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基文棄選或產生"代代總統"是怎麽回事?
簡介: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2月1日突然宣布不參加韓國總統競選,韓國2日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這導致韓國總統大選格局發生戲劇性變化,潛在參選人重新洗牌。韓國輿論認為,潘基文棄選給保守陣營帶來巨大沖擊,使在野黨陣營選情看好,但總統選舉仍存在很多難以預測的變數。
詳細情況:
潘基文突然宣布棄選,距離他卸任聯合國秘書長前夕聲稱要“許身報國”僅43天,距離他回到韓國僅20天。觀察人士認為,潘基文之所以選擇“急流勇退”,主要原因有三:第壹,名譽受損,水土不服。潘基文親弟弟及親侄子在美國因涉嫌行賄遭到起訴,影響了他的聲譽。他本人也頻頻被媒體拍下在國內活動時的尷尬瞬間,被反對者批評為高高在上、脫離民眾。
第二,政治定位模棱兩可,讓民眾困惑。潘基文自稱是“進步的保守主義者”,想要包容所有“誌同道合”的人。他既未創建新黨,也未加入任何既有政黨。輿論認為,潘基文發出的信息模棱兩可,使得國民對其政治定位感到困惑不已。
第三,缺乏解決國內外問題的方案。潘基文沒有提出具體方案來解決社會貧富分化、青年失業以及朝鮮的核、導等問題,其近期言論被韓媒斥為“空話”,這導致原本支持他的中間勢力紛紛與其劃清界限。
基於上述原因,潘基文回國後刮起的“潘旋風”日漸走弱,其民調支持率壹路下滑,與排在民調榜榜首的最大在野黨***同民主黨前黨首文在寅差距不斷擴大。可以說,潘基文的“急流勇退”,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知難而退”。
觀察人士指出,潘基文是職業外交官出身,其政治實力和抗壓能力尚未得到檢驗。而韓國總統選舉之路充滿不可預知的“血雨腥風”,需要很強的應對能力,這是“空降”而來的潘基文短期內難以獲得的。
參選人重新洗牌
潘基文的棄選使韓國總統選舉格局發生突變,潛在參選人重新洗牌。
韓國民調機構“真實計量器”2日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潘基文棄選後,***同民主黨前黨首文在寅以25.4%的支持率繼續領跑;***同民主黨籍忠清南道知事安熙正此前排名第五,此次以11.2%的支持率躍居第二;此前排名第六的國務總理黃教安以10.5%的支持率升至第三;***同民主黨籍京畿道城南市市長李在明、在野黨國民之黨前聯合黨首安哲秀、“正黨”議員劉承旼分別以9.6%、9.0%和4.9%的支持率排在第四至第六位。
觀察人士認為,潘基文棄選後的大選格局整體上有利於在野陣營。而從參選者個人來看,短期內的最大受益者是安熙正和黃教安。不過,作為“第三支隊”代表人物的安哲秀,以及如果黃教安不出馬就將成為保守陣營“獨苗”的劉承旼,也在謀求轉機。韓媒分析說,更多的“潛龍”或隨勢而動,不排除殺出更多黑馬的可能性。
盡管目前“文在寅大勢論”大行其道,但也有輿論認為他政治領導力不足,在黨內初選中面臨李在明和安熙正的挑戰,能否勝出還存在變數。
與此同時,韓國總統選舉曾多次上演“棒打出頭鳥”的歷史,文在寅目前樹大招風,可能遭遇來自朝野競爭對手的多重攻擊。因此,韓國總統選舉格局今後的走向充滿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