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資本留給3D打印的時間還有多久

資本留給3D打印的時間還有多久

2017年,是3D打印技術自查克.赫爾(Chuck Hull)先生於1983年發明以來的第35個年頭。3D打印技術作為壹項專業制造技術,近來在媒體的功勞下,也逐漸被普羅大眾所了解,並感嘆科技的偉大和神奇。國內3D打印的領軍企業都發展的頗具聲色,估值也相當可觀,產業縱向擴張的速度也是逐年加快。並且就在今年,工信部發布了《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其中再次提到加快增材制造、特種材料、智能加工、無損檢測等再制造關鍵***性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

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發展轉為高質發展的新階段,《中國制造2025》中,高端制造業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增材制造(即3D打印)作為其主要內容,自然不會被輕視。我國近年來關於3D打印產業發展的紅頭文件屢見不鮮,相關政策福利,甚至是直接的資金支持非常普遍。可以說從發展狀況和政策方面來看都是非常利好的朝陽產業。不過通過我們的深入調查,和對業內人士的專訪,似乎並沒有表面上這麽壹派向榮。

資本市場的理性回歸

我們換壹個視角,從資本市場來看,或許就不那麽難以理解了。國內資本市場上總體來看,增材制造(3D打印)相關概念股經過了瘋狂的火熱期,隨著兩波震蕩,近年來已趨於平穩略降,部分發展良好的領軍企業仍顯上漲趨勢,雖然漲幅同比仍小幅下滑。

《中國3D打印板塊近況》

新技術和新概念剛剛興起的時候總是會給人帶來無限的希望和憧憬,在資本市場上,這個效應體現的更加直接。只要公司和這個“新概念”沾上邊,總是有利無害的,至少對於股價來說是如此。前幾年間仿佛所有的高端制造相關企業都開始扛起3D打印的大旗,紛紛投入了資金和研發,當然成效如何,就目前來看並不太樂觀。但股價的上升卻是非常肯定的,關於這壹點,上圖的數據可以作證。

全球環境與國內發展出現時間差

當初國內這股3D打印熱可不是沒來由的,最初從國外吹來。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壹文中將3D打印技術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誌。壹時間引發了公眾對這壹制造業技術的極大興趣和強烈關註。國內媒體在遲緩了兩年後,在2014、2015年左右也開始大力吹捧這項“新技術”。帶來的自然也是民眾的熱議和股價的飆升。所以說這波熱潮的背後,媒體的力量還真是功不可沒。輿論和資本的熱度帶來的是產業相關者的狂歡,不過如果我們將目光放的更長遠,視野更廣闊,理清思緒,不被熱鬧的表象蒙蔽,那麽我們可以洞悉更多本質問題。在國內還在被利益相關者、媒體將3D打印炒的火熱的時候,當時國外的資本市場,已經開始逐漸認清了該技術的現狀和發展,開始走向冷卻(以下是兩家美國3D打印龍頭企業近6年的股價走勢圖):

通過這兩家3D打印全球領導企業股價的漲幅與國內3D打印板塊的數據對比,可以清楚的看出,國內的漲幅反應和媒體的反應速度是基本壹致的,在遲緩了兩年的2014年,國內3D打印板塊開始大漲,但同時國外的同行們情況卻已經是急轉直下。其中3D Stratasys的股價在14年初曾壹度接近100美元每股,當時領先的3D打印公司的總市值達140億美元,而16年這壹數據僅為50億(數據來源:Wohlers Report)。我們不能說這場波動全是媒體的功勞,但對於當年3D打印的瘋狂熱度不甚了解的觀眾們在看了上面兩張圖之後應該也有了壹些了解。如此虛高的股價和估值說是泡沫也不為過,而目前國外的泡沫已破,國內目前來看穩中有降,這在某些業內人士看來也許並不奇怪,甚至早有預感,可這份平穩能維持多久,恐怕很難說。

