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孟松蔣尚義
自從華為遭遇美國打壓,臺積電停止代工合作後,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大陸最大的芯片代工廠中芯國際。去年以來,中芯國際受到追捧,獲得各路資本青睞,並且最快過會,成功登陸上交所,市值壹路突破了6000億元,成為了A股的壹匹黑馬。
不過,肩負重任的中芯國際,也是如履薄冰,彼時最多能夠實現14nm的量產,而競爭對手臺積電卻已經實現7nm量產,還在沖關更高的技術,兩者差距依舊不小。當然,最大的不安還是來自美國,隨時可能面臨打壓。
沒想到的還是沒能逃過,12月3日,中芯國際被美國列入黑名單,打壓還是來了。在這種艱難的時刻,中芯國際卻再次傳來了內訌,15日,蔣尚義被任命為中芯國際副董事長,隨即,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請辭,此事件立即引發市場轟動,中芯國際股價也下跌,目前市值為4225。而此前,就已經傳出梁孟松和另壹位聯席CEO趙海軍不和。
這並不是中芯國際第壹次發生內訌事件,早在2011年,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因病去世,CEO王寧國與COO楊士寧就發生了爭鬥,最後以兩人同時出局結束。從中芯國際的發展歷程來看,不是被打壓,就是發生內鬥,能做到今日的成績,實屬不易。
2000年,中國大陸芯片產業幾乎壹片荒蕪。張汝京籌集10億美元,帶著上百人的技術團隊在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這批人完全是為了夢想,因為他們在國外的芯片企業拿著高薪,來到大陸只能拿很低的工資。就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中芯國際帶動了大陸芯片制造產業的崛起,僅僅用4年時間,就實現了紐約、香港兩地上市。
不過,在最開始中芯國際屬於外資企業,直到2003年才引入6.3億美元投資,國內和國外資本都有,就連摩托羅拉也進來了。到2004年上市後,中芯國際最大的股東是上海實業,持股比例為13.6%,並沒有實現控股,而第二大股東是摩托羅拉。
隨著中芯國際的崛起,很快就遭遇了競爭對手臺積電的打壓。張汝京是從臺積電出來的,於是就被告偷竊商業機密,專利侵權,並被索賠10億美元。經過多次訴訟,中芯國際都敗訴,最終雙方達成和解。
中芯國際賠償2億美元,臺積電還獲得了中芯國際8%的股份,而創始人張汝京還被迫離開了壹手創辦的企業。彼時,中芯國際在大陸多個城市擁有300nm和200nm的工廠,在海外多個地方也有辦事處。
2009年,張汝京離開後,王寧國接任了CEO位置,帶領中芯國際走過了4年,直到發生了內訌出局。在這期間的2010年,中芯國際股權再次發生改變,大唐電信成為了第壹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4.3%;上海實業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降至8.7%;而臺積電還持有近7%的股份。
從這裏來看,中芯國際在逐漸轉變為內資企業。2011年,中芯國際又迎來了壹個重磅投資者中投公司。中投公司是直屬國務院的正部級企業,無論是背景還是資金,都是其他企業無法相比的。彼時投資2.5億美元,成為中芯國際的第二大股東。
CEO王寧國和COO楊士寧雙雙出局後,邱慈雲被任命為CEO,他是跟隨張汝京壹起創立中芯國際的元老,擔任過運營副總裁,2005年因為意見不和而離開。重回中芯國際,無疑是壹根定海神針。
隨著中芯國際的發展,其股權也在發生變化,2015年,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入場,成為了第二大股東,並引入了100億美元建設集成電路生產線。2017年,中芯國際迎來了壹位重磅級人物,他就是梁孟松,擔任了聯席CEO。
如他自己所說,來中芯國際不是為了高官厚祿,就如當年張汝京和團隊來大陸壹樣,他們都是為了夢想。梁孟松帶領團隊從28nm到7nm,完成了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據了解,7nm在明年就可以進入風險量產。短短3年多時間,在梁孟松的帶領下,中芯國際就完成了別的企業十幾年才能做成的事情,確實是貢獻巨大。
截至2019年底,中芯國際第壹大股東是大唐電信,持股17%、第二大股東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持股15.7%、第三大股東是紫光集團7.4%,由此可見,中芯國際基本成為了國資背景的企業,臺積電以及其他外資占比已經很小。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芯國際還傳出內訌,實屬不應該。作為中國大陸芯片代工領頭羊,中芯國際的責任不可謂不重。只希望在梁孟松請辭後,中芯國際能夠平穩度過,它不應該在為內訌而自我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