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新中國遭遇的5次核危機(1) 朝鮮危機和金門馬祖危機
金門馬祖危機
1955年1月18日,我軍解放壹江山島,2月8日 12日,國民黨軍隊全部撤逃大陳島。2月13日,我軍進駐大陳等島嶼,美國認為中***將對金門、馬祖發起總攻,擔心美國可能會卷入壹場規模更大的戰爭之中。2月底,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遠東之行中更認為“中***將武力攻占臺灣”。為此美國采取了兩手策略,首先向中國發出核威脅。此次也是我國在朝鮮戰爭之後遭遇的第壹次核危機,即金門馬祖危機。
1955年3月6日,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向總統報告說金門、馬祖必須固守,如果它們遭到襲擊,只有核武器能提供有效的回擊。3月10日,杜勒斯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說:“如果我們要保衛金門和馬祖,我們就得使用原子武器”,“美國參戰的可能性至少是50%”。3月12日,艾森豪威爾總統在被問及美國在亞洲的全面戰爭中是否會使用核武器時說:“我認為沒有理由不能使用原子彈。”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總統與從臺灣訪問歸來的杜勒斯曾密謀商定,如果金馬危機繼續發展,就要對中國施行核手術。
更為露骨的是,艾森豪威爾還讓杜勒斯在全國電視演說中公然聲稱:“白宮認為,在美國的軍火庫中,原子武器是可以與常規武器互相替換的。”對此,中國政府針鋒相對,《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譴責美國無視原子武器與常規武器的區別,接著周恩來總理發表聲明,譴責美國正在揮舞核武器,以維護其在臺灣的地位。3月15日,杜勒斯又壹次發出了核威脅,說如果臺灣海峽發生戰爭,美國準備使用戰術核武器。
另壹方面,美國在揮舞核大棒,不斷對中國發出核威脅的同時,又試圖說服蔣介石主動撤出金門、馬祖而固守臺灣。4月20日,美方向蔣介石提出後,蔣堅決反對。艾森豪威爾深感沮喪地說:“我們仍然進退兩難。”
正在這關鍵時刻,1955年4月23日,周恩來在萬隆會議的八國代表團團長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和遠東局勢。”這個聲明給緩和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帶來了轉機。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艾森豪威爾不得不做出積極響應:“如果看來有使我們進壹步緩和緊張局勢的機會,那麽我將準備談判。”4月26日,杜勒斯表示將與北京就停火舉行會談,解放軍對金馬炮擊立即減少,至5月中旬炮擊完全停止,臺灣海峽恢復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