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服有朝代之分嗎?
[編輯本段]
中國戲曲種類繁多,大的小的,地方的,中央的,活躍於鄉裏的,通行於全國的,細細數去不下百種。這些戲曲風格各異,唱腔百調,不過有壹樣相同,就是唱戲的都有戲服,哪怕是個草臺班子,再破再爛,行頭壹定要有壹兩件的。至於隨著名氣的增大,行頭(戲服)自然是越來越多的。
小小的壹個舞臺,天南地北、山河湖海盡收其中,才子佳人帝王將相各呈其能,恩怨情仇在咫尺之地表現個淋漓盡致。說起來,幾個人套上了件戲服,就造就了如此的神通。戲服可謂是居功居偉呢。
說來也有意思,這戲服壹上身,無論妳本來是什麽身份(別說演戲的都是戲子啊,舊時的票友,王爺都有過呢)說話做派可就隨了那服裝的角色。如果妳非要與妳穿的戲服所特定的角色對著幹,那也沒什麽,大家都知道,妳這小子準是個三花臉--小醜壹個。
有耍猴戲的,居然也弄幾套服裝,也別說,服裝壹穿真的讓人覺得它比那些白丁猴哥層次高了點。或戴頂文士帽,搖把折疊扇;或插著枝玫瑰花,抹點胭脂紅什麽的,坐在那裏有模有樣。可惜壹出手,走著跳著那潑猴樣就出來了。
戲服畢竟是戲服,只能掩飾壹會兒的本色。
戲服的作用
[編輯本段]
戲曲主要是寫意的藝術,但在某程度上,它又要寫實,因為戲曲是用多個人物角色去表達壹個復雜故事的情節,而這些情節多數是有時序的,而不會只發生在壹個固定地方。因此我們不能光*表演手法去說明舞臺上人物角色的分別、發生的情節、背景等壹切東西,而需要*壹些觀眾熟悉、認同的事物,如布景、服飾及化妝等,把戲曲故事發展的過程盡量完美地表現出來。否則,觀眾便要很強的聯想力,去區分不同的角色、地點和環境。故此,有壹定程式性的服飾、手法,及寫實寫意的布景是必要的。在臺上的戲曲,是壹幅幅美術創作,將布景、燈光、人物服飾配合後,便成為壹幅幅構圖和諧、色彩協調的圖畫。再加上樂器、歌聲、人聲、舞蹈做手,便構成有聲、有色、有動感、有美感、有藝術性的戲曲了。
由此,可見戲曲服裝在舞臺藝術方面是占壹重要位置的。而戲曲服裝的作用很多,主要有以下數點:
壹、可以吸引觀眾的視線,使他們能集中在演員的表演藝術上,而不是被布景或其他東西所吸引。演員是戲曲的演繹者,是戲曲的重心,是應被集中註意的對象。
二、提醒觀眾這是在扮演而非現實真正的生活,臺上的藝人是在娛樂臺下觀眾,去表演故事,而以誇張、突出的表現手法及服飾去區分現實與虛構。
三、戲服可以塑造角色的身份。不同的角色應有明顯的身份象征分別在衣飾上表現出來,例如官位高低、老幼尊卑、男女、輩份等,都可以用戲服來區分,使臺下觀眾對這些程式化的戲服習慣後,便會認同及不需說明便知道該角色的身份。
四、可以塑造人物當時所處的境況。同樣是該名將帥,上朝時所穿的便和戰鬥時所穿的不同,戰勝時與戰敗後更是不同。觀眾看見剛才壹身大*的戰將再出場時頭盔又掉、發又散、衣不全時便可知其已戰敗了。
五、可以突出主要的角色,如在壹群人中,誰是場裏最重要的人物,觀眾可以壹看便從服飾上分辨到。又如兩軍相遇,雙方的軍服必定色彩有分別,以免觀眾覺得混亂。除了角色區分外,亦可分辨不同國籍的人物,如番邦胡人,多用白狐尾綴在帽盔旁,以示其身份。
六、可以與化妝結合,暗示該角色的性格,如扮貪官的醜角,多用圓翅烏沙帽、短身袍等。服飾配合化妝後,便可暗示角色的特性。