沒有技術作為支撐,都將成為泡沫

3D打印雖然是高科技產業,但究其根本依然是屬於制造業的範疇。雖然借助於3D打印的特點結合數據模型,利用互聯網可以玩出非常多的手段和商業模式,可開發的前景非常可觀,但是其根本依然是制造技術。目前FDM技術業內主要用來做低端桌面機,材料以PLA、ABS為主,但成品性能差、精度不高,可以說是僅供娛樂。SLA精度倒是非常可觀,但由於材料性能所限,也僅能給產品打樣,無法成為直接售賣的商品。SLM、SLS等金屬3D打印成本極高,且打印失敗率高、後處理難度大、耗費工時久。綜上,3D打印可以說其技術還遠遠算不上成熟。

那麽就在這樣壹個技術不紮實的情況下,3D打印企業已經開始過早的發展了“生態圈” 。即通過開發、出售低端3D打印機、運營3D模型分享網站、開設線下體驗店等壹系列措施,創建了壹個類似於“3D打印生態鏈”的體系。從產業的生命周期來說,通常分為專營期、擴展期、常規期、成熟期、復興/衰退期:

在專營期,通常競爭較少,企業會通過人才的積累,技術的投入研發來進行初期積累,擴展期要利用好前期的積累快速擴張,發展公司已有業務搶占更大的市場。當產業進入常規期、成熟期就進入壹個穩步增長和發展的階段,這時候再進行進壹步的產品創新或者考慮縱向拓展產業鏈深度,挖掘行業潛力。

很顯然目前3D打印企業的發展路線和基本發展規律的偏離程度是比較大的,在整個行業尚處於發展初期的階段,商業模式上卻已經往成熟期企業的行為靠攏。

是藍海還是紅海?

現在3D打印企業包括部分國外企業就是陷入了這樣壹個怪圈。本以為它三兩年就能成熟,結果大家紛紛圈地跑馬,建完生態鏈,卻發現最基礎的“技術”根本沒有大的起色,沒什麽變化。因此資本信心逐漸喪失,體現在公司股價上有上述表現也就不足為奇。這種從產業、技術層面上來說還未成熟,企業競爭態勢和商業模式的比拼上卻已經成為紅海的詭異現象確實引人深思。也許是我們太心急,也許是我們的商業思維超前了科技發展太多,但更有可能是我們集體陷入了“技術陷阱”。過早的依賴新技術來作為企業乃至經濟的支撐,但實際上配套技術以及底層技術仍未成熟。

實驗室決定未來

如果說並不是所有3D打印的從業者,包括政策制定者都陷入了“技術陷阱”,那麽其距離發展成熟到底還需要多久將成為壹個重要的判斷依據。若是十幾年內能產生突破性進展,那麽對於現今的企業來說倒也不算完全等不上。但3D打印的底層技術其實和材料學更相近,如果此門類的科技發展速度達不到預期,那麽也許我們不得不沮喪的承認,恐怕事實的確如此。

3D打印行業目前發展的關鍵,並不是建立所謂的生態鏈、生態圈,過早的向如今的科技巨頭企業看齊,營造蓬勃潛力的假象雖然可能會從資本市場上帶來可觀的資金,但卻會陷入壹個惡性的循環。建立產業生態圈需要極大的資金投入,這會占用本就不寬裕的研究經費,並且讓企業本身亦步亦趨,精力分散。

過早的投入到縱向擴張,沒有紮實的技術背景做支撐,壹切所謂的生態都不可能持久。沒有技術作為支撐的科技企業縱向擴張,就如同沒有水的生態圈想要發展。相反,有了紮實的技術背景,再去建立生態鏈,就會水到渠成。總之,飲鴆止渴不可取,作為高科技制造業,踏實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才是未來取勝關鍵,顛倒順序的發展,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如尤瓦爾.赫拉利教授所言,“經濟泡沫依賴於實驗室速度,壹旦不同步就趨於破裂。”我們只能將期望完全寄托於實驗室裏的科學家身上了。在此之前,用現有技術開發剛需市場,結合定制化服務,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達到基礎盈利,在支撐企業運作和技術研發的同時,延續資本的信賴。否則,當熱潮散去,3D打印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