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桂林山水》課文原文
導語《桂林山水》壹文作者用富有詩意的優美語言,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把這壹天下奇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使沒有去過桂林的人們產生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受到了美的陶冶,這主要得益於作者在文中運用的大量的修辭手法。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桂林山水》課文原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課文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妳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壹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壹道道水紋,才讓妳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遊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壹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壹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壹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到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雲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妳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
教學分析
《桂林山水》系遊記散文之上佳名篇。該文描寫的景色個性特征鮮明,靜態美如壹幅水墨畫,動態美令讀者似隨作者信舟漓江,節奏美似壹部優美的交響曲,令人心曠神怡。
景色的個性特征。海是波瀾壯闊,西湖是水平如鏡,而漓江的水則柔情刻骨——靜、清、綠;泰山是峰巒雄偉,香山是紅葉似火,而桂林的山則豪氣沖天——奇、秀、險。作者通過與其他景物的對比,把桂林山水的個性特征生動鮮明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浮想聯翩,讓人盡情感受它的美輪美奐。
靜態美。課文第二小節寫漓江的水既靜又清又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可見江底的沙石”,而色彩又如“無瑕的翡翠”,壹股淡淡的冷色調,令人聯想到這是夏夜從母親口中送出的壹支搖籃曲。第三小節中所寫桂林的山又“壹座座拔地而起”、“形態萬千”:有奇峰羅列,“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像“屏障”,像“竹筍”,又“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平奇牽出險峻,險峻照應平奇,使畫面跌宕起伏,錯落有致而絕無凝重呆板之感。第四小節寫“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山水互相映照互相襯托,嫵媚秀麗的主體形象揮灑已就。作者再從次要方面略添幾筆加以點綴鋪墊。層次:“空中”——“山間”——“江上”;色彩:雲霧——白,樹——綠,花——紅。這壹切的景物是靜止不動的。這樣的描寫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壹幅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傑作的臨摹水墨畫。捧卷而讀,恰似飲露沐曙般賞心悅目。
動態美。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之美,切不可突兀行事,只可輕上船,徐揮槳,方得要旨。於是,通過“船槳激起的微波”與岸、與船三者比照,方知“船在前進,岸在後移”。如此徐揮槳、緩行船、細觀察、多咀嚼,終感甲天下之桂林之水如壹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壹襲水路觀賞如手捧碩大無朋的畫卷而徐徐打開,細細品味,忽覺自己也成畫中壹物——“人在畫中遊”,景不醉人人自醉。這景、這情、這意,實在是美妙無比。也只有這溫和的動與秀美的靜相結合,才會產生出如此奇特迷人的美學效果來。
作為四年級的講讀課文,在完成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應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這壹目標上多動腦筋,多下功夫,充分利用教材的語言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對學生進行美的鑒賞能力的培養,進而實實在在地從學生心底激發起最真切、最樸素的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使“文”、“道”得到盡可能完美的結合與統壹。
壹、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可以先列舉我國壹些的自然風景區,然後引出:廣西的桂林山水也是其中的風景區。還可以事先編輯壹部介紹桂林山水風光的錄像節目在此播放,以限度地激發起學生對桂林山水的艷羨與向往之情,然後引導學生隨著課文,跟著作者的筆,去領略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
二、閱讀理解加深認識
1、理解對比。漓江的水與大海、西湖的水對比,更顯出漓江水的靜、清、綠,更顯出它的嫵媚柔情、流光溢彩。桂林的山與泰山、香山之比,尤突現桂林山那獨樹壹幟的奇、秀、險之獨特風韻與氣度。
2、理解比喻。這也是本文教學與訓練的重點。本文表現桂林山水的嫵媚秀麗、風姿綽約多是采用比喻的手法。全文***有四個比喻句,七個比喻,教學中應牢牢把握。可以按如下三個步驟進行。首先弄明白這個比喻句主要的意思是要告訴讀者什麽。如第壹個比喻句“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壹塊無瑕的翡翠”,可提問“這壹句主要寫水綠,那麽後半句要告訴我們什麽?”以此讓學生知道這個比喻句寫出了漓江水既綠又潔,而且色澤又是那麽的光亮。其次讓學生明白這個比喻句把什麽比作什麽。如上句是把漓江水比作翡翠。還有的比喻句中有幾個比喻,把壹物比作幾物,如“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壹句中把山比作屏障、比作竹筍。最後理解這樣比喻的好處,這也是教學訓練中的難點。在教學中先逐句理解,到總結時加以歸納總結:⑴能把句子意思寫具體、寫生動;⑵能使人產生聯想,如形狀、光澤等;⑶能產生美感。在方法上可先讓學生按上述三步分步口頭敘述分析,反復誦讀,切身體會比喻的作用;再讓學生按此學法把三個步驟捏作壹團,分小小組進行口頭分析敘述。以此初步理解比喻句的形式、作用,並在這過程中獲得對桂林山水之美的欣賞能力。
3、理解動靜結合。山水為靜態,就連水的流動都趨於靜止不動。“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互為襯托,互為映照,是二個靜物的結合,卻呈動的趨勢。揮槳蕩舟漓江的整個過程是壹個動態過程。中間的“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壹道道水紋,才讓妳感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壹句中應抓住壹個“才”字,理解到這突出了水靜的特點,以動襯靜,達到動靜結合的效果。文末“讓妳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壹句中既有人的動——“走進了……畫卷”、“人在畫中遊”的動感,更要理解到人走進“畫卷”後,隨著遊程的推進,這壹“畫卷”也漸次展開呈現,因而這“連綿不斷”也就獲得了動的屬性而表現為動態。至此,人與自然融為壹體,人、物皆為畫中景物,而此畫又是動態的,隨著觀察點的轉移而不斷變幻著的自然景觀,動與靜達到了最理想、最完美的統壹。惟自然才有如此偉大力量!
