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求The Who樂隊的資料

求The Who樂隊的資料

英國老搖滾樂隊了,live8上還有表演。成員Townshend、Moon、Daltrey和E ntwhistle。

在搖滾樂的歷史上,很少有壹支樂隊象The Who那樣充滿著矛盾,四位成員的個性各不相同,從他們的激情現場演唱會上就不難發現這壹點。在舞臺上,他們就象壹陣旋風:Pete Townshend時而抱著吉他躍向空中,時而誇張地象風車那樣揮舞著拳頭;Keith Moon常常激動得摔倒在他的鼓邊;主音Roger Daltrey總喜歡趾高氣揚地在臺上踱來踱去;只有貝司手John Entwhistle靜靜站在壹旁,倒顯得象是這陣旋風的中心。迥異的性格經常會發生碰撞,但這些矛盾也因此在10多年裏創造了出色的音樂。

在60年代中期“不列顛入侵”的大潮之中,The Who樂隊是非常重要的角色。Townshend激烈狂亂的吉他、Entwhistle極度活躍的貝司線以及Moon那充滿力度卻又不很規整的鼓聲使他們聽上去在轟炸傳統的搖滾和R&B結構。與眾多搖滾樂隊不同,The Who將他們的節奏立足於Townshend的吉他之上,Moon和E ntwhistle在此基礎上即興發揮,而Daltrey也隨之引吭高歌。這是他們在演唱會上旺盛的壹面,在錄音唱片裏,The Who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Townshend似乎想把樂隊領入壹個新的境界。在短短的時間裏,他被公認為那個時代英國最傑出的詞曲創作人之壹。歌曲“孩子們都好”和“我這壹代”成了青少年傳唱的經典,而他的搖滾音樂劇《托米》也為其在主流樂評人士中贏得了尊敬。

Townshend努力想使The Who的音樂進入壹個新的層次,他將多種音樂風格融於壹體,以期獲得不同尋常的樂隊特色。然而樂隊的其他成員,尤其是Entwhistle和Daltrey,他倆在《托米》大獲成功之後明確表示不願意跟從Townshend的音樂探索。他們寧願繼續走硬搖滾路線,玩壹些狂野吵鬧的音樂,而不是Townsh end那纖細傷感的流行曲。這壹切終於導致樂隊放棄了他們的探索精神,而把自己定位為壹支舞臺搖滾樂隊。甚至在197 8年Keith Moon去世後,他們仍堅持著這壹原則。幾年後樂隊解散,直到80年代末才重組,90年代初期,樂隊再次開始了全美巡演。在解散期間,Entwhistle和Daltrey並沒有在獨唱事業方面獲得成功,或許這是樂隊重組的原因之壹,而他倆對金錢的過分追崇也影響了The Who在忠實歌迷們心中的聲譽。當然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在T he Who的鼎盛時期,他們仍不失為搖滾史上壹支富有創意和闖勁的樂隊。

Pete Townshend和John Entwhistle早在倫敦念高中時就認識了,那時他們壹起在壹支爵士樂隊中表演,Entwhistle吹小號,Townshend奏五弦琴。60年代初兩人組建了壹支搖滾樂隊,1 962年Entwhistle轉投名為“迂回”(The Detours)的硬搖滾樂隊,金屬鍛造工人Roger D altrey也在隊中司職。當年底,Townshend作為節奏吉他手的身份加入其中。第二年當原主音Colin D awson離隊後,Daltrey正式出任該職。不久鼓手Doug Sandom也分道揚鑣,“迂回”招募了原沖浪搖滾樂隊“海濱流浪漢”的成員Keith Moon頂替,就這樣,The Who的正式班底浮出水面。1964年初,“ 迂回”更名為The Who。

