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人才市場
經歷了連續幾年的高等教育擴招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畢業生數量迅猛增長的高潮,這勢必給業已嚴峻的就業市場增加巨大壓力,帶來諸多問題。高校畢業生供給總量持續增加,人才市場供求關系轉換速度之快出乎人們的意料,供求矛盾的白熱化程度絲毫不亞於人們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所爆發出來的熱情。巨大的就業壓力,讓年輕的大學生們尚未走出校門,就品嘗到了生活的艱辛。看看招聘市場上人潮洶湧的畢業生和那些為找工作而手持簡歷四處奔波的求職學子,人才這個字眼更像是讀書人的壹種自我安慰。多數畢業生在剛走出校門時,除了文憑、知識和頭腦屬於自己,並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需要在不斷地與社會環境的磨合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青年是祖國的未來,高知識群體是社會的未來。如果我們的社會要求今天的大學生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煥發活力去創造未來,那麽政
府公***管理責任與政府就業戰略選擇,就自然應給他們以“勞動權”的基本保障,或者給他們以“待業”狀態下的基本生活保障,決不能坐視他們為生存奔波而產生創新能力的下降,而應當竭力減少大學生就業難對社會長期發展的威脅。大學生就業問題關系數百萬畢業生的切身利益,關系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關系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關系社會政治穩定,應當受到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壹.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壹)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概況
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進入“大眾化”時代,高校畢業生增幅逐年加大,就業問題非常突出,已經成為全社會關註的重點。1999年以來,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擴大,進入2l世紀我國高校畢業生每年呈現大規模攀升的發展趨勢。200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07萬人,2001年115萬。2002年高校擴招的第壹批三年制專科生離校,普通高校畢業生總數達145萬人,增幅23.1%,其中專科生增幅最大達39.8%。2003年迎來了高校擴招後第壹個就業高峰,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212萬人,比2002年增加67萬,增幅46.2%。由於社會需求相對不足,又遭遇非典疫情的不利影響,畢業生就業面臨較大的困難和壓力。2004全國***有280萬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問題,2005年338萬,2006年達到413萬,2013年將近690萬。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大學生就業率統計數據,2003年初次就業率為76.1%,2004年73%,2005年72.4%,2006年71.8%。回大學生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待業人數不斷上升。2001年待業人數34萬,2002年37萬,2003年64萬,2004年75萬,2005年增加到93萬。在社會需求與往年基本持平的情況下,畢業生供給大幅度增加,專科生增幅較大,供需矛盾和結構矛盾都比較突出。就擴招數量而言,同期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增長緩慢,擴招的速度、規模不能與整個社會的社會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步,導致大學生數量增加的背後失業人數的快速增長,是高等教育孤軍突進而社會整體發展相對滯後的結果。
(二)“大學生就業難”現狀及就業趨勢分析
1.大學生就業難不是“人才過剩”
畢業生人數連創新高,提到大學生就業難,擴招往往成為首當其沖的靶子。正是基於壹些數字,很多人把大學生就業難歸結到1999年以來的高校擴招,認為擴招造成了大學畢業生數量增多,從而引發了就業難題。如何正確認識大學生就
業難,並評估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果,對於認識和解決問題無疑是極端重要的。我國7億多龐大的從業人員中,高層次人才稀缺,創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不足。在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5%左右,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於發達國家3年以上。而降低青年勞動力參與率最有效、最有利的途徑在於增加教育年限、延長教育時間。目前我國大學生毛入學率23.3%,美國為82%,日本、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均在50%以上,韓國、印度、菲律賓也在30%左右。從各國對教育的投資來看,公***教育經費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為5.1%,發達國家為5.3%,印度為3.5%,中國為2.3%。據估計,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貢獻率高達75%,我國只有35%。無論從數據統計還是從實際狀況來看,對於中國這樣壹個人口大國,對於經濟發展的需求來說,我們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大學畢業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