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讀懂銅產業鏈(深度幹貨)
壹、銅產業鏈概述
銅產業鏈從上遊到下遊大致分為采選、冶煉、加工和終端需求。原礦經過開采和選礦成為銅精礦,銅精礦冶煉成為金屬銅,銅冶煉分為火法和濕法兩種,火法冶煉是主要的煉銅工藝,2019年全球火法銅產量占總產量85%。銅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導電性和導熱性,可加工成各類桿、管、板帶和箔,廣泛應用於電力、建築、汽車、家電和機械等領域。廢銅是銅供應的重要壹環,既可以在火法煉銅的吹煉環節加入,起到降溫、增產的作用,也可以在加工環節用於制桿,降低成本。根據國際銅研究小組(ICSG)測算,銅消費中33%來自再生銅。
二、全球銅資源儲量豐富,勘探開采成為瓶頸
全球銅礦資源比較豐富,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銅儲量(經濟可采儲量)8.7億噸,資源儲量達56億噸,近10年以來全球銅可采年限始終維持在40年左右。另外銅資源儲量較為集中,尤其是環太平洋成礦域(重點為南美安第斯成礦帶),其中南美的智利、秘魯儲量分別為2億噸、0.87億噸,分別占全球儲量23%、10%,2019年兩個國家銅礦產量分別占全球27%和12%。
我國銅精礦對外依存度高。我國銅儲量僅占全球3%,銅精礦年產量占全球8%,然而我國銅粗煉產能占全球42%,精煉產能占全球38%,銅消費量占全球47%。銅精礦產量和冶煉產能、消費能力極度不匹配,決定了我國需要大量進口銅精礦來補充產消缺口。由於國內近幾年冶煉產能快速擴張,冶煉增速超過國內精礦產量增速,導致國內精礦產消缺口逐年擴大。
據統計全球可供貿易銅精礦約50%流向中國。我國的銅精礦來源國主要是南美的智利、秘魯、蒙古等國,其中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魯兩國占我國銅精礦總進口量62%,因此兩國疫情往往備受關註。
礦山企業資本開支下滑。雖然全球銅資源儲量豐富,但銅礦增產依賴於銅礦企業持續的資本開支和勘探支出,而礦山企業的資本開支受銅價影響,具有較強的周期性。過去20年有兩輪明顯的銅礦開發投資熱潮,第壹輪是在2004年前後,驅動是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速增加銅需求,導致銅價在2004-2006年走出壹輪大牛市,刺激礦山企業增加資本開支和勘探投入;第二輪出現在2010年前後,驅動是各國為擺脫金融危機推出經濟刺激政策,尤其是中國“四萬億”計劃增加銅需求,銅價在2009-2011年再次走出壹輪單邊牛市,礦山勘探開發投資達到歷史高位。2011年之後,中國發展逐漸進入新常態,全球銅需求增速也出現放緩,銅價持續陰跌到2016年才觸底,在此期間銅礦山勘探開發投入大幅下滑。
壹般而言,銅礦山從勘探開發到產出礦石有5年左右滯後期,2008年之前銅勘探投入增加,對應銅礦產量增速在2013年達到頂點;2012年前後銅勘探投入高峰,對應銅礦產量增速在2016年前後達到頂點。從銅礦產量絕對值來看,上壹輪銅礦開發熱潮的頂點是在2013年左右,對應銅礦產量在2018年達到高點。自2012年之後,銅價單邊下行持續了4年,銅礦勘探開發投入也陷入低迷期,導致銅礦產量增速在過去2017-2019年持續下滑。雖然2017年以來隨著銅價反彈,礦山企業資本開支增加,但增量並不明顯,未來幾年銅礦產量增量將持續受低資本開支影響。尤其是2020年上半年疫情對銅市場造成嚴重沖擊,標普發布的《2020全球勘探趨勢報告》預計今年銅勘探支出將減少約40%。
精礦明後年預期增量大但不確定性高。根據機構統計的未來銅礦主要項目,未來2年銅礦增產主要集中在南美的智利、秘魯,非洲剛果金,以及亞洲的印尼。今年新冠疫情爆發後,3月份各國均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多次延長緊急狀態,南美洲主要產銅國受影響較為嚴重。