三、立體參與嘗試遊覽
學生在進入本課學習時興趣已得到激發,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又已獲得了不少既外在又理性的認識,但還顯得比較支離破碎。在教學實踐中我探索了壹條整體捏合、整體參與、嘗試“遊覽”的方法,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是:在總結課文階段,可以放錄音(我是以自己聲情並茂的誦讀創設情境渲染氣氛),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跳上小船跟隨作者去漓江“遊覽”壹番。“遊畢”進行交流。我們的這壹番“遊覽”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巨大無比,孩子們的感受更是無與倫比,必欲吐之而後快,將來必欲壹遊而卻願。至此,如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這壹目標就得到了實實在在的落實。
課文分析
《桂林山水》壹文作者用富有詩意的優美語言,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把這壹天下奇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使沒有去過桂林的人們產生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受到了美的陶冶,這主要得益於作者在文中運用的大量的修辭手法。
壹、排比美
文章的二三兩段運用了同樣的寫法。“漓江的水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這種排比的寫法,形象地寫出了桂林山水的特點。壹個“真”字表達了作者對美景的贊嘆。句式上的嚴謹,增強了朗讀時的語勢,也能加強表達感情的'力量,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二、比喻美
“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和“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運用這樣的比喻生動逼真地再現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態和色彩明麗,展示出了桂林山的靜態美,使讀者更加領略到桂林山水的壯美景色。
三、對比美
作者在寫漓江水時與大海、西湖相比,這些景物人們都比較熟悉,甚至有的曾經遊覽過西湖、大海,作者用“從來沒有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充分表達了作者看見漓江美景時的驚喜與贊嘆之情,也更加引發了讀者的興趣,使人產生壹種立刻就想去觀賞壹番的沖動。
四、引用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壹個“甲”字,寫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壹下子就吸引了讀者,使人產生壹種急於往下讀的感覺,真是“壹字妥貼,頓然生輝”呀!課文結尾處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既照應了開頭,使文章內容更加融為壹體,又仿佛把讀者帶入美景之中,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閱讀本文可以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仔細品味詞句,反復誦讀積累語言,從中要吧學到作者的表達方法。
壹、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遊覽勝地。
於是很自然地產生了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的欲望。壹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壹,此句為全文的總領。下文就圍繞這壹名句,分別從山和水兩個方面作具體描繪。
二、第二自然段寫漓江的水。
作者並不先直接寫漓江的水,而是從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娓娓道來,後用壹個“卻”字轉折,說明這些美景雖美,但都無法與漓江水相媲美,顯示出漓江之水是多麽的迷人!
接著運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辭方法,準確而鮮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點:靜,清,綠。用“感覺不到流動”突現“靜”;用“能看見江底的沙石”體現“清”;用“壹塊無瑕的翡翠”形容綠,而後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覺,再現漓江之水的風姿。
三、第三自然段以同樣的手法寫桂林的山。
先以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來襯托桂林的山是那麽別具壹格。隨之寫其奇、秀、險的特點。其中運用了十分貼切的比喻和恰當的形容,給人以親臨其境的感覺。
四、文章的末段描繪了山和水交相輝映,異彩紛呈,加上空中的雲霧,山間的綠樹紅花,江上的竹筏小舟點綴其間,交織成壹幅絕妙的山水畫。
最後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