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尼草的特征是什麽?
堅尼草 (Panicum maximum Jacq.)又名大黍 ,隸屬禾本科黍亞族黍屬 (Panicum) [1]。堅尼草原產於非洲熱帶地區 ,喜熱帶潮濕和季風氣候 ,廣泛分布於世界濕潤熱帶地區[2 ] 。 1 90 8年我國由菲律賓引入臺灣省 ,現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省 (區 )均有栽培 ,但許多地區已逸為野生。堅尼草為植株高大、長勢旺盛的叢生型多年生禾草 ,耐幹旱、耐酸瘦土、耐火燒 [3 ] ,只耐短期輕微霜凍 [4 ] 。適宜在海拔 1 0 0 0 m以下、年降水 75 0 mm以上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生長。堅尼草易栽種 ,生長快 ,再生能力強 ,年產幹草 8~ 1 5 t/hm2 ,幹物質含粗蛋白質 7.8%左右。適口性好 ,宜作青飼、曬制幹草或加工為草粉 ,是草食家畜、禽、魚的優良飼草。
堅尼草Panicummazimum又名大黍,屬禾本科亞族黍屬[1],為叢生型禾本科牧草,植株較高大,產量高,營養較豐富,牲畜適口性好,耐幹旱、瘠薄和火燒,除作為優良的牧草外,還可作為治理水土流失的先鋒物種。堅尼草的種子收獲期長,但產量低,由於成熟的種子具休眠特性,給牧草的生產、草場的改良更新、種子的質量檢驗和相關研究工作帶來不利影響。植物種子的休眠除了對物種的保持、逆境的適應和種質的繁衍延續具有特殊的生物學意義外,也為保持生活力和延長種子壽命提供潛能。休眠的種子在室溫下的貯藏壽命各不相同[2-5],探索牧草種子在室溫下的休眠期限,對草地改良、創新及畜牧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對處於休眠期的種子,通過機械、激素及化學試劑等不同處理方法解除種子休眠[6],以提高發芽率的研究報道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