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日耳曼人到底是野蠻人還是文明人

日耳曼人到底是野蠻人還是文明人

日耳曼人是發源於歐洲的重要族群,涵蓋了如今西歐、北歐、北美等眾多發達地區,其中尤其以英格蘭人、維京人和德意誌人最具代表性。他們不僅率先開展工業革命,同時亦成為近代數百年以來世界秩序的建立者和受益人。

然而在羅馬帝國時期,日耳曼人卻與凱爾特人、斯拉夫人壹起被並稱為歐洲三大蠻族。那麽日耳曼人又是如何從茹毛飲血的古羅馬時期,壹步步發展壯大,並逐漸成為現今歐洲乃至整個西方文明世界最具代表性民族的呢?

族群由來:古印歐人的北歐分支

實際上,不論是代表歐洲古典文明的希臘人、拉丁人,還是歐洲三大蠻族,他們均發源於烏拉爾河——多瑙河下遊的“南俄草原”(環繞裏海北岸地區)。由於他們除了擁有***同的種族特征以外,還同屬於印歐語系,故而其先祖又被稱作為“古印歐人”。之所以叫做“印歐語系”,是因為這些操著類似口音的古印歐人後裔在西遷歐洲的同時,亦曾有分支為米底人、波斯人和雅利安人南遷到伊朗高原及印度次大陸地區。

不同於南遷分支,在原始印歐人向歐洲方向擴張的路途中,地形更加復雜。溫和濕潤的歐洲中南部被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等眾多山地阻隔,平原亦大多森林密布(大西洋水汽充沛)、道路難行。故而包括希臘人、凱爾特人等眾多古印歐人分支皆是沿著海岸線或河流遷徙。這其中希臘人沿黑海沿岸經過色雷斯平原抵達希臘半島、拉丁人從黑海沿岸穿過多瑙河中下遊平原進入波河流域、凱爾特人亦是沿著多瑙河溯流而上直抵巴伐利亞高原。相較於他們,日耳曼人同斯拉夫人壹樣,選擇從喀爾巴阡山脈北麓的德涅斯特河(即烏克蘭、摩爾多瓦兩國分割河流)進發,並最終抵達日德蘭半島。

以日德蘭半島為根基,日耳曼人逐漸壯大,並向北歐和中歐其他區域繁衍遷徙。大約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伴隨著氣候驟降和海水侵襲(許多日耳曼部落喜好沿海而生,並跨海至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部分日耳曼部落開始南遷,並與羅馬發生碰撞。觸發了這場南遷移民潮的是居住在日德蘭半島的辛布裏部落,他們連帶催動了可能源於半島北部的阿姆布昂人和易北河下遊的條頓部落相繼加入了這支南遷的日耳曼大軍。

叩邊羅馬:漫無目的的南遷之路

其實早在日耳曼人南遷之前,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就已經知道凱爾特人稱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為日耳曼人了。伴隨著辛布裏、條頓以及阿姆布昂三個部落的行動,日耳曼人第壹次正式出現在了歐洲文明的地緣版圖上,後來人們便將雙方的這次碰撞稱之為“辛布裏戰爭”。彼時,與羅馬***和國毗鄰的蠻族主要還是凱爾特人,因此當日耳曼三部溯易北河而上、朝著阿爾卑斯山方向滲透之時,他們所遭遇的第壹波抵抗便是位於波西米亞高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捷克)的凱爾特人。

不過,雖然都被羅馬人蔑稱為“蠻族”,但此時的凱爾特人畢竟受到文明輻射數百年了,已經成為兼具農耕、畜牧的半定居族群,戰鬥力大為衰減,早已不復當年圍困羅馬城(即“白鵝救羅馬”時期)的強悍了。加之日耳曼三部的這次南遷,根本就是為了覓食保命而來的,士氣和勇猛程度是凱爾特人也難以比擬的。公元前120年前後,日耳曼三部征服波西米亞以後,很快就進入了與之相鄰的奧地利,並在此處順多瑙河而下,直抵喀爾巴阡盆地(多瑙河中遊平原)。

熟悉歐洲地圖的朋友應該會很清楚,很顯然當日耳曼人來到喀爾巴阡盆地時,他們距離羅馬邊界就已經不遠了,更何況此處的凱爾特人部落早已成為古羅馬羈縻統治的緊密區域。秉承著安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常識,羅馬人與日耳曼三部很快發生了交鋒。不過經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並將整個地中海囊括在內的羅馬***和國,此時的社會結構早已從農耕過渡到了商貿,這就導致農民兵源不足、貧富差距嚴重、戰鬥力水平下降。而他們的敵人恰恰是比凱爾特部落還要兇殘的日耳曼人,最終羅馬軍隊在諾裏亞戰役中遭受重創。

