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激光照排系統還在用嗎
激光照排技術,就是將文字通過計算機分解為點陣,然後控制激光在感光底片上掃描,用曝光點的點陣組成文字和圖像。
通俗壹點來講,實際上就是電子排版系統的簡稱。 電子排版系統的誕生,給出版印刷行業帶來了壹次革命性的變革。使用激光照排系統不但可以避免鉛字排版的低效益和對工人的健康傷害,其好處還在於它的易改動、成本低和效率極高等特點。
我國絕大多數的報紙、雜誌和書籍都在使用著這套系統,它比古老的鉛字排版工效至少提高5倍。
漢字字形是由以數字信息構成的點陣形式表示的,漢字字體、字數比西方字母多,如壹個壹號字要由八萬多個點組成。因此全部漢字字模的數字化存貯量高得驚人。
研制人員發明了壹種字形信息壓縮和快速復原技術,使存貯量減少到五百萬分之壹,速度大大加快。這壹構思新穎的高分辨率字形、圖形發生器和高速字形復原方法,解決了漢字激光照排的關鍵難題。
"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的研制工作始於1974年8月。
1975年5月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由王選教授等主持工作,綜合運用精深的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歷經15個寒暑,研制開發成功"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
對實現中國新聞出版印刷領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它引起當代世界印刷界的驚嘆,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應用激光照排系統後,報社的出版效益和報紙印刷質量大大提高,但仍然不能異地同步出版。
1989年全國只有三、四家中央級大報在外地設有代印點印刷,傳版手段主要是靠航空和傳真。可航空傳版效率低下,傳真傳版信息失真嚴重。怎樣使外地讀者看上當天的報紙呢。
王選想到了北大自行研究制定的頁面描述語言,他決策跨過報紙傳真機,開發用頁面描述語言傳送報紙版面的創新技術。
經過幾番努力,在1991年8月29日,北京大學與人民日報社合作,在北京和湖北日報社之間首次成功地進行了報紙衛星實地遠傳試驗。
到1992年底,人民日報社已通過衛星向全國22個城市傳送版面。從此,全國大多數地區都在同壹天看上了《人民日報》。當時,規模如此大的、基於頁面描述語言的遠程傳版在中國報業中屬第壹家,在西文報業中也很少見。
這壹新技術物美價廉,很快在國內推廣開來。到1994年,有大約100家報紙實現了遠程傳版。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報紙都采用這種方式將報紙版面遠傳到外地,極大地提高了質量和效率,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