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介紹巴西現在的總統~~~
———18歲時,盧拉因工傷失掉了壹個手指盧拉原名叫路易斯·依納西奧·達·席爾瓦,盧拉是人們後來送給他的綽號,在葡萄牙語中是“魷魚”的意思。盧拉1945年出生於巴西落後的東北部伯南布哥州的加拉尼溫斯,在家中的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七。盧拉剛出生不久,他的父親阿裏斯蒂德隨著外出打工謀生的人潮來到聖保羅的桑托斯港,成為當地壹名碼頭工人。1956年,盧拉隨著母親和另外7個兄弟姐妹也來到了聖保羅。窮人在都市的生活異常艱辛,盧拉小小年紀就開始沿街擦鞋,幫助郵差送信。上學後,他經常在課余時間兜售花生和橙子,補貼家中生活。由於家境困難,盧拉在14歲時不得不中途輟學,進入壹家倉庫工作。隨後他又成為壹家鋼鐵廠的車床工。18歲時,盧拉因工傷失掉了壹個手指,但是只獲得了相當可憐的賠償,這使他認識到保護工人權益的重要性。
這段艱難的生活使盧拉後來經常受到巴西上流社會的嘲諷和挖苦,但也使他在從政生涯中拉近了和窮人的距離。在巴西政壇,盧拉壹直被視為窮人的代言人,他比其他巴西政治家更能體會處於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出身貧寒的盧拉直到現在也不知道自己的確切生日。他的父親說是在10月6日,而他的母親則回憶說是10月27日。有趣的是,這兩個日子正好是今年巴西大選第壹輪和第二輪投票的日子,這對於第四次參選總統的盧拉來說,應該是個難得的好兆頭。
1989年,盧拉首次作為勞工黨候選人參加大選,就獲得了3100萬張選票。1994年和1998年,盧拉又兩次參選,但都在第壹輪選舉中敗給現任總統卡多佐。
從街頭走來的總統盧拉走馬上任後立即采取了讓窮人們安慰的措施,比如說他在國會發表就職演說時強調,新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消除饑餓。他說:“如果在我任期結束時,全體巴西人都能夠吃上早餐、午飯和晚飯,我就完成了自己壹生的使命了。”面對參加就職儀式的約20萬支持者,盧拉滿含熱淚地說,壹個像美國那麽大的富饒國家,沒有理由養不活約5000萬生活在貧困中的巴西人。但盧拉承認,在壹個面臨嚴重經濟困難、通貨膨脹率為兩位數、當地貨幣對美元貶值35%的國家裏,實現人人溫飽不是件容易事。
政治生涯:
盧拉1945年10月27日生於巴西伯南布哥州。1980年,盧拉與壹些工會領袖、學者和知識分子建立勞工黨,後當選黨主席。他1983年參與組建“勞工統壹中心”,1986年當選全國立憲議會聯邦眾議員。
盧拉曾於1989、1994、1998年三次競選總統。他2002年第四次參加總統選舉並獲勝,當選巴西第四十任總統,2003年1月1日就職,任期4年。
盧拉對華友好,重視發展中巴關系,曾於2001年5月以勞工黨名譽主席身份率團訪華。
盧拉和夫人瑪麗薩·萊蒂西婭·達席爾瓦育有5個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