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苗族鼓舞的鼓舞與文化

苗族鼓舞的鼓舞與文化

壹、鼓舞與苗族文化

苗族舞蹈盛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促於祖先崇拜的情感意誌。這不僅是神話傳說,舞蹈用蘆笙、木鼓之類皆為祖先所創造,而且舞蹈的普遍動因亦導源於祖先的神意。

苗族的巫術、原始宗教信仰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各種祭祀活動中,苗民們以期利用各種舞蹈來與神靈溝通,去跳舞的同時既是拜神,又是祈禱。目前,舞蹈仍是苗族表現自身的壹種主要形式。因此,苗族“鼓舞”不可避免地成為具有最宗教、巫術意義的東西。現在,我們經常在節日集會中看到的求雨、求子、求神、求祖靈等,都不是直接祈禱,而是跳相應的舞蹈儀式來體現,由此而產生了農事舞、婚喪儀式舞、戰爭舞等。我們還可以從“椎牛祭”、“跳喪”、“蘆笙會”、“跳香”等活動中看到許多宗教、巫術的東西——求子嗣、求姻緣、求死後升天等。苗族鼓舞中有的只跳木鼓舞,有的鼓舞、蘆笙舞都跳,舞蹈多限於同姓宗族參加,因為它以壹個鼓為單位進行,是宗族的大事,在整個祭祀過程中都離不開鼓,以鼓開始,用鼓把祭祀活動推向高潮,最後又以鼓儀宣告活動結束。

二、鼓舞與苗族農耕文化

大量的歷史資料和考古發現證明,苗族是我國內地最早的農耕民族之壹。它早期活動在長江中遊和平原地區,發展農業生產、開創文化。苗族的“苗”字,是歷史上不同群族,對苗族實體存在的稱謂,即“在水田裏種草的人”來作為整個民族的統壹族稱。由於苗族是壹個農業民族,所以,它的宗教信仰不得不與其賴以生息繁衍的農業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而其崇拜常常帶著濃厚的農業色彩。由此,我們不難推想,在遠古時期苗族先民的農耕文化創造活動中,與其農耕生產相適應,便是作為心靈的物態化和凝聚物的農事心理的生產。作為壹種文化心理形態,苗族人民的心理意誌,情感指向以至於它的思維模式,必然與其內在心智融為壹體。在那充滿著熱烈的情感體驗與神秘、互滲的原始意向等意識活動得舞蹈創造和表演中,心靈意向與本能沖動,意誌行為與情感抒泄互為補充、整合,***同構成以舞蹈為主的藝術活動得審美動態形式,特別是當這些活動與傾向集中在某種對象時,其表現即更為鮮明突出。湘西苗族“猴兒鼓”表演的傳統動作,有壹類就是專門表現農業生產方面的,如《整地耕田》、《挖園種菜》、《肩鋤荷擔》、《收割打谷》。其中祭獻五谷神的“跳香舞”則反映出苗族先民對農業生產的良好願望,寄托著他們對現實農耕活動得祝願與祈求。整個苗族舞蹈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以農耕民族的心理形態作為依據的,農耕文化就是苗族舞蹈的“根”。

三、鼓舞與苗族圖騰文化

原始社會時期,經濟、社會文明落後,圖騰崇拜成為人類進化史中不可抹殺壹筆,是人類文明進化的重要環節。其主要原因是當初人們對於自然現象認識不科學,對自然現象的多奇及某種生命形式的不可預知產生畏懼與敬畏心理,這促使原始居民以各種形式祈求自然界中神秘力量的庇護,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崇拜心理。長期以來,便形成了以巫術禮儀或圖騰崇拜活動表現當時人類的文化心理。在苗族與淮族圖騰中多以舞蹈形式表現當初人類的崇拜心理,如獅舞、鬥雀舞、龍舞、鬥雞舞、木鼓舞等等,其中木鼓舞是最具特色的。苗族祖先居住在江淮壹帶,那裏江湖密布,河流眾多,楓林遍地,花草繁盛,彩蝶飛舞,環境優美。長期以來苗族先人自然而然對楓木和蝴蝶產生求同、認親與崇拜心理。至今為止,三都縣內的苗族人在過鼓社祭時,都會把山上砍來的楓樹與殺宰的牛同至於庭中供奉,同時吹笙擊鼓,男女合圍***舞。在《苗族古歌》中,苗族先民對楓木進行了極具功利價值的美化,並肯定它與自己有血緣關系。楓木變蝴蝶媽媽,蝴蝶媽媽出生苗族和人類祖先姜央,然後才有人類。楓木樁還變成了苗家聖器銅鼓,所以“有了喜慶事/大家拿來跳/大家圍著跳”。所以,苗族世代崇拜楓木。湘西苗族稱楓木為“媽 媽樹”,楓木化生萬物神化作為原始想象的實在性,正是苗族木鼓舞乃至銅鼓舞圖騰表象心理產生的根基。

四、鼓舞與苗族仿生文化

古代苗族遷徙而來時,西南還是壹片莽蒼的原始森林。在這人跡罕至、林箐茂密、百鳥歡歌、虎嘯狼嚎的地方,他們為了躲避反動統治者追擊和壓迫,只得獵取身邊野獸為食,以求生存,就是在這樣的狩獵生活中,苗家人模仿動物形態的許多舞蹈由此發生了,為了更有效地獵取野物,狩獵者必須要學習各種鳥鳴、獸聲,以誘導之,並從中得到喜悅,久而久之,也就“再度從事模仿工作,創得自己獨特的狩獵舞蹈”。如:木鼓舞的主題動作按照傳統是模仿蚱蜢相鬥,鼓點傳說也是模仿的啄木鳥的啄木聲。其舞蹈動律是上身前傾,甩同邊手,順拐,以胯為動力,臂部擺動幅度很大;用頭、肩、手、腰的扭、甩、轉、端、蹬等構成大開大合、對比強烈的動作組合,自由奔放,也是苗族人民遷徙山區生活的最本質的反映。再如“單人鼓舞”是湘西地區苗族人民普通喜愛的壹種表演舞蹈,有男子、女子表演兩種。男子鼓舞有“雞公啄米”“猴子戲物”“九龍下海”“大鵬展翅”等等都是模仿動物形態的動作,動作粗獷有力;女子的動作多是表現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的,有“美女梳頭”“巧婦織錦”“繡花挑花”“包頭洗面”等等,大多較文雅、端莊。“猴兒鼓舞”是壹種技巧性較強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舞蹈的主要內容是表現猴子進廟偷吃供果時無意中敲響了更鼓後驚慌和對鼓嬉戲的情景,動作有“倒上樹”“偷逃”“抓癢”“滾球”等。“銅鼓舞”動作也是來源於狩獵生活、農業生活和對動物形態的模仿,如:“騎馬”“趕鴨”“捕魚”“撈蝦”等。

苗族鼓舞發展到今天,已經是成為壹門能夠屹立於世界的舞蹈藝術,被很多的專家學者和社會人士接受。苗族鼓舞也成為了苗族的壹個特色,他們雖然沒有文字,但他們利用自己的方式——苗族鼓舞,來傳播他們的文明。關於民族舞蹈與民族文化,我們應進行更多的了解、探究並將其發展,這是民族舞蹈值得重視的文化價值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