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兩節手抄報怎麽畫
中秋國慶兩節手抄報怎麽畫如下: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壹次名為“追目"
中秋節的傳說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人們壹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壹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壹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壹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是在三秋制中。這壹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壹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國慶節由來:
國慶壹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
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壹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
1949年9月的政協第壹屆壹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這壹天,中華人民***和國正式宣告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壹個最偉大的轉變。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莊嚴地宣告中華人民***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壹面五星紅旗。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2019年10月1日,恰逢建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