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景氣
壹、神武景氣
1974年,壹名叫顧準的老人躺在病榻上,做了壹輩子經濟工作的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對來探訪他的學生吳敬璉說:“妳要相信,中國的‘神武景氣’壹定會到來。”
顧準口中的“神武景氣”指的是二戰後日本經濟快速成長的第壹個周期。
1955年,日本剛剛走出戰爭陰影,沒有了軍備負擔,日本全力發展經濟,國家引導資金進入基礎建設領域,推進電汽化發展,改造戰前老舊的工業設備,工農業雙線騰飛,工業增長率甚至超過90%,日本經濟出現了第壹次大繁榮。
日本媒體自豪地宣稱:“這是神武天皇開國以來,最好的時代!”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經濟成長率持續領跑世界。日本產的汽車、家用電器橫掃全球。
尤其是1973年的石油危機,讓大排量的美國車銷售遇冷,以省油著稱的日本車趁機攻占市場,打得美國本土車企節節敗退,曾經繁榮的“汽車城”底特律變成了壹座鬼城。
日本國內則是另外壹幅情景:沿海城市形成了牢固產業鏈,旺盛的生產力不斷向全世界輸出產能,連最貧窮的四國島也出現了對外貿易的城市群。
到美國留學的日本學生重新找回了自信,他們並不流連於美國富足的生活,而是盼著早日畢業,回國創業。
創立日本軟銀集團的孫正義此時也在美國留學,他說:“留美時,我並不關心學習成績,我更關註美國的新興產業,這些產業都是我回日本創業的機會。”
另壹邊,三重野康從東大法學系畢業後,進入了日本銀行工作。
從最小的計劃局科員幹起,壹路摸爬滾打,經過總部、地方多重歷練後,於1978年進入日本央行最高理事會,成為掌管日本經濟發展的核心成員。
二、美國人出手了
日本人和我們中國人壹樣,都是吃苦耐勞的民族,這樣的民族只要給點機會就能崛起。
日本戰後的經濟奇跡,嚴重損害了“宗主國”美國人的利益。
美國家電、汽車工業的潰敗,造成了不少失業人口,失業者發動遊行要求政府解決“日本問題”,他們揮起鐵錘憤怒地向日本車砸去,哭訴說:“美國遭到了第二次珍珠港襲擊。”
1976年,美國國會率先發難,高票通過“301條款”規定:
如果外國的外貿政策法規侵犯了美國利益,美國可以不顧世貿組織規定,采取單邊行動,發起制裁。
日本產品首當其沖,美國政府立刻對日本汽車、電器、鋼鐵、電信、半導體等領域展開調查,強行提高25%的關稅。
然並卵,美日貿易逆差還在不斷擴大,到1980年,逆差已達364億美元。同年,被美國人民視為救世主的裏根當選總統。
裏根在白宮屁股還沒坐熱,IBM、AMD、英特爾的高管就沖進了辦公室“哭訴”日本在半導體行業上的“胡作非為”。
70年代,電子計算機興起,半導體作為電子計算機的核心技術受到了很多強國的重視。
1974年,日本政府發起“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劃”,舉全國之力,召集了富士通、東芝、三菱、日立等開會,要他們整合資源,向半導體行業進軍。
日本人團結起來的工作效率非常驚人,1980年,日本企業已占領了全球半導體市場的30%。
美國的高科技公司AMD壹年巨虧1100萬美元,英特爾被迫裁員2000人——市場競爭不過,我們也沒辦法啊!
AMD和英特爾的高管向裏根描繪了壹幅非常恐怖的場景:
半導體芯片技術是引領未來的技術,以後我們生產的導彈制導都要依靠這種小芯片,如果我們(AMD、英特爾)倒閉了,難道美國人要向日本人買芯片嗎?
裏根聽完嚇出壹身冷汗,立刻揮舞起關稅大棒,將日本電子產品的關稅提高到100%,1986年更進壹步,脅迫日本人放棄美國半導體市場,日本每年還要進口20%的美國半導體。
三、廣場協定
1980年-1985年,裏根執政時期雖然就貿易問題多次對日本發難,但貿易逆差居然從360億擴大到了1500多億。
1986年,美國人決定要壹勞永逸徹底解決日本貿易逆差問題。出身律師的萊特希澤粉墨登場,對,他也是今天美國對華首席貿易談判代表。
萊特希澤氣勢洶洶率領代表團來到日本。據說,談判期間,日方代表絕大多數情況下壹言不發看著萊特希澤滔滔不絕陳述著美方立場。
講到興奮處時,萊特希澤把寫滿美方要求的文件疊成了壹架紙飛機“咻”的壹聲,飛到了日方代表壹側,起身問道:“Yes or No?”
