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描寫菊花及感想?
品讀菊花
李小芹
菊花,是中國傳統的名花。
它俊美多姿,卻不以嬌艷取媚;骨靈神秀,卻自甘疏籬舊圃;冰清玉潔,卻敢於直面瘦月清霜,宛若嫻靜堅貞的淑女,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人們愛它淩霜盛開、西風不落的壹身傲骨,把它視作高尚情操的代稱,尤其為詩人所偏愛。
自晉陶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菊花更成了高潔竣拔人格的特指,“壹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自然,賞菊愛菊,也成了俊傑逸士的雅趣。
菊花,可稱得是節烈的君子,不屈的鬥士。
詩人元稹愛菊:“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惟有菊花,能笑對嚴寒,為蕭殺的晚秋點綴風景,做卓然不群的壹枝。
起義領袖黃巢眼中的菊花,儼然又帶有蒼勁豪邁之氣:“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愛國詩人鄭思肖心系故國,守節全誌,他的菊花詩表達了自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感情:“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秋風中”。
菊花,又是耐得寂寞,寧靜淡泊的。
它選擇的花時是冷清的深秋。
沒有和煦的春風,沒有溫暖的太陽,蕊寒香冷,蜂蝶不來,自己靜靜地綻放,真正地孤芳自賞。
“ 零落萬紅炎是盡,獨垂舞袖向西風。”這樣的意境,也只有品位高尚、不慕世俗的人才能鑒賞。
《紅樓夢》中壹群才子佳人呈才延譽,重陽賦詩詠菊,體弱才高的林黛玉以壹首《問菊》壹舉奪魁:“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壹樣開花為底遲?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賈探春的《簪菊》詩也很有趣味:“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
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
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時人眼,憑他拍手笑路旁。”
我本壹介俗夫,雖然仰羨古人高風,每年的清秋時節賦詩賞菊,然而情致所限,自己只會隨著湧動的人流去看菊展,看經過人工技巧馴育出的名品異種。
壹朵朵怒放的菊花風情萬種,極盡妖嬈,雖然少了古人推崇的瘦勁之氣(易安居士說過“人比黃花瘦”,由此推知,菊花應該是以瘦為上),多了“癡肥”之嫌,徜徉於花海之中,仍然是別有壹番滋味在心頭。
我的舉止算不上高潔,稱不得隱逸,可是試問蝸居如我者去哪裏找尋菊花的落腳之地呢?陶淵明好歹有個院落有道東籬,杜甫雖然賞菊時需要賒酒,不過他的草堂裏也應該有任由菊花生長的園圃,所以我的辯解既是推詞又是苦衷。
最重要的是,我是從真心裏愛菊花的。
菊花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它的根及莖、葉都可入藥,花朵泡茶飲可以清肝明目,解氣消熱。
幹菊花可以裝枕頭,做香包,制作成工藝花束。
並且,它壹直是餐桌上人們喜愛的菜肴,屈原就曾經“夕餐秋菊之落英”。
初春的菊花芽是和香椿芽、花椒芽齊名的鮮品,菊花菜系、菊花火鍋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
這些功用,較之那些徒有嬌艷經不得風雨的嬌貴花兒,相去不知多遠了。
菊花,除有壹身傲骨以外,奉獻精神也是難得可貴的。
人們賞菊愛菊,情所難免。
牡丹雍容華貴,蓮荷出淤泥不染,幽蘭空谷吐芳,杜鵑高寒綻蕊,各有獨自的韻致,傾倒無數愛花人。
傲世也因同氣味,喜歡什麽,還要看愛花人的主觀性情,看自身的氣質稟賦,看個人的理想品位。
天下惜花愛花者甚眾,不過我想,喜愛菊花的人應該不算少吧。
九月的天氣,秋風已帶來了寒意,百花園中多種鮮花漸漸的雕落。