公元前109年,日耳曼人跨過巴伐利亞高原,抵達高盧地區。羅馬人再度與之交鋒,全軍覆沒。日耳曼三部的勝利,促使他們此後可以肆無忌憚的橫行於整個高盧地區,更為重要的是它讓原先臣服於羅馬的凱爾特人看到了羅馬軍隊的虛弱。兩年之後(前107年),正當日耳曼三部橫掃西歐之時,位於瑞士高原上的凱爾特人提古林尼部落南侵羅馬,並破天荒的取得了凱爾特人對羅馬人百余年來的首次大勝。為了宣泄百年屈辱,凱爾特人迫使四千多羅馬戰俘從“軛門”(即三根標槍紮成的門洞)下面挨個鉆出,史稱“軛門受辱”。

不過,相較於主動出擊羅馬腹地,但戰果有限的凱爾特人,戰鬥力更為強勁、作風更為野蠻的日耳曼人才是羅馬的戰場大敵。只是,辛布裏人、條頓人和阿姆布昂人終究是為了生存才發起南遷的,他們在又壹次重挫羅馬軍團(阿勞西奧戰役)之後,便選擇竄入外高盧境內,並不願意深入到羅馬腹地進行壹次客場冒險,高盧地區的凱爾特族群已經足夠他們掠食的了。這種掠奪式的生存方式,本質上依然屬於遊牧生活的範疇,只不過日耳曼三部遊牧的對象是其他更為弱小的族群罷了。所以按照日耳曼人的想法,過了幾年他們才又壹次返回羅馬邊界,意圖再進行壹輪收割。

只是恰在日耳曼三部巡掠高盧的時候,羅馬內部形勢發生了壹次劇變。在遭受接連失敗之後,羅馬執政官馬略推行軍事改革,並取得北非朱古達戰爭的勝利。故而當日耳曼人再度來襲之際,馬略率領他所訓練的5萬羅馬新軍出現了。我們姑且不去詳談馬略軍改的實質和其背後的深層因素,只需要知道羅馬軍隊的戰鬥力和動員能力被重新激活就好。當戰場塵埃落定,結果完全出乎日耳曼人的預料,條頓、阿姆布昂人幾乎全數被殲,另有相當多的婦孺(日耳曼三部是舉族遷徙的)被俘。沒過多久,辛布裏人也在抵達阿爾卑斯山南麓的波河平原,於韋爾切利慘遭羅馬軍團屠戮。至此,辛布裏戰爭結束。

日耳曼尼亞與羅馬帝國邊界的形成

經過辛布裏戰爭以後,羅馬人開始將北部被日耳曼族群占據的區域稱之為“日耳曼尼亞”,意為日耳曼人居住的地方。沒過幾十年,凱撒便開始率領羅馬軍團開啟了征服高盧的歷程,並將萊茵河作為高盧地區(也即羅馬疆域)與日耳曼尼亞的邊界線。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凱撒甚至跨越到了萊茵河以東附近的叢林中,以求達到對日耳曼部落的威懾效果。

然而,以河流作為兩個族群邊界的做法並不符合地緣板塊的自然規律,畢竟相較於山脈的兩側,河流兩岸更容易相互交流(經商、通婚和戰爭)。所以當凱撒撤兵以後,眾多為了謀求生存的日耳曼部落開始不斷嘗試穿越萊茵河防線,畢竟相較於羅馬人的阻力,從日德蘭半島傳遞而來的地緣壓力更為強烈。在眾多日耳曼部落的競爭中,不斷有人潛入高盧地區,這迫使後來羅馬帝國不得不沿河修築壹些分段的防禦工事,這壹系列防禦工事後來又被稱作“日耳曼長城”。

當然,不僅日耳曼人想要遷徙至萊茵河以西,之後的羅馬帝國同樣有兼並萊茵河東岸野心的皇帝。在奧古斯都和提庇留時期,羅馬軍隊不斷深入中歐叢林,占領了大半個中歐。然而這些日耳曼部落大多並非真正屈服。最終條頓堡森林戰役爆發,羅馬帝國在其最強盛之時遭受慘敗,不得不停止了擴張行動,萊茵河防線的地位進壹步加強。其實羅馬人在條頓堡森林戰役慘敗的原因恰恰是當年凱撒不願占據萊茵河以西的理由,畢竟叢林密布的環境不利於羅馬軍團的展開,反而對熟悉地形的日耳曼人更加有利。

“三世紀危機”後的日耳曼羅馬

條頓堡森林戰役之後,羅馬帝國不僅未能征服日耳曼尼亞,其自身卻逐漸出現壹系列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有兩點:其壹是馬略募兵制改革以後,軍隊將領地位提升所帶來的武人亂政現象;其二則是伴隨著帝國內部的飽和發展,不同地緣板塊間的離心力日漸增強。最終羅馬帝國陷入了軍隊頻繁廢立皇帝、“四帝***治”以拱衛中樞的窘境。

正當羅馬即將迎來新壹輪歷史拐點的時候,亞洲草原遊牧民族匈人開始入侵歐洲,並裹挾了包括阿蘭人、日耳曼人在內的眾多族群沖擊羅馬邊疆。在此期間,日耳曼族群業已形成以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勃艮第人為主的東日耳曼人;以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為主的北日耳曼人。最終,眾多東日耳曼人以及部分西日耳曼部落紛紛內附羅馬,其中西哥特人(從哥特人分裂)占據了伊比利亞半島、汪達爾人連同阿蘭人(非日耳曼族群)占據了北非迦太基故地、東哥特人占據了亞平寧半島(後被倫巴底人占據)、法蘭克人則在萊茵河以西的高盧地區占據絕對優勢。

