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巴以沖突
新華網北京11月12日電(記者閻月凡)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最終地位談判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巴難民回歸以及水資源分配等諸多棘手問題而步履維艱,自2000年7月戴維營談判中斷後壹直沒有得到實質性恢復。
耶路撒冷地位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耶路撒冷為國際化城市,由聯合國管理。第壹次中東戰爭結束後,耶路撒冷被阿以雙方的停火線由北向南切割為東、西兩個部分,東區被約旦(當時叫外約旦)占領,西區被以色列占領。以色列建國後,宣布西耶路撒冷為首都。1967年以色列奪取東耶路撒冷。1980年,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
巴勒斯坦自20世紀60年代就宣稱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領土的壹部分,以色列必須全部放棄。1988年,巴解組織發表的獨立宣言將耶路撒冷定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邊界劃分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81號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壹個“猶太國”和壹個“阿拉伯國”,並將巴勒斯坦地區2.7萬平方公裏土地中的1.52萬平方公裏劃給“猶太國”,其余的1.115萬平方公裏劃歸“阿拉伯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在“猶太國”的疆域內建國,“阿拉伯國”卻因阿拉伯國家反對分治決議而沒有成立。5月15日,第壹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吞並了屬於“阿拉伯國”的土地5700多平方公裏。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又奪取了約旦河西岸、加沙和東耶路撒冷,徹底占領了全部“阿拉伯國”領土。
聯合國安理會1967年11月通過的第242號決議和1973年10月通過的第338號決議均要求以色列歸還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占領的巴勒斯坦領土。自馬德裏和會以來,巴解組織同以色列簽署的壹系列協議都重申,以1967年戰爭爆發前的停火線為巴以未來邊界。但是,以色列壹直不願意完全按照協議規定歸還巴勒斯坦被占領土。
猶太人定居點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壹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國家。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以色列政府開始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修建定居點。根據巴方1999年的統計,30多年間,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領土上***建定居點200個。在巴以和談中,巴方要求以色列拆除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所有的定居點。而根據沙龍的“單邊行動計劃”,以色列只準備拆除加沙地區的全部21個和約旦河西岸的4個定居點。
難民回歸
50多年的巴以沖突制造了波及整個中東地區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統計,目前巴勒斯坦難民總數接近350萬,除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區外,主要分布在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這些難民能否回歸、回歸多少將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東相關國家的民族構成、人口比重和社會安全等重大利益。在巴以和談中,以色列反對巴勒斯坦難民回歸。
水資源分配
巴勒斯坦地區60%以上屬於幹旱和半幹旱地區,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資源總量估計為20億立方米。在數量上,以色列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資源的80%,巴勒斯坦自治區只能享用剩余的20%。另外,巴以關於水資源分配還涉及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等問題。因此,以色列反對徹底同巴勒斯坦進行水資源再分配,主張***同管理水資源,以保證以色列水資源安全不受威脅。巴勒斯坦則堅持收回所有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水利設施的所有權,拒絕接受同以色列***同管理水資源。(完)
巴勒斯坦首都:耶路撒冷 (Jerusalem) (1947年11月聯大第181號決議規定耶路撒冷國際化,由聯合國管理,以色列在1948年和1967年兩次戰爭中先後占領耶路撒冷整個地區,並於1980年7月宣布統壹的耶路撒冷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首都。)
以色列首都:建國時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認。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維夫。”[ 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壹直有爭議,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來它所占領的壹切阿拉伯領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東耶路撒冷)”。絕大多數同以有外交關系的國家仍把使館設在特拉維夫] 。耶路撒冷市人口約63.4萬(2000年)。
/world/2004-11/12/content_2210299.htm
背景資料:2005年巴以關系回顧
新華網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王龍琴)2005年,在有關各方努力下,巴以局勢有所緩和,但沖突時斷時續,和談壹波三折。
1月9日,巴勒斯坦順利完成大選。以溫和務實著稱的阿巴斯成為新壹代巴勒斯坦領袖。
1月10日,以色列總理沙龍成功組閣,有工黨加盟的新內閣宣誓就職。1
1日,沙龍以打電話的方式,祝賀阿巴斯當選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巴以首腦間開始了今年的首次直接對話。
2月8日,在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的倡議下,以、巴、埃、約四方領導人就巴以問題在沙姆沙伊赫舉行四方首腦峰會,巴以領導人實現了4年來的首次會晤。峰會上,巴以雙方就停止長達4年多的巴以暴力沖突達成協議。
協議簽署後,以方隨即宣布暫停針對巴武裝人員的軍事打擊行動,還先後於2月21日和6月2日分別釋放了500名和398名在押的巴勒斯坦人。3月中旬,以方還先後向巴方移交了傑裏科和圖勒凱爾姆兩座巴城鎮的安全控制權。
為落實停火協議,巴方也采取了壹系列積極措施。巴政府首先與巴各武裝派別就停止對以色列襲擊問題達成諒解;然後開始整合巴安全機構,將原來的12個安全機構整合為內政部、安全部隊和情報總局3個部門;對違反巴以停火協議者采取行動,同時下令組建專門委員會負責處理遭以色列通緝的武裝人員問題。
由於雙方采取的積極措施,巴以局勢出現持續7個月的相對平靜期。然而,拒絕放棄武裝抵抗的哈馬斯等巴激進派別多次向以境內發射火箭,並使用人體炸彈襲擊以色列目標。7月12日以海濱城市內坦亞遭巴武裝人員自殺式爆炸襲擊。以隨即宣布恢復“定點清除”,壹度平靜的巴以局勢再度緊張。
6月21日,巴以領導人阿巴斯和沙龍舉行了會晤,但原定於10月初的巴以首腦會晤因暴力沖突而被多次“推遲”。為了緩和巴以局勢,重啟巴以和談,10月中下旬,阿巴斯訪問了法美等國,以尋求國際支持。
今年以來,沙龍壹直在為單邊行動計劃在政府、議會及右翼反對者之間多方周旋,最終“過關闖將”。 8月15日,以正式實施單邊行動計劃,從加沙地帶撤離,9月12日,以軍正式完成了從加沙地帶的撤離工作,從而結束了以對加沙地帶長達38年的占領。但加沙的通道、機場、港口等仍在以色列掌控之中。
11月15日, 在美國國務卿賴斯的直接幹預下,巴以雙方終於就開放加沙與埃及邊界處的拉法口岸問題達成協議。雙方還同意開放加沙南部與以色列交界處的凱雷姆貨物口岸。此外,以還同意巴方修建加沙港口、逐步開放加沙地帶農產品向以出口的通道等。
12月5日,以海濱城市內坦亞再次發生自殺式爆炸襲擊,造成至少45人傷亡。以色列隨即表示將繼續采用“壹切可能的方式”來制止巴武裝人員的襲擊。(完)
/world/2005-12/08/content_3896234.htm
以色列相關情況
/ziliao/2002-06/18/content_445930.htm
巴勒斯坦概況
/ziliao/2002-06/18/content_445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