它們被無情的寒氣所驅趕,告別了暫短的青春期,慢慢走向衰老。
然而,只有少數花卻在這時大顯神威,昂首怒放了。
菊花就是這少數花中的佼佼者。
菊花,花中隱士者也。
她有松樹般的風格,有著梅花似的品行。
古往今來,曾被世人所贊許。
它沒有過高的要求,只要紮根於土壤之中,它就能茁壯地成長著。
它的枝幹挺拔直立,葉片郁郁蒼蒼,足能給人美的享受。
最使人欣賞不夠的是它那盛開著的鮮花。
爬上山坡,走進公園,邁進庭院,那盛開於雕謝的百花叢中的菊花,散發出沁人的香氣,置身於菊的海洋中,有誰的心不能被陶醉呢?妳看它,五彩繽紛,落落大方,爭芳奇艷。
白的、紅的、紫的,那成百上千的花啊,足有碗口大。
片片彎曲的花瓣,團結緊密,顯得高雅純潔。
萬紫千紅的菊花啊,妳羞羞噠噠地低著頭,顯示出妳特有的文靜莊重,如火如荼的菊花啊,妳不畏寒意,堅強不屈……
菊花,妳給九月帶來鮮艷,菊花,妳給大自然帶來無限的生機、美感。
金秋十月賞菊花
◆曹林娣
菊花,別名菊華、秋菊、九華、黃花、帝女花等,是中國傳統名花。
菊花不僅有飄逸的清雅、華潤多姿的外觀,幽幽襲人的清香,而且具有“擢穎淩寒飆”、“秋霜不改條”的內質,其風姿神采,成為溫文爾雅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菊花也被視為國粹,自古受人愛重。
“春蘭兮秋菊,傳葩兮代苞……”(屈原《九歌.禮魂》)春蘭高潔清雅,秋菊雋美多姿,是上古人民祭祀迎神的聖潔之花。
菊花不以嬌艷的姿色取媚於時,而是以素雅堅貞之品性見美於人。
屈原汲汲於修養,“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秋菊之落英”為人格修養之佐餐。
餐菊落英還曾引來詩壇壹場有趣的公案。
宋代王安石《殘菊》詩有“黃昏風雨瞑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句,歐陽修笑曰:“百花盡落,獨菊枝上枯耳。”因戲曰:“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看。”向有“拗相公”之稱的王安石反唇相譏曰:“是豈不知楚辭‘餐秋菊之落英’,歐陽幾不學之過也。”中國菊花品種之多,難倒了博學的歐陽修。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辭官歸田後的陶淵明,采菊東籬,在閑適與寧靜中偶然擡起頭見到南山,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達到了王國維所說的“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
這種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猶如千年陳酒,能讓人品味出無限韻味,人們從中獲得的文化 *** 湧動於心底千余年,這是中國文化人生存意義上的美學觀,壹種生存哲學。
於是,陶淵明被戴上“隱逸之宗”的桂冠,菊花也被稱為“花之隱逸者”。
菊花的品性,已經和陶淵明的人格交融為壹,真如明俞大猷《秋日山行》所說:“壹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因此,菊花有“陶菊”之雅稱,“陶菊”象征著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傲岸骨氣。
東籬,成為菊花圃的代稱。
“昔陶淵明種菊於東流縣治,後因而縣亦名菊。”(《花鏡.菊花》)陶淵明與陶菊成為印在人們心裏美的意象。
陶菊在歷代文人詩詞中都被人格化,或贊其品貌,或美其風神,或借以言誌:朱淑真“寧可抱香株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黃花》);南宋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寒菊》)她“不與百卉同其盛衰”(宋史正誌《菊譜前序》),“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冷霜留晚節,殿歲奪春華”,壹身傲骨,特別是“晚艷出荒籬”、“伴蛩石縫裏”(唐王建《野菊》)的野菊花,生命力更為旺盛。
菊花在九九重陽應節而開,所以有“節花”之名。