根據WoodMackenzie統計,僅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銅礦減量至少49萬噸,其中智利、秘魯兩個主要產銅國就占61%。上半年因疫情造成的礦山幹擾率為2.3%,其他原因造成的幹擾率為0.8%,如果按歷史平均幹擾率5%計算,則僅剩1.9%的幹擾率空間。由於疫情沒能得到有效控制,8月份以來國外二次疫情爆發,秘魯、智利相繼宣布進入新壹輪國家緊急狀態,可能導致在產項目和新投項目持續受到影響,礦山幹擾率可能進壹步增加,超過歷史平均幹擾率,並影響今後兩年的礦山投產進度。
2020-2022年新增產量主要集中在智利和秘魯,另外印尼的PTFreeport項目正處於地上轉地下開采階段,預計2022年完全轉為地下開采,未來兩年增量較大;另外紫金礦業位於非洲剛果(金)的卡莫阿項目以及塞爾維亞的Timok項目均有望在2021年實現首期建成投產。
全球銅精礦供需平衡。如果按5%的歷史平均幹擾率計算,機構預計今年精礦供需緊平衡,明後兩年平衡或小幅過剩。如果疫情導致今年幹擾率超過5%,則今年精礦缺口會擴大,同時影響新建或擴建項目進度,明後兩年精礦供應可能持續緊張。
精礦短缺最直接體現為精礦加工費(TC/RC)持續走低。TC是粗煉費,代表從銅精礦經過熔煉、吹煉和精煉加工成陽極銅的費用。RC是精煉費,代表從陽極銅經電解精煉產出陰極銅的費用。自2019年以來礦山勞資糾紛頻繁、部分大型礦山地上轉地下開采損失部分產量,導致精礦供應緊張,加上中國銅冶煉產能擴張高峰,反映在加工費上則是2019年以來TC持續走低,2020年銅精礦長單TC僅62美元/噸。2020年6月中國銅原料聯合談判小組敲定的三季度TC/RC地板價為53美元/噸及5.3美分/磅,是近年來的最低價,現貨TC也跌至50美元/噸以下,直接反映了當前銅精礦供應緊張的局面。
銅價具有明顯的成本支撐。銅礦品位長期下降趨勢導致采選成本上升。觀察全球22家銅礦生產企業礦石品位,近20年總體處於下降趨勢,品位下降壹方面導致礦石采選成本近年來處於上升趨勢,另壹方面影響礦石產出。
分析過去20年銅價運行區間,在大多數時間,銅價運行在90%成本分位線之上,銅礦90%成本分位線具有較強的支撐作用,只有全球宏觀經濟遭受大的沖擊時,銅價才會跌破90%分位線,在75%成本分位線獲得支撐,如2001年、2008年和2015年。根據機構統計今年壹季度全球銅礦山90%、75%和50%成本分位線分別為5157美元/噸、4209美元/噸、3327美元/噸,上半年銅價最低點出現在3月19日,最低下行到4371美元/噸,跌破90%成本分位線並在75%成本分位線附近獲得支撐。
銅礦成本中30-40%是能源成本,主要是柴油。上半年油價大跌也導致礦山成本線下移,隨著4月底以來原油價格觸底反彈,礦山成本也隨之反彈。
三、廢銅供應受到多因素抑制
疫情影響廢舊金屬回收。廢舊金屬回收利用是所有金屬供應的重要壹環,基本金屬當中除了鋅之外,其余品種的廢舊金屬均占其總供應量30%以上。銅精煉環節加入的廢銅占冶煉銅總量的15%,再考慮到加工環節加入的廢銅,廢銅在精煉和加工環節用量占銅總供應量達32%,廢銅供應量大小直接影響供需平衡。今年國內疫情爆發以來,各地采取嚴格的隔離措施,廢銅的回收、拆解活動停頓了2個月左右,造成廢銅供應緊張,據SMM統計2-3月份廢銅單月減量至少在3-4萬噸,導致精廢價差壹度收窄甚至倒掛。
疫情同樣影響國外廢銅回收,表現在今年5-6月份進口廢銅扣減降至24美分/磅。雖然目前國內精廢價差和進口廢銅扣減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但國外二次疫情開始蔓延,廢銅回收再受抑制,可能再次影響我國廢銅進口。
廢銅進口政策收緊。進口廢銅是國內銅原料的重要補充,據SMM測算2019年國內回收舊廢銅90萬噸左右,同期進口廢銅133萬金屬噸。自2019年下半年開始,“廢六類”從非限制類目錄調入限制類目錄後,進口銅廢碎料需批文,批文數量受嚴格控制,導致進口廢銅量銳減。今年1-7月份我國進口廢銅41萬金屬噸,比去年同期下降約49%。今年7月1日起執行的《再生黃銅原料》和《再生銅原料》標準目的是將廢銅的固體廢物屬性轉為產品屬性,但遲遲未出臺實施細則,而2021年開始我國將全面禁止固體廢物進口。今年9月1日起執行新的《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後,大部分外籍船公司擔心新政策可能帶來的風險,不接受承運固廢業務,壹定程度上抑制了廢銅進口。