日方代表毫不猶豫地答道:“Yes。”
日本列島上駐紮著6萬美國大兵,壹個沒有完整主權的國家,怎麽能說出“No”?
日本答應了美方全部要求:主動限制出口,鼓勵進口,簡化入關手續,向美國全面開放市場。
1989年9月,美國又聯合德國、法國、英國逼日本人簽下了臭名昭著的《廣場協議》:日元主動對美元升值,減輕貿易逆差壓力。
四、奇跡破滅
《廣場協定》後日元迅速升值,購買力大大提高,日本經濟開始由實轉虛,股票、地產、娛樂取代制造業成為最火熱的投資領域。
日本股市壹飛沖天,1983年,平均股價在8000日元,6年後膨脹到39000日元。
這時就算對股票毫無認識的大媽購買,都能贏取500%的利潤,日本股市的市值占了全世界的45%!
地產更加瘋狂,1987年東京地價同比上漲23%,1988年同比上漲65%。1989年,日本地產泡沫被吹到了2000萬億日元,壹個東京市的地價就能買下整個美國。
日本人的工資高得出奇,雖然東京房價表現瘋狂,但十年薪水足夠支付全款。
日本人買走了全世界70%的奢侈品,風月場所擠滿了從西方國家來打工的白人女性,沈醉在洋妞懷中的日本人恍如隔世——40年前,明明是美國大兵摟著日本女人招搖過市,現在完全顛倒過來了。
政府中不少高層看出了經濟的虛假繁榮,可誰都不願意說。直到1989年12月,三重野康出任日本銀行總裁,他深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早日刺破泡沫,這樣日本損失還能小點。
三重野康開始上調央行基準利率,從1%調到6%,加上1989年12月美軍出兵伊拉克,石油危機爆發,1990年1月,日本股市再也撐不住了,日經指數壹個月內暴跌70%。
1991年,地產也撐不住了,半年內,房價崩盤,跌去市值的70%——直到2019年也沒恢復元氣,東京房價只有最高點的50%。
三重野康的論點是:與其等到泡沫破裂“硬著陸”,不如主動刺破泡沫實現“軟著陸”。
這種壯士斷腕的氣概,正是大和民族的特點,他們寧願轟轟烈烈的切腹,也不願意被敵人斬首。
五、再建壹個“新日本”
股市、樓市崩盤後,日本社會沒有出現動亂,雖說30多年了經濟壹直在原地踏步,但依然是世界工業強國,老百姓也保持著亞洲最高的生活水平。
窺其原因,無外乎日本人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廣闊的海外市場。
19世紀被美國人打開國門後,日本人派出了壹支“巖倉使節團”訪問歐美各國,前後時間長達兩年,詳細考察了西方國家社會民情,洞悉了西方強大的秘密——工業化。
梁啟超先生曾形容19世紀的世界局勢是“西方列強橫霸天下”,此言得之,日本人找到了西方橫霸天下的訣竅,便開始了壹場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進程,最終蛻變成亞洲第壹個工業國。
慘烈的抗日戰爭,是我們的先烈用血肉之軀抵抗工業大殺器的進攻。
戰敗後,工業基礎依舊在,日本把軍工技術轉向民用,靠貿易建設成了壹個“新日本”。
日本在汽車,光學設備,醫療,高精機床有著領先世界的技術力量與產業規模。本田的汽車、佳能的相機、夏普的機器人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90年代泡沫破滅後,日本又通過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將資金轉移到新興市場(如中國、韓國、中國臺灣)等地,獲得了驚人的利潤。
2017年,日本海外凈資產為1000兆日元,位居世界第壹。日本海外GDP是本土的1.5倍!
日本國土是有限的,資本的力量是無限的,日資早已滲透到全世界,收割其他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這是第二個“新日本”。
這兩個“日本”正是三重野康決定結束泡沫經濟,將日本經濟拉回正常軌道的信心來源。
日本奇跡結束後,日本人給三重野康起了個外號,叫“平成之鬼”,“鬼”在日語中,不完全是貶義,也有勇敢的含義在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