七、可以暗示劇中情節發生的時間環境,如季節、天氣、晴雨、冷暖、日夜等。因為表現這些環境是不能只顧舞臺效果的,壹定要藝人的演技、道具及服飾的配合。
八、戲服可以起著襯托、美化舞臺、平衡色彩等作用。舞臺上的美術最主要有兩個範疇:壹是靜態的,即布景、裝飾、道具等;二是動態的,即移動的人物,包括他們臉上的化妝與及所穿的戲服。因為不同的色彩或形象配搭是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的,對觀眾亦可能造成不同的反應。
九、戲曲是壹種綜合唱、做、念、打的舞臺藝術。舞蹈,即所謂“做手”是十分重要的壹環,它包括了身段、功架、步法等舞蹈要素。這些舞蹈形式的手勢動作,除了*演員本身活動外,還要借助戲服中某些特點去表演和美化身段。例如水袖、雉尾等。
十、演員可以用服裝的特點來突出、表現自己身段的美態。相對來說,亦可藉此遮掩體態上不完美的地方。例如壹位原本身材不高大的演員,當穿起高靴、紮起*來,便被觀眾覺得高大威猛起來了。
從以上各點,可以看到戲曲服裝的作用是如此多樣化,它與日常真實生活穿衣的作用是有很大分別的,所以它是戲曲舞臺表演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壹環。
戲服收藏
[編輯本段]
收藏離不開專業知識,戲服收藏也是壹樣。張國銀說起他的戲服就頭頭是道,他說京劇戲服主要有五大類,分別是蟒、帔、靠、褶、衣,其中的“蟒”是帝王將相等高中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禮服,通常被稱作“官衣”,有龍蟒、女蟒、老旦蟒、改良蟒等;“帔”是各級官吏及其眷屬在家居場合穿的常服,包括皇帔、生帔、旦帔等;“靠”是武將通用的戎服,分硬靠、軟靠、女靠、霸王靠、改良靠等;“褶”是壹種斜領長衫,主要有小生花褶、素褶、女花褶子、老旦褶子等;“衣”是除前面四大類外的其它所有戲服的統稱,壹般歸納為長衣、短衣、專用衣和配件四個部分,常見的有氅、宮衣、抱衣、僧衣、坎肩、鬥篷、生衣和箭衣等。生衣還分文生衣和武生衣,箭衣有龍箭、團花箭衣、平凡箭衣。在壹般的劇團裏,這些戲服是分兩類衣箱裝的,大衣箱裏裝文戲服,二衣箱裝武戲服。在封建社會,大衣箱是很尊貴的,任何化好妝的演員不能坐在上面,因為大衣箱裏裝的是帝王服飾,如果坐上去,輕則罰跪,重者罰打。
收藏戲服最難的是防黴防蛀,壹般劇團演出結束後要在太陽底下曝曬,封箱前用白酒噴灑,再加樟腦丸裝箱。因為這些戲服上大多有精美的刺繡圖案,為了使服裝挺括,還會在背面刮漿,所以是不能洗的,壹洗整套衣服就廢了。他收藏的戲服都是全新的,但仍然需要每年曬。這麽多的服裝要搬出來曬好,然後加樟腦丸收集,很吃力,光買樟腦丸壹次就要五六十元錢。小心伺候的戲服壹般都價格不菲,比如壹件人工繡的蟒要三四千元,壹件靠要5000多元,即使是電腦繡的蟒,好壹點的仍要1000多元。因此,通常是不輕易借人的。但壹些票友演出,張國銀還是情願免費出借。因此在為舞臺增色的同時,對他而言卻增添了收藏和保管難度。不過自己的收藏能為弘揚祖國傳統戲劇藝術作貢獻,張國銀心裏還是挺自豪的。他說現在不光是我們中國人要收藏戲劇服裝,連壹些對中國戲劇感興趣的外國人也開始涉足這壹領域,還會到北京的珠市口定做或收集中國傳統戲服用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