“九”與“久”、“酒”諧音,所以,重陽除了賞菊、登高外,必飲菊花酒,以求延年益壽。
宋李清照在佳節重陽日思念遠在外地做官的丈夫趙明誠,填了壹闋《醉花陰》詞函寄明誠,其中有“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風摧殘下的菊花還瘦,清麗高雅,文雅優美,透出脫俗的人格襟懷。
重陽賞菊自唐宋以來成為風俗,蘇州亦很盛。
清顧祿《清嘉錄.菊花山》記載蘇州賞菊之俗:“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千盎百盂擔入城市。
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壹擡……或於廣庭大廈,堆疊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為菊花山,而茶肆尤盛。”明唐寅《賞菊圖》,畫面上二株長松,前後遙接,間以點點紅楓,寫出壹片秋意。
長亭坡間石上,二翁並坐,壹人揚手欲語,壹人穆坐似聆聽然。
右側有石桌,羅列杯盤,壹童生火,二童正料理品茗,另壹童則捧瓶灌溉。
數叢秋菊散植岸邊,以朱黃二色點出滿園金黃。
塘邊巨巖用大斧劈,墨色上重下輕,墨氣蘊藉,以苔點攢簇石罅暗處,更顯蒼勁。
遠處化去,僅在松顛微露峰頭,和色點出青峰三四,隱沒雲際。
詩雲:“滿地風霜菊錠金,醉來還弄不弦琴。
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載無人會此心。”
菊花在園林中不僅地栽、盆植,而且大量出現在建築小品和雕刻圖案上。
菊花與蘭花、梅花和竹通稱為“四君子”。
成為歷代文人畫家不倦的創作母題。
宅園大廳裏陳設的清式太師椅靠背上,往往是四把椅子壹套,其中就有靠背上分別雕刻著“梅、蘭、竹、菊”圖案,象征著四君子,以映襯人物。
古代神話傳說中,菊花又被賦予吉祥、長壽的含義,常常成為組合圖案中的吉祥符號,如菊花與喜鵲組合表示“舉家歡樂”,菊花與松樹組合就成為“益壽延年”的象征等,園林漏窗也不乏菊花圖案。
菊花華麗、閑寂的風度十分投合日本皇室貴族和文人墨客的情趣,長期成為日本皇室的象征,平安朝的宮廷貴族、文人墨客仿效中國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賦詩探韻,酒為菊酒,杯為菊杯。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抒發出的歸隱情趣,也引起不少古代日本人的***鳴,他們在園林中廣植菊花,以營造野趣。
在江戶初期畫家菱川師宣所畫的《余景作庭圖》中,有壹園畫滿菊花,並註明:“此名為菊水之庭……池之周圍結菊籬以植菊,以陶淵明之詩心而作。”
菊花能卻老延齡。
據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記載,“南陽酈縣有甘谷,谷水甘美。
其山有大菊,水從山上流下,得其滋液。
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復穿井,悉飲此水,上壽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天。
菊花輕身益氣,令人堅強故也。”成書於秦漢時期的《神農百草經》列菊花為百草上品,名醫陶弘景說菊花主治“風眩,能令頭發不白”。
中醫把菊花看作為壹種神經強壯藥和清涼解熱藥,認為它對防治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清膽固醇過高癥等,有很好的療效,對胸悶、心悸、氣急、頭暈、頭痛、四肢麻木,以及感冒、喉嚨疼痛等緩解效果明顯。
《澄懷錄》載:“秋采甘菊花,貯以布囊,作枕用,能清頭目,去邪穢。”菊花還是空氣“衛士”呢!
文人愛菊、種菊蔚為風氣,歷史上藝菊專書近40種,宋劉蒙、史正誌《菊譜》、範成大《範村菊譜》,明黃省曾《藝菊書》、陳繼儒的《種菊法》,清陸廷燦的《藝菊誌》等。
陳淏子的《花鏡.菊花》總結道:“菊有五美:圓花高懸,準天極也;純黃不雜,後土色也;早植晚發,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貞質也;杯中體輕,神仙食也。”
僅供妳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