在樂隊默默奮鬥的年代,Pete Townshend白天在壹所藝術學校深造,其余的隊員則各自打著零工。晚上,他們在倫敦壹家名叫“大帳篷”的夜總會演出。

正是在那裏,Townshend因嫌音響效果不佳而第壹次砸壞了他的吉他,而砸吉他日後則成了他在舞臺上的重要標誌。

很快,The Who贏得了壹批歌迷,並引起了經紀人Pete Meaden的註意。在Meaden的執導下,The Who更名為The High Numbers,他們穿起了時髦的服裝並在歌曲中摻入了走俏的R&B節奏以吸引聽眾。The High Numbers首先推出了壹支雙面單曲“我是臉/佐特套服”,這是由Meaden創作的。有趣的是這支單曲很快獲得了成功,樂隊卻解雇了Meaden,而邀請兩位原先在電影界失意的導演Kit Lambe rt和Chris Stamp來進行音樂上的合作。不過Lambert和Stamp沒有放棄Meaden的路線,他們讓The Who穿上T恤,重新更名為The Who,在音樂裏融入了聽眾最愛的靈魂和R&B,就象他們的宣傳海報上所說的“Maximum R&B”(極限R&B)。

1964年末,The Who簽約Decca唱片公司,公司為他們安排的制作人是曾與The Kinks合作過的Shel Talmy。1965年1月,單曲“我無法解釋”(I Can't Explain)上市,當時並未引起太多的註意,只是隨後The Who亮相於電視節目《預備,出發!》後,它才火速攻占排行榜。樂隊火爆煽情的現場演出,特別是Townshend和Moon砸毀各自的樂器,成了歌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我無法解釋”進入了英國榜前1 0名,當年夏天的“任何方式,任何原因,任何地點”(Anyway, Anyhow, Anywhere)也成績不俗。在秋天,“我這壹代”(My Generation)登上排行榜亞軍,確立了The Who在英國樂壇的正式地位。不久專輯《我這壹代》上市發行,1966年初,“替身”成了樂隊的第4首10大單曲。

在“替身”成功之後,The Who出人意料地中斷了與Talmy的合作,而Lambert成了新的制作人。 Lambert和Stamp認為在第2張專輯中,樂隊每位成員都應寫上幾首歌以增加大家的收入。雖然這壹建議使得新專輯《A Quick One》(頃刻完事)顯得有些不均衡,但畢竟Townshend有機會壹試身手,他親自創作了標題曲,壹首長達10分鐘的迷妳音樂劇,也為他在以後幾年的作品定下了模式。

1966年,《A Quick One》在英國熱銷。但在美國他們沒有受到同等的待遇,直到《A Quick One》以《Happy Jack》(快樂傑克)的名稱發行後才有起色,標題曲在1967年打進了排行榜前40名。而那時The Who已經有了超越《A Quick One》的新作品《The Who Sell Out》,這是壹張以電臺演出為基礎翻制的概念專輯,其中的單曲“I Can See For Miles”使樂隊登上美國排行榜前10 名。同年,The Who參加了“蒙特利流行音樂節”。

1969年,The Who出版了雙唱片概念專輯《Tommy》,後人把它定義為歷史上第壹張成功的搖滾音樂劇專輯。《Tommy》的成功不僅在於商業上,它還同時在主流音樂雜誌和地下搖滾刊物中獲得了認同。同年,樂隊舉行全球巡演,地點包括倫敦大劇場和紐約大都會音樂劇場。

就在《Tommy》暢銷全球之際,Townshend為新專輯動起了腦筋。1970年The Who發了壹張利茲現場演唱專輯及壹首單曲“尋找者”,次年壹張名為《Meaty, Beaty, Big and Bouncy》的單曲集上市,不過都只能算是過渡產品。

Townshend終於制做了壹張名為《生命之屋》的科幻搖滾音樂劇專輯,其中他起用了電吉他和合成器等,使樂隊進入了電子新領域。當然樂隊的其余成員對《生命之屋》不敢茍同,他們似乎不理解作品的內涵,也不願順著Towns hend來發展。1971年,The Who與制作人Glyn Johns合作了專輯《Who's Next》(誰是下壹個)。這張專輯的音樂更硬更重了,它又成了壹張熱門專輯,其中很多歌象“藍色眼睛的背後”、“不再受欺騙”、“討價還價”和Entwhistle的“我的老婆”成了70年代那些專輯化的立體聲電臺的奠基石。

