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寫論文的老師配當教授嗎?
高校有壹個流行說法:“教學是公家田,科研才是自留地。”究其原因,職稱評定跟科研論文掛鉤,而與教學任務無關,所以教學連副業都算不上。
2014年4月,清華大學女講師方艷華根據“就職9年未評職稱必須離職”規定面臨“非升即走”,然而世界各地畢業生、***計50多封4萬余字的請願書,希望學校將這位“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師留在教學崗位。後來,方艷華轉崗為職員。
類似的還有上海交大普通講師晏才宏,2005年3月12日死於肺癌。他去世三天內,交大BBS上竟發表了學生千余篇悼念文章,晏才宏的教學水平和師德廣受交大師生贊揚。有學生描述他上課的境界:壹杯茶、壹支粉筆,從不帶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知識早已爛熟於胸,例題信手拈來,講課條理清晰、自成體系。他的電路課被譽為“魔電”,幾乎場場爆滿,座無虛席。這樣壹位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師至死也沒評上副教授?主要原因是——他沒有論文。
好教師不受重視,受傷害最大的自然是學生。學生們經過千辛萬苦的高考、花高昂的學費進入大學,卻發現獲得的教育差強人意。很多課堂上老師們並沒有精心準備,似乎心不在焉,疲於應付。那麽高校為何要“重科研、輕教學”?因為科研成果才被認為是學校的硬實力,是大學排名的重要指標,是校領導的重要政績,也是爭取財政撥款的重要來源。過去10多年來,我國的985、211院校,大都提出建設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在學校辦學者看來,要辦成研究型大學,必須增大研究生教育體量,必須重視學術研究,於是很多大學制訂的考核教師的指標,都強調學術研究指標,包括發表論文、申請課題、課題經費等,本科教學工作只是工作量的要求,而且,如果科研突出,有無這壹工作量,都無傷大雅;反之,如果壹名教師重視教學,在學術研究中投入精力不夠,發布論文數不多,哪怕他的教學再受學生歡迎,也很難在考核、評價尤其是職稱評審中獲得有利的結果。
根本原因在於,今天的高校實行行政主導,而非開放辦學,社會公眾的質疑,甚至學生們的抱怨,都無法影響高校的辦學戰略——高校辦學只對行政計劃的主導者負責。
要反對的不是論文,而是只重數量,不重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