喬布斯的“視網膜屏幕”說法。
“20/20”的視力到底是怎樣壹個水平呢?我們可以從下圖中直觀的了解壹下。
這種視力級別是斯奈倫視力表得出的,圖中的兩張視力表都是斯奈倫視力表,不過美國通用的是第壹張圖右邊這種,“20/20”也就意味著壹個人站在20英尺(約6米)外可以看清第八排字母,大概相當於我們常說的5.0視力水平,這也是傳統意義上的“標準視力”(非近視人群),但事實上許多調查都顯示,大多數人的視力要高於這個水平,正常人的視力要到60歲之後才會退化到“20/20”(註意近視和視力退化是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說,蘋果定義的那張“視網膜”其實是老年人的……
人眼的分辨率究竟是多少
那麽人的視網膜究竟能分辨出多小的像素點呢?我們首先要解釋壹個名詞:視角。大家可以看下面這個E字,它由15個像素組成,包括11個黑色像素和4個白色像素,在與這個E字的距離到達某個特定值時,妳的眼睛就無法看出那兩條在黑色像素之間的白線,此時E字兩端在觀察眼內結點形成的夾角就是視角。如果妳的視力水平是“20/20”,代表妳的視角是1分,也就是1/60度。
而蘋果對“視網膜屏幕”的定義就是:壹個視力為“20/20”的人在常規距離上看屏幕時,屏幕上的壹個像素點的大小要小於1分視角,但我們已經知道“20/20”低於壹半人的視力水平,因此其實妳是能看到蘋果視網膜屏幕上的像素點的。那麽真正的“視網膜屏幕”要達到什麽水平呢?
關於人眼的極限分辨能力,雖然沒有壹個確定值,但仍有壹些數據可供我們參考。著名顯示檢測技術公司Displaymate的總裁雷蒙德索內拉(RaymondSoneira)說,人眼的分辨極限應該是0.6分視角,不過索內拉的看法也並不被大多數人接受,許多人認為人眼的分辨能力要更高。早在1946年,美國光學學會的J布萊克威爾(JBlackwell)就指出人眼分辨能力能達到0.35分視角,醫學界的大多數研究所得出的數據也與此相近,因此如果iPhone4S要達到真正的“視網膜顯示”,它的每個像素點就要比現在小65%,也就是說蘋果需要將其分辨率提高3倍之多!
我們也可以從下表中了解壹下蘋果的各款產品距離真正的“視網膜顯示”還有多遠。
為什麽分辨率很重要
也許很多人認為上面的討論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在壹般情況下蘋果的視網膜屏幕已經足以對付大多數人的視覺,在半米外現有的視網膜屏和真正的視網膜屏沒什麽區別,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人們追求高分辨率屏幕的原因就是我們不會只與設備維持壹個固定距離,而經常需要靠近了看它。事實上,大多數人在半米外看壹塊1366×768的普通筆記本電腦屏幕也無法分辨出像素點。更重要的是,顯示屏的最終目標是紙制印刷品,它們需要擁有更高的分辨率讓人們可以通過放大來看到更多的細節,就像我們用放大鏡紙上的字壹樣。終有壹天,我們可以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顯示屏上的細節。
2010年,日本廣播協會的科技研發實驗室發現在電視播放時,屏幕上的像素越小,所顯示的物體就越真實,所以只要我們能讓像素變得足夠小,屏幕中的物體就會真的“栩栩如生”。這也是顯示技術的未來:完美的顯示屏可以讓視頻通話變得跟面對面談話壹樣,讓看電影變得跟看窗外風景壹樣,讓玩遊戲變得跟真實冒險壹樣。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需要真正的“視網膜屏幕”。革命尚未成功,蘋果仍需努力。
-------------------------------------------------------------------------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