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物理學的韋伯定律
恩斯特·韋伯(1795—1878)是德國萊比錫大學的解剖學和生理學教授,以研究觸覺而著名。他的創造性工作是用實驗證明了赫爾巴特的閾限概念。他以圓規的兩點接觸皮膚,看看有多大的距離才能為人所察覺為兩點。他把剛剛能感到兩點的距離覺稱為皮膚觸覺的兩點閾限或差別閾限,閾限這壹概念從實驗心理學的建立直到今天仍在沿用。後來韋伯在實驗重量的閾限中,發現比較兩個物體的重量時,我們所覺知的不是兩個物體重量之間的絕對差數,而是其所增加的重量與原來的重量的相對的比例數,比如30克與31克剛能辨別,其差數是1,然而對60與61克則不能辨別,必然是62克才能辨別。這個所增加的重量與原來的重量的比是個常數,都是1/30。以後他又對線段的長度做了實驗,發現它們的比例也是個常數。於是他得出結論:“觀察彼此對象間的差異之時,我們所覺察到的不是絕對的差別,乃是相對的差別,這是在幾種感官內都曾經得到證實的觀察。”而且,“我們把兩件東西比較而觀察其差別之時,我們並不是看到這兩件東西的差異,所看到的乃是這個差異對於所比較的東西的分量之比。”如果我們用I代表原來的刺激量,用ΔI代表剛能引起較強感覺的刺激增加量,用K代表壹個常數,那麽就可以用公式K=ΔI/I來表示。這就是後來費希納所稱的韋伯定律。
這壹定律表明物理刺激同它引起的知覺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對應關系,但是韋伯的研究卻顯示出身體與心理之間、刺激與感覺之間有相互依存的關系,且這種關系可以通過實驗用數學公式加以表示,從而體現了赫爾巴特曾經設想而未能做到的事。這對於心理學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它是心理學史上第壹個數量法則。不久費希納就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他的心理物理學,促進了實驗心理學的誕生。同時,韋伯也開始了引人入勝的心理學實驗,連他本人也承認其研究“是個耐人尋味的心理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