前期國內廢銅供應稍顯寬松的原因是近幾個月銅價上漲,精廢價差擴大刺激了國內廢銅供應,但廢銅進口縮量後,國內廢銅不具有持續的供應能力,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精廢價差已經大幅收窄,近期銅價出現明顯調整,但廢銅價格堅挺,精廢價差已經從7月高點2500元/噸以上收窄到9月底1000元/噸左右;二是廢銅票點上漲,9月下旬廢銅票點從6月份6%上漲到6.5%,反映了帶票廢銅供給緊缺。廢銅票點的提高和精廢價差收窄,使得精銅替代廢銅經濟性顯現,有望促進精銅消費。
綜上,銅精礦預期增量較前兩年有所增加,但疫情導致今年礦山資本開支大幅削減、礦山幹擾率上升,新增或擴產項目集中在疫情嚴重的南美地區,項目進度存在不確定性。另壹大原料來源廢銅,其回收體系容易受疫情影響,國內廢銅進口處於政策轉換的調整期,同樣存在不確定性。總體來看銅原料供應並不寬松且充滿變數。
四、全球銅冶煉產能過剩,增量主要來自我國
全球銅冶煉產能相對過剩,2017年之前精煉開工率保持在75%左右,近幾年全球銅消費增速下滑,但全球尤其是中國的冶煉產能擴產速度並未放緩,導致冶煉開工率下滑,目前在70%左右。這也導致冶煉企業對精礦的需求相對過大,采購競爭激烈,加工費談判過程中處於劣勢。總體來看,銅冶煉產能長期過剩,粗煉產能和精煉產能都不是瓶頸,TC/RC會維持在偏低的水平。
五、我國銅消費增速穩健且不乏亮點
中國作為基建和制造業大國,銅消費占全球近50%,其次是日本、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我國銅消費領域較為集中,大規模電網建設使得電力領域銅消費占國內銅消費總量近壹半;全球範圍內銅消費領域分布較為均衡,主要是電力、建築、交通等領域。從銅的最終使用形態來看,主要是利用銅良好的導電性,電力傳導占總量60%,這也決定了銅在涉及電力的新興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如新能源汽車、光伏、大數據中心等。
分析各國銅消費增速,可以看出以下幾點:壹是中國銅消費增速近年來有所下滑,但在各國當中仍居於前列,考慮到中國銅消費占全球近壹半,中國始終是拉動全球銅消費的主要力量之壹;二是歐美等發達國家銅消費停滯不前,消費增速基本在零附近上下波動;三是亞洲的印度及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消費增速高,是未來全球銅消費的增長點,但現階段基數偏低,對全球銅消費的拉動有限,所以近幾年中國以外銅消費基本穩定,處於低速增長狀態。因此中國銅消費是更加重要的變量。
新能源領域成為我國銅消費新增長點。國際銅業協會的壹份報告顯示,燃油車、混動車、插電混動車、純電車的單車用銅量分別為23kg、39kg、60kg、83kg。按照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25%。我們以2019年為基數,假設到2025年汽車總產量不變,新能源汽車當中純電動占82%,插電占18%比例不變,可大致推算新能源汽車用銅量。
假設新增充電樁與新增新能源汽車數量相等,直流公***充電樁、交流公***充電樁和私人交流充電樁用銅量分別為60kg、20kg和5kg。假設到2025年車樁比提升到1:1。根據上述假設,簡單推算出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的用銅量。從測算數據可以看出,雖然目前新能源汽車領域用銅量相比傳統行業偏小,但增速較快,隨著基數增加,未來幾年可能成為拉動銅消費增長的主要力量之壹。
銅傳統消費領域保持穩定。銅傳統消費領域用量大,是決定銅消費量的主要因素。今年電力電網投資繼續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1-7月電網投資累計完成額2053億元,同比增1.6%,今年國家電網計劃投資額4600億元,比去年實際完成額增2.8%,以此推算三、四季度仍有小幅增長空間。
