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神秘的中微子,宇宙的誕生為什麽最終只剩正物質世界?

神秘的中微子,宇宙的誕生為什麽最終只剩正物質世界?

有這樣壹種理論,說在大爆炸之初,在真空的漲落之中啊,形成了正反兩種粒子對,隨著宇宙不斷的膨脹呢,就應該產生兩個世界,壹個是正物質的世界。另壹個是反物質的世界,但是無論科學家怎麽觀察,在這個宇宙中都找不到反物質世界,這說明在創世之初,有壹個非常微小的變化使正粒子在數量上超過了反粒子,在相互湮滅之後就剩下了現在的正物質的世界。

那麽這個微小的變化是什麽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可能與壹種微小的粒子有關系,那就是中微子,這大概是人類距今為止發現的最神秘的粒子。

人類發現中微子完全是壹個偶然的事件,時間要回到1930年的12月4日。年僅30歲的著名量子物理學家泡利給女科學家莉澤邁特納寫了壹封信。在信裏,他預言存在著壹種電中性的從沒有被觀測到的小質量粒子。但是信發出去之後,泡利就後悔了,因為這個預言沒有什麽太大的依據,只是因為其他的物理學家在研究貝塔衰變問題的時候,發現能量不守恒了。

舉個例子,現在考古學家都使用碳14定年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比較準確地確定古墓和文物的年代。碳14原子會轉變為氮14原子和壹個電子,但是這個時候出問題了,貝塔衰變之後質量不守恒了,缺了那麽壹點點,所以泡利就預言,缺失的部分是壹種神秘的粒子。

大家經常說科學方法是什麽呢?首先就是要大膽的假設,先去天馬行空地想,然後再小心地去求證。 最後得到壹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實驗結果,這是壹套完整的步驟。

時間再到1956年的6月14日,有兩位美國的科學家雷恩斯和考恩給泡利發了壹封電報。這封電報是想泡裏報喜,說他們終於發現了泡利預言的神秘粒子,也就是中微子。要說到這個發現,那可真是費勁了。他們是在壹個叫漢福德的核電廠的核反應堆附近探測到中微子。

為了驗證結果,他們還關閉了核反應堆。 用來檢測發生率存在的差異,那可是核反應堆啊,那可不是開電視那麽簡單。所以說他們為了科學研究也真是拼了。但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啊,這個發現也為他們贏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微子從預研到發現用了整整26年的時間,可見中微子的發現是非常困難的,也難怪泡利自己都覺得是天方夜譚。

所以說,科學研究的第壹步,就是需要科學家敢於去開腦洞。比如說,現在壹說到弦理論,就有人很不屑,說從來沒有觀察到多維宇宙。但是弦理論在數學上能夠很好地統壹4種作用力,妳不能說沒有發現多維宇宙就去否定了弦理論。再比如說引力,有的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引力可以穿越各個平行宇宙,這是他們根據相對論找到了壹種數學解,也不能說,因為沒有發現平行宇宙就否定了這種可能性,可以說未經證實,但不能說平行宇宙。 壹定不存在。

再說回到中微子,為什麽現在中微子壹下子就成為物理研究中的顯學了呢?因為中微子非常的神秘,我認為現階段圍繞著中微子,主要有三大謎團,第壹個叫做超光速之謎。時間再回溯到16萬8千年前,生活在東非大裂谷東部的智人,正在嫻熟地使用自制的木頭武器去狩獵。他們不知道日月星辰到底是什麽,對世界的認知呢?也非常的有限。 就在這個時候,在銀河系的邊上有壹個大麥哲倫星系,其中有壹顆超新星,爆發了大量的中微子向周圍擴散。經過了16萬8千年的長途旅行,有壹批中微子飛到了地球。

時間再到1987年2月23日,在日本旗府縣神岡礦山地下1千米的深處,有壹個神鋼核子衰變探測器。這個大型的實驗室剛剛改造完成沒有幾個月,突然間就接收到了11個中微子。這個實驗的負責人,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壹下子就火了,因為這是人類第壹次接受的來自太陽系外的中微子。小柴昌俊也因為這個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捕獲到中微子之後,日本的物理學家就認為出大事了,當然,出大事,這種話只能在實驗室裏說。對外呢,科學家是非常嚴謹的。

在報告中,他們就假裝輕描淡寫地強調了壹件事,說這批中微子比光子早了3個小時到達地球。這是什麽意思呢?這似乎是在暗示,中微子比光子的速度要快。但凡人們壹聽到超光速的科學實驗,那無不是激動得熱血沸騰。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說法。 光速是壹切速度的上限,難道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要被打破了嗎?這不,還真是出大事了嗎?咱們就得好好解釋壹下這個事。

在文章壹開始就介紹過,泡利早就預言中微子是電中性的質量極小的粒子,因為中微子有質量,它的運動就不應該超過光速光速。為什麽能夠成為宇宙中運動速度的上限呢?就因為光子沒有質量,所以才能跑得那麽快,因為動能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中微子雖然質量非常小,但是它有質量,如果想要達到光速,那能量就會變得無窮的大。所以理論上中微子不會超過光速。

那麽,為什麽超新星爆發了之後,地球上先接受到了中微子呢?有的科學家認為,恰恰是因為中微子是電中性的,不與任何物質發生反應。所以超新星在爆發的時候,中微子是最先飛出來的,並不是說它的飛行速度比光子快,而是中微子先出發了。 這樣呢,就解釋了中微子超光速的問題。說來說去,主流學界認為中微子不能超光速。

