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十》戰機是不是 中國最猛的戰機
戰鬥機又稱殲擊機
2006年12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在CCTV-1《新聞聯播》、CCTV-7《軍事報道》中宣布正式列裝。
機長:14.57米
機高:4.78米
翼展:8.78米
最大起飛重量:19,277千克
發動機:1臺AL-31FN渦扇發動機或渦扇-10渦扇發動機
最大推力:112.6千牛(AL-31FN)
最大過載:7G(持續)/10G(瞬時)
最大速度2.0馬赫
最大升限18000米
作戰半徑1100公裏
最大航程2500公裏
最大起飛重量19277公斤
載彈量7000公斤
殲-10布局最為稱道之處是它的翼身融合。通過精心設計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的曲面,既增加了機內容積(用於載油、裝備,以及為爾後發展預留空間),也有效利用了它帶來的空氣動力增升效果。主翼後部機身兩側沒有安排其他結構,這再次體現了翼身融合的設計理念,只是在尾噴管前端機腹下加裝了兩片外斜腹鰭。這兩片腹鰭用於戰機大迎角飛行時,配合高大的垂直尾翼保持飛機的穩定性。與“幼獅”相同的是,殲-10也設計了四片減速板,其中兩片位於機身上部主翼後方,其余兩片僅位於機尾下部腹鰭之間。
除了機翼,殲-10與“幼獅”的另外壹處重大不同在於進氣道。“幼獅”的進氣道與F-16類似,為固定幾何形狀。而殲-10采用的是帶中心激波錐的二維可調式進氣道,這種帶調節板的進氣道布局與F-4“鬼怪”Ⅱ有些類似。只是殲-10將“鬼怪”的進氣道平移至機腹下,由調節板(位置在邊界層分離板的後方)構成進氣道的前部,這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更加適合高性能空空作戰。
此外,可調節進氣道所增加的高效整流壓縮能力(在1.5馬赫時為5%,在1.8馬赫增加至15%,在2馬赫時為25~30%)極大地提高了飛機超音速飛行時的發動機推力,從而使飛機獲得更好的爬升和高速性能。這種進氣道布局的不足主要包括隱身效果欠佳(這也是所有機腹進氣道布局飛機的通病)、重量偏大且結構復雜(F-16為此增重80~100公斤)和生產費用增加,同時調節板的動力和調節系統還加大了飛機的維護負擔。
適合超音速飛行的氣動布局、強勁的發動機和可調節式進氣道使殲-10最大速度能夠達到2.2馬赫,大於“幼獅”宣稱的1.8馬赫。殲-10的高超性能集中於空空作戰,因此無論是執行空防還是截擊任務都將是壹把利器。
考慮到中國明顯地將美國戰鬥機視為其主要空中威脅,加之美國的戰鬥機設計壹直強調奪取空中優勢的能力,因此不難理解中國要將空空作戰能力(包括進攻和防禦)視為其戰鬥機發展的主要需求。同理,殲-10在結構設計上強調機動過載要達到9G(所有最新型戰鬥機都追求的目標),這無疑體現出中國空軍要求這款新型多功能戰鬥機要在制空作戰中技壓群芳,至少要達到F-16最新型號的性能。
殲-10為放寬靜穩度設計,並采用四余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鬥機首次采用這種當前最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中國空軍使用壹架經過特殊改制的殲-8Ⅱ技術驗證機測試經過重新設計的線傳飛控系統,這顯示出殲-10的線傳飛控系統應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產物。
至少殲-10的首批生產型將采用久經考驗的俄制AL-31FN渦扇發動機。蘇-27家族也采用了AL-31系列發動機,不過FN型增加了壹個經完全重新設計的檢修艙。這壹檢修艙的設置是標準的俄式風格,在最初的AL-31型號中位於發動機上方,還包括部分壓氣機上部機殼的外側位置,但FN型的檢修艙則調整到與西方戰鬥機發動機檢修艙同樣的位置,位於發動機和壓氣機下部機殼外側的位置。
除了殲-10原型機和預生產型使用的發動機外,據稱俄羅斯於2001年壹次性向中國提供了54臺AL-31FN(另有渠道報道說是100臺)。這些發動機用於首批生產型殲-10。但俄羅斯拒絕向中國提供該型發動機的生產許可證。基於這個原因,中國正在研制可以替代AL-31FN的國產發動機。不過,即使所有的殲-10都將使用AL-31FN,中國也將尋求壹種更加先進的改型,其最重要的技術要求當是配備軸向360度向量噴管,以提升飛機的機動性能和發動機與機身有效配合帶來的推進效能。
這種發動機曾經在1998年的珠海航展上首次露面,俄羅斯明顯是領會到了中國對發動機的潛在興趣。實際上,被西方奇怪地忽視了的發動機向量控制技術卻在亞洲得到了廣泛歡迎,它首先被印度空軍裝備的戰鬥機采用,接著是馬來西亞,而現在可能是中國。
把目光投向未來,中國可能最終采用“土星”公司的AL-41型發動機。目前,該型發動機正在為俄羅斯下壹代的戰鬥機進行研制。AL-41的體積可能與AL-31相同,但推力要增大30~40%。因此,AL-41可能成為未來殲-10型號的潛在選擇,並使其具備與同在概念驗證階段的F-16Block60相同的作戰能力。
目前,強勁且省油的AL-31FN為殲-10在空戰中發揮高超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援,使其無論是在高速、大爬升率飛行,還是在大過載機動時都勿須擔心發動機停車。該型發動機由於油效比極高,因此使戰機在執行遠程滲透任務時同樣表現不凡。加之殲-10具有容積達5000升的內置油箱,這雖然比加兩個保形油箱的F-16要少700升,但戰機仍能夠在攜帶較大載荷的情況上達到壹個理想的作戰半徑。殲-10還能攜帶三個副油箱,雖然目前尚不具備空中受油能力,但據悉中國已有開發殲-10空中受油能力的遠期計劃。
由於俄羅斯拒絕提供AL-31FN的生產許可證,而且考慮到中國壹直在努力實現裝備采購的國產化率,因此殲-10極有可能將在未來采用壹種國產發動機,如黎明發動機公司生產的WS-10A。但目前知道的資訊僅包括WS-10A的推力水準(與AL-31相近)和布局(雙軸小涵道比並帶加力燃燒室的渦扇發動機),並且黎明公司已計劃在該發動機上加裝向量噴管。
殲-10的單座座艙為飛行員提供了良好的全向視野,這比以往繼承前蘇聯設計風格的中國戰機進步了不少。飛機的航電設備采用了符合西方機工程原理的設計組合:大螢幕擡頭顯示儀、三臺液晶多功能平顯,油門和推桿控制系統、數據存儲系統、先進的自動航行和氣象數據電腦和頭盔瞄準具。雖然這些產品的提供商目前還不能確定,但頭盔瞄準具已經基本能夠確定將采用國產型號,由洛陽航空設計所設計生產。
殲-10采用壹種多模“邊掃描邊跟蹤”雷達。為獲得訂單,以色列埃爾塔公司推出了其EL/M-2035型雷達,而俄羅斯公司則為中國空軍提供了壹系列選擇,其中包括他們正在使用的部分雷達(如同相加速器公司的“珍珠”,這種雷達是裝備殲-8ⅡC的甲蟲-M型雷達的改進型)。中國國產JL-10A型雷達也是壹種選擇,但目前不知道它的研制進度是否能跟上殲-10的服役時間。由於殲-10的生產已陸續展開,因此它的雷達應當已經選擇完畢,但目前仍沒有與雷達具體型號相關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