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介紹楊德昌同誌?
楊德昌,1947年生,廣東梅縣人。1949年隨父母遷臺,小學時常隨父親看電影,迷過國語片,但後來失望;酷愛漫畫,深受其中對人性光輝的信念及悲劇結局中對人性肯定的影響,中學時自編自畫的漫畫故事在班上傳閱。1965年,入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1970年赴美,佛羅裏達州立大學電腦碩士畢業後到南加大學習電影課程,並從德國新電影得到很大啟示――尤其沃納-赫爾措格給予其重大影響。因為他證明精彩的電影可以壹個人做而不必倚賴巨大投資。在美國做過七年電腦工程師。1981年回臺開始從事電影工作,成為臺灣新電影作者中,對城市中產階級及都市新興文化的道德省思者與智性思辨家。他將西方電影理論與中國傳統電影美學相結合,創造有鮮明臺灣鄉土特色的民族電影。散點結構與開放式結尾,突破東方人大團圓結局的傳統審美心理,卻又不追求新潮電影式的技巧奇特,展現紀實、雋永、樸素的藝術風格。為80年代臺灣新電影贏得了世界的榮譽。
作品年表:
1981年 春天參與《壹九零五年的冬天》拍攝,任編劇及演員;秋天拍攝電視單元劇《十壹個女人》中 的《浮萍》
1982年 《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1983年 《海灘的壹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鐘。攝影:杜可風、張惠恭 。
1985年金馬獎最佳作品、最佳編劇提名
美國休斯敦國際影展評審團推薦金牌獎
第二十八屆亞太電影展最佳攝影獎
1985年 《青梅竹馬》 35mm∕彩色∕萬年青影業∕105分鐘。
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家協會獎
1986年 《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鐘
第二十三屆臺灣金馬獎最佳作品獎和第四十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
國際影評人獎和英國電影協會最具創意和想象力獎
第32屆亞太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1991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楊德昌電影公司∕240分鐘。
第十三屆南特三大洲最佳導演獎
第二十八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最佳編劇獎
第三十六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第三十八屆《電影旬報》電影獎最佳外國導演獎
第四屆《中時晚報》電影獎商業映演類評審團大獎
第四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92’新加坡國際早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4年 《獨立時代》 35mm∕彩色∕楊德昌電影公司∕127分鐘。
第三十壹屆臺灣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和最佳導演、最佳作品提名,被評為1994臺灣十大華語片之壹。
1996年 《麻將》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鐘。
1996年柏林電影節特別推廣獎及
1996年新加坡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0年 《壹壹》35mm∕彩色∕臺灣、日本。
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次佳外語片,次佳影片,次佳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