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地籍
地籍是指國家為了壹定的目的,記載土地的權屬、界址、數量、質量和用途等基本情況的圖簿冊。依據法律規範,對每宗地(由界址線包圍的土地)的土地權屬、位置、界址、數量、質量以及利用狀況進行調查(包括測繪),並將所獲狀況記載在案(成圖、成卡、簿冊、文件或法律證書)的信息集及其載體,其核心意義在於反映土地權利之歸屬。
在《辭海》(1979年版本)中,地籍被稱為“中國歷代政府登記土地作為征收田賦根據的冊簿”。簡單地講,地籍是為征收土地稅而建立的土地清冊,這是地籍最古老、最基本的含義。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地籍不但為土地稅收和土地產權保護服務,還要為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提供基礎資料。在壹些發達國家,地籍的應用領域擴大到30多個,我們把這種地籍稱為多用途地籍或現代地籍。很顯然,多用途地籍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
應用
國家登記土地隸屬關系的簿冊。壹般用文字和平面圖記載,標明土地所有者的土地面積、位置界線、土地質量、權屬關系及利用情況等。在私有制社會,地籍工作是為了維護土地私有制,以便國家掌握土地資料按田畝征稅。在社會主義社會,地籍工作是維護土地公有制,以利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措施,並作為征收農業稅的依據。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