在《Who's Next》之後,Townshend準備起了另壹張音樂劇作品,這次他放棄了科幻故事,而推出了描寫60年代時尚的專輯《Quadrophenia》。Townshend用了整個1972年來創作這部音樂劇,期間Entwhistle因不滿自己在樂隊的創作太少而開始了獨唱事業。在1973年專輯《Quadrophenia 》上市之後,The Who開始瓦解。在公眾場合,Townshend象個孤獨的搖滾代言人,私下裏,他卻沈湎於酒精;Entwhistle努力發展個人事業;Daltrey在影視和歌唱兩方面都有小成;Moon起初只是過著奢華糜爛的生活,但不久也出了張專輯叫《Two Sides of the Moon》(月亮的兩面)。在這壹段時間內,Th e Who除了1975年壹張《The Who By Numbers》的專輯外,沒有太多作為,直到1978年《W ho Are You》(妳是誰)的問世。《Who Are You》被認為是The Who最具份量的激進搖滾作品之壹,它在美國上到了排行榜亞軍,銷量達多白金。然而禍不單行,9月7日,專輯發行不過數月,Keith Moon因服毒品過量去世。因為Moon是樂隊保持完整的重要因素,其余三人為是否要將The Who堅持下去爭論了很久。他們承認,此後很長壹陣,雖然仍有演出,但每個人心裏都認為The Who已經隨著Moon的去世而結束了。

鍵盤手John "Rabbit" Bundrick和前“小面孔”樂隊鼓手Hiring Kenny Jo nes的加盟使壹切稍現轉機。1979年,重組的The Who開始創作,並出版了壹張現場專輯《孩子們都好》。年末,樂隊再度巡回演出,但又遇到了麻煩。12月3日在辛辛那提水源大劇場的演出中,11名歌迷為爭搶更好的座位被踐踏致死,而樂隊居然毫不知情壹直表演到結束,這個悲劇損害了樂隊的形象,同時也令樂隊再度陷入危機。Townshend整日與毒品、酒精和鎮靜劑為友,幾乎要步Moon的後塵,Entwhistle和Daltrey也在獨唱舞臺上掙紮著。 1981年樂隊才又壹次組建,發行了自Moon去世後第壹張正式專輯《貼面舞》。第二年,專輯《艱難》上市,當時樂隊稱這是他們的告別專輯,在樂迷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盡管如此,The Who並沒有徹底告別舞臺。當Entwhist le和Daltrey漸漸被人們遺忘時,Townshend時而有佳作問世,其間還是揮之不去濃濃的The Who影子。1985年,樂隊為Live Aid賑災義演而重組。1989年鼓手Simon Phillips代替Jones 再度重組The Who,為紀念樂隊成立25周年舉行全美巡回演出。不管歌迷當時是怎樣的盡興,媒體壹致對之表示不屑,認為他們只是再想撈壹票罷了。1994年,The Who為慶賀Daltrey50歲生日聚在壹起表演了兩場音樂會。此後The Who還有過不少演出,包括為查爾斯王子基金募集資金等,但均被認為是失敗的。

以下是The Who樂隊歷年作品壹覽表,括號內為發行公司:專輯:

The Who Sings My Generation (MCA) 1965

A Quick One (美國名為Happy Jack) (MCA) 1966

The Who Sell Out (MCA) 1967

Tommy (MCA) 1969

Meaty, Beaty, Big & Bouncy (MCA) 1971

Who's Next (MCA) 1971

Quadrophenia (MCA) 1973

Odds & Sods (MCA) 1974

Tommy Soundtrack (Polydor) 1975

Who Are You (MCA) 1978

Quadrophenia Soundtrack (Polydor) 1979

The Kids Are Alright Soundtrack (MCA) 1979

Face Dances (MCA) 1981

Live At Leeds (MCA) 1970

It's Hard (MCA) 1982

Who's Missing (MCA) 1985

The Who: Thirty Years of Maximum R&B (MCA) 1994

參與專輯與電影原聲帶:

Monterey International Pop Festival Box Set (Rhino) 1967The Iron Man (Atlantic) 1989

Two Rooms (Celebrating the Songs of Elton John & Be rnie Taupin) (Polydor) 1991

The Ultimate Rock Album (Foundation Records) 1992Th e Best of Woodstock (Atlantic) 1995Jerry Maguire (Epic) 1996

參考資料:

/emag/1999-9-22/106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