另外兩大消費領域空調和汽車需求都表現穩健。根據中汽協的數據,8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11.9萬輛和21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6.3%和11.6%。汽車產銷量連續5個月實現正增長,且銷量增速連續4個月保持在10%以上。產業在線空調產銷數據顯示,8月行業總產量同比3.32%,總銷量同比2.78%,銷量增長主要靠出口拉動,出口同比增7.49%。
房地產行業用銅主要集中在竣工端,主要使用裝備線纜,用作布電線等動力連接線。統計局公布的房屋竣工數據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溫和反彈,今年壹季度受疫情影響同比降幅較大,但隨著復工推進逐漸修復。截至今年8月份,房屋竣工面積累計同比-10.8%,當月同比收窄到-9.8%。由於過去兩年開工面積和竣工面積之間的剪刀差,我們認為竣工面積增速有望持續反彈,從竣工的領先指標如電梯產量和玻璃產量也能得到佐證。
房地產用銅的另壹個增長點是老舊小區改造。今年4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居民近700萬戶,比去年增加壹倍,重點是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區。7月份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根據住建部的信息,今年1-8月份,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78萬個,占年度目標任務的70.7%;涉及居民539.97萬戶,占年度目標任務的76.4%。老舊小區改造的重點之壹就是供電線路改造,包括架空線纜入地等,有望提振銅消費。同時老舊小區改造也帶動裝修、家電等行業發展,加速家電更新換代。隨著改造項目的開工和推進,對銅消費的拉動效果將逐漸顯現。
全球主要經濟體制造業復蘇利好銅價。銅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決定了銅價與宏觀經濟走勢密切相關,其工業屬性決定了銅價與主要經濟體制造業PMI走勢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當前主要經濟體均處於疫情後的復蘇時期,9月美國和歐元區Markit制造業PMI分別為53.5和53.7,均已連續3個月位於榮枯線以上且環比8月份數據有較大上升,中國制造業PMI指數連續6個月位於榮枯線以上且新訂單分項指數持續向好,說明全球主要經濟體制造業具有較強的復蘇動力,中短期內將繼續拉動銅消費。
綜上,銅的傳統消費領域如電網、空調、汽車等領域年內累計消費增速均已接近或超過去年同期水平,四季度電網投資有望進壹步釋放,汽車產銷維持增長勢頭,地產後周期持續帶動家電消費提升,傳統消費領域不會有大的滑坡。由於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使其在新能源、新基建等新興領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未來有望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
根據機構給出的平衡表,明後兩年全球精銅過剩量在30萬噸左右,過剩量占產量1%-1.5%,不存在明顯的過剩或短缺矛盾。如果疫情導致的礦山幹擾率超預期,則平衡表會轉向平衡或略短缺。另外該平衡表對明年消費增速預測偏保守,由於疫情導致今年消費基數低,疊加各國政府釋放流動性和財政刺激政策,明年消費增速大概率高於預期,導致供需緊平衡。在全球銅顯性庫存處於歷史低位的情況下,銅價會具有較大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