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風向標獎有哪些
這些科學大獎的獲得者有壹定的概率會在未來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稱為 “諾獎風向標”,也壹直備受科學界關註。
七大 “諾獎風向標” 盤點
1
霍維茨獎:“最強諾獎風向標”
路易莎·格羅斯·霍維茨生物或生物化學獎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年度大獎,由格羅斯·霍維茨設立,以他母親的名字來命名,旨在表彰在生物或生物化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研究人員或研究小組。
三位光遺傳學奠基人成為新晉霍維茨獎得主
霍維茨獎自1967年開始頒發,在此次光遺傳學領域的三位科學家獲獎之前,108位霍維茨獎得主中已有40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11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總體諾獎獲得概率逼近50%,堪稱 “最強諾獎風向標”。此次獲獎的三位科學家毋庸置疑會成為未來諾獎的有力爭奪者。
2
拉斯克獎:“美國的諾貝爾獎”
拉斯克獎自 1946 年起頒發,由被譽為“現代廣告之父”的美國著名廣告經理人、慈善家阿爾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瑪麗·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同創立,旨在表彰在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服務人員。拉斯克獎的獎金為25 萬美元。
拉斯克獎是全球醫學界僅次於諾貝爾醫學獎的壹項大獎,被譽為 “美國的諾貝爾獎”,也是著名的“諾獎風向標”。截至2022年9月20日,已有90位拉斯克獎獲得者隨後獲得了諾貝爾獎。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1年拉斯克獎
值得壹提的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也曾因發現 “治療瘧疾的青蒿素” 而獲得2011年的拉斯克獎,並在201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
邵逸夫獎:“東方的諾貝爾獎”
邵逸夫獎是按照中國著名慈善家邵逸夫先生的意願而設,於2002年11月宣告成立,以表彰 “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獲得突破成果,和該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意義深遠影響的科學家”,評選原則為不論得獎者的種族、國籍、性別和宗教信仰。
邵逸夫獎獎牌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國際性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每年頒獎壹次,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獎金數額僅次於科學突破獎。邵逸夫獎素有 “東方諾貝爾”的美譽,頒發至今,37位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獲得者中已有8位隨後獲得了諾貝爾獎。
4
沃爾夫獎:“以色列的諾貝爾獎”
1976年1月1日,以色列慈善家沃爾夫(Ricardo Wolf)及其家族捐獻壹千萬美元成立了沃爾夫基金會,其宗旨為 “為了人類的利益促進科學和藝術”。隨後,在1978年,為表彰為人類利益和人民之間友好關系作出貢獻的傑出科學家和藝術家,沃爾夫基金會開始頒發沃爾夫獎,此後,每年都會評選壹次,單項獎金為10萬美元。
沃爾夫獎在科學領域***設醫學、農業、數學、化學和物理五類,其中,物理學獎和化學獎被認為是僅次於諾貝爾的同類獎項,而醫學獎則僅次於諾貝爾獎和拉斯克獎。沃爾夫獎的獲得者中有三分之壹隨後都獲得了相關領域的諾貝爾獎,是自然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大獎之壹,被譽為 “以色列的諾貝爾獎”。
中國科學家袁隆平獲2004年沃爾夫農業獎
華人學者袁隆平、丘成桐、陳省身、楊祥發、錢永健和吳健雄都曾獲得過沃爾夫獎。
5
蓋爾德納獎:加拿大 “小諾貝爾獎”
加拿大蓋爾德納獎於1959年由加拿大蓋爾德納基金會創立,***分為國際獎、全球健康獎和懷特曼獎三類,其中國際獎尤為著名,旨在表彰那些為醫學做出了獨特貢獻的傑出生物醫學科學家。每壹位獲獎者都將獲得10萬加元(約50萬人民幣)的獎勵。
蓋爾德納國際獎通常被認為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風向標,有加拿大 “小諾貝爾獎” 之稱。截至2022年9月20日,410位蓋爾德納獎獲得者中已有102位隨後獲得了諾貝爾獎。
管軼教授獲2021年蓋爾德納全球衛生獎
值得壹提的是,2021年度蓋爾德納全球衛生獎頒發給了中國學者管軼教授和 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 教授,以表彰他們在了解亞洲新發傳染病暴發的起源和控制方面的貢獻,特別是對人畜***患流感和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癥(SARS)的貢獻。
6
科學突破獎:“豪華版諾貝爾獎”
科學突破獎 (Breakthrough Prize) 由互聯網企業家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人發起設立,包括生命科學獎、基礎物理獎和數學獎三項,每個獎項獎金為300萬美元,是目前科學界獎金數額最高的獎項,故又有 “豪華版諾獎” 的美譽。
生命科學突破獎獎杯
生命科學突破獎旨在表彰為延長人類壽命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從2013年開始頒發。截至2022年9月20日,已有6位科學突破獎得主隨後獲得了諾貝爾獎。
7
阿爾伯尼獎:美國生物醫學最高類獎項
阿爾伯尼醫療中心醫學和生物醫學研究獎是美國生物醫學最高類獎項,由紐約州阿爾巴尼醫學中心設立,於2001年開始頒發,旨在“鼓勵和表彰對提高人類健康和促進開創性生物醫學研究的非凡和持久的貢獻”。
在全世界的醫學獎中,阿爾伯尼獎的單筆獎金為50萬美元,僅次於300萬美元的生命科學突破獎、120萬美元的諾貝爾醫學獎和100萬美元的邵逸夫獎。
阿爾伯尼醫學和生物醫學獎為全球生物醫學領域最知名、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壹,被視為諾貝爾獎風向標。截至2022年9月20日,21世紀產生的46位阿爾伯尼獎得主中已有8人隨後獲得了諾貝爾獎。
華人學者張鋒等人獲2017年阿爾伯尼獎
華人學者張鋒和其他基因編輯領域學者 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 Doudna 等人***同獲得了2017年的阿爾伯尼獎。隨後,Emmanuelle Charpentier 和 Jennifer Doudna 在2020年成功獲得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