此時,羅馬帝國雖然分裂,並且對各地日耳曼將領的束縛力大為削弱,但卻依舊維持著西羅馬帝國形式上的完整。因而,這段時期的西羅馬又被稱作“日耳曼羅馬”。在“日耳曼羅馬”時期,眾多日耳曼部族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歐洲由此進入了以日耳曼族群為主的時代。

中世紀歐洲:日耳曼人的天下

進入中世紀以後,東日耳曼諸部中唯有西哥特王國留存了下來,東哥特王國和汪達爾王國則相繼被東羅馬滅亡,勃艮第人則被法蘭克人吸收。西日耳曼諸部的情況較為復雜,居住在易北河流域的眾多部落最終演化成為了巴伐利亞人(南德意誌人);居住在北海沿岸,包括撒克遜人、盎格魯人、朱特人以及巴達維人則逐漸成為荷蘭人、英格蘭人的直系祖先;至於居住在萊茵河、威悉河等地的日耳曼部落則逐漸成為了黑森人和法蘭克人。當然,後來除了不列顛群島和伊比利亞半島以外,法蘭克人的疆域幾乎涵蓋了全部中西歐地區,但最終在日耳曼尼亞地區還是形成了以德意誌為***同文化意識的德意誌人。

事實上,法蘭克帝國的分裂,其本質上可以看作是凱撒治下的高盧與日耳曼尼亞地區的又壹次地緣劃分,畢竟後來西法蘭克與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依舊是以萊茵河-洛林壹帶為界線的,而這源於兩側日耳曼人對拉丁文化的認同程度。不僅如此,自從西日耳曼人內附羅馬以來,易北河以東及波西米亞地區便被西斯拉夫人占據,法蘭克人崛起的歲月裏,日耳曼人開始東征並逐漸收復了這些地區。

相較於東日耳曼人和西日耳曼人,北日耳曼人雖然未能在古羅馬文明崩潰的廢墟中獲益,卻依舊不能阻擋其在中世紀崛起的步伐。他們擅長海上冒險,喜歡掠奪其他歐洲國家,並從8世紀開始愈發變得有組織起來。這其中丹麥人甚至壹度取得英格蘭地區的統治,建立了北海帝國。為了表達對這群擅長掠奪、殺戮的海上強盜的厭惡,芬蘭人稱之為“羅斯人”、東斯拉夫人稱之為“瓦良格人”、西歐的日耳曼同族們將其稱作“維京人”,他們留西歐的後裔則被稱之為“諾曼人”。

鼎盛時期,這些維京人壹方面在西歐(從北海到地中海)橫行肆虐,甚至占據了西西裏島之後充當了抵禦阿拉伯人入侵的歐洲南大門作用;另壹方面則在東歐斯拉夫人的領地中經營著往返北歐(瓦良格人)和拜占庭(希臘人)之間的“瓦希商路”。甚至就連因這條商路貿易而崛起的東斯拉夫城邦諾夫哥羅德,後來在斯拉夫貴族的邀請下迎來了瓦良格人的領袖留裏克建立了俄國史上第壹個王公政權(俄國史學界對此有異議)。

至此,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人)、德國(巴伐利亞人、薩克森人/撒克遜人等重塑形成的德意誌人)、法國(西法蘭克人)、西班牙(西哥特人),乃至意大利、荷蘭、奧地利甚至是俄羅斯等歐洲國家,均不同程度的保存了日耳曼人的血緣、習俗或者影響。當中世紀的歐洲遭受阿拉伯人和奧斯曼人的入侵之時,以保護歐洲為名發起“十字軍東征”的也大多是法國、英格蘭和神聖羅馬帝國等日耳曼國家。大航海時代和工業化浪潮來臨之際,這些國家的影響力更進壹步,憑借對全球秩序(全球殖民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等)的塑造占據著世界的話語權。

綜上所述,日耳曼人源於南俄草原的古印歐人族群,後西遷至日德蘭半島以及北歐地區,並伴隨著生存環境的惡化開始不斷南遷。它們先後與羅馬發生了辛布裏戰爭、條頓堡森林戰役,劃定了雙方的分界線。羅馬帝國分裂後,眾多日耳曼部落趁勢內附西羅馬,並在其倒塌的廢墟中建立起了壹系列政權。步入中世紀以後,日耳曼人逐漸成為歐洲範圍內最具代表性的族群,並成為維護歐洲文明的形象。

中世紀結束以後,日耳曼人的族群意識逐漸被各自國家認同所取代,英格蘭人、法蘭西人、德意誌人成為更具辨識度的標簽,日耳曼人概念也隨之逐漸萎縮成為德意誌地區(與日耳曼尼亞地區高度吻合)人群的自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