但是,還有壹個更神奇更開腦洞的說法。時間來到了2015年的6月,天體粒子物理學雜誌刊登了物理學家羅伯特艾麗西的論文,他認為中微子能夠超光速,而且和相對論並不矛盾。他是怎麽解釋的呢?他說,在某種參照系中啊,能量可能是負的。在表面上呢,就是中微子的速度超過了光子,但實質是什麽呢?是這些中微子是逆時間而行的。他不是在向未來飛,他是向過去飛,我們觀察者就誤以為他是超光速的。

怎麽樣,這樣的解釋是不是很有想象力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已知的觀察證據,與艾麗西的結果相矛盾,因此它的假設不能被證偽,妳不能說它是錯的,當然妳也不能說他是對的,妳只能豎起大拇指說壹句“有想法”。 艾莉希提出時光倒流的例子,這是壹個非常有挑戰性的想法,有不少科學家呢,已經順著逆時間這種思路開始研究了。

第二個謎團,熱暗物質之謎。時間來到2006年,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了壹張著名的照片,子彈星團照片中的藍色區域擁有兩大星系團中大部分的質量,但是我們卻不知道這些黑暗中的質量是由什麽組成的,科學家就稱之為暗物質區域。這也是人類第壹次觀測到宇宙中的暗物質。

科學家計算。 暗物質占宇宙質量的26.8%暗物質為什麽看不見呢?會不會是因為暗物質不與電磁輻射發生作用呢?這不恰恰就是中微子的特征嗎?於是有了科學家就想到暗物質會不會就是中微子呢。但是,中微子不能解釋所有的暗物質現象,科學家認為,中微子只是暗物質中的壹種,稱為熱暗物質,還有溫暗物質和冷暗物質。

這些呢,就更不知道是什麽組成的了。 所以,別看人類已經取得了很多物理和天文學的成就,但是我們對宇宙的認識還停留在非常初級的階段。下面再來介紹中微子的第三大謎團反物質消失之謎。

時間來到了1998年,還是在日本的神岡山下。這個時候,小柴昌俊已經退休了,他的學生梶田隆章成為實驗的主要負責人,他們將原來的探測器升級了,起名為超級神岡探測器。這個探測器又立下了大功,發現了中微子振蕩現象。所謂中微子振蕩,就是指中微子會在飛行的過程中自發地變成其他種類的中微子。中微子有3種,稱為電中微子、渺中微子和濤中微子。

這3種中微子又有相對應的反中微子,所以中微子壹***有6種形態。梶田隆章的這個發現,也使他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通過中微子振蕩現象,科學家們就開始聯想。 會不會其他的例子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也能產生震蕩呢?或者說其他的粒子,當然最主要的就是電子了,能否與震蕩中的中微子發生某種反應,被中微子帶走呢?

比如說在宇宙大爆炸的第1秒之後,科學家就認為這個時候就產生中微子了,因為粒子在震蕩的過程中改變了味道,於是在某壹時刻正粒子突然比反粒子多了,正反粒子在相遇的時候會發生湮滅,所以宇宙中。 就只剩下了正粒子和少量的反粒子,就形成了壹個我們今天看到的正物質的世界。

這是壹個有關宇宙起源的非常重大的課題。核心就是研究中微子振蕩。現在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給中微子3種味道的重量排序,這個方面最有可能出成果的是德國的Catering實驗。事業時間來到2006年的10月,德國人天生就不怕下死功夫,所以他們經常會做出壹些了不起的科研成果。 他們造了壹個個頭巨大重達200多噸的光譜儀。從地圖上看,制造工廠和實驗室的距離呢,只有350公裏,但是因為個子太大了,陸路運輸根本不可能,所以只能繞了壹個大圈子。從海上運輸走了8600多公裏才走到。

在2019年的時候,Catering給出了第壹批研究成果,將電子中微子質量的上限設定為1.1個電子伏特。這個質量有多小呢?不到電子質量的百萬分之壹。 所以說中微子的飛行速度能夠接近光速啊,也是這個道理,就是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通過測量中微子的質量,可以用間接的方法去印證宇宙大爆炸的模型。

假如天文學家們根據測量宇宙的密度推斷出中微子的質量與在實驗中直接測量中微子的質量不壹致,那會產生壹個什麽樣的結果呢?那就是壹個翻天覆地的可怕結果,那很可能意味著宇宙大爆炸的理論是錯的。

講了這麽多,大家可能就能理解為什麽世界各國都在拼命的研究中微子。可以說,中微子是解開宇宙之謎的壹把鑰匙。日本的超巨型神岡探測器、德國的Catering、中國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美國的冰立方天文臺,都是最有潛力取得重大發現的實驗室,而且他們的側重點都不太壹樣,可以相互的印證,爭取早日解開中微子之謎。

如果有壹天科學家們突然宣布說,宇宙大爆炸理論不對,那麽最有可能挑戰這個理論的,目前來看就是中微子的研究。最後呢,咱們再說壹句題外的話,對宇宙大爆炸理論進行挑戰,還有壹位美國的女科學家叫勞拉霍頓,她通過數學計算黑洞根本就不存在這個理論,現在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關註,非常的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