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西遊記文化如何在學校校園文化中體現?

西遊記文化如何在學校校園文化中體現?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

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壹,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傳孝道的通俗讀物。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個故事,不同說法通常僅僅是不同順序的排列:

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裏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壹些文章

深受觀眾喜愛和尊重的、因為“美猴王”形象影響了幾代人的“當代美猴王”——六小齡童近日因為怒斥“日版西遊記”而受到廣泛關註。而他本人在與觀眾、大學生朋友、媒體的交流中,也反復強調了美猴王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雖然六小齡童並不算走在時尚前沿的代表,但他所表達和闡述的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極具魅力的,也無疑代表、詮釋了壹種新的時尚。畢竟對於時尚,每個人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體現。

記者在陪同前往各地大學演講的同時與六小齡童進行了很多交流,現把與六小齡童的交流原汁原味的呈現給讀者,希望能傳達他所代表的“猴王精神”和蘊涵傳統意義的“西遊文化”給大家留下印象。

對話六小齡童:“猴王精神”也是傳統文化的壹種體現

文/王肇輝

我們全家都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

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在浙江紹興演社戲,大家讀到魯迅先生的《社戲》就是我爺爺帶領的戲班子在農村演的。解放後我爺爺帶領的“社戲劇團”改成“浙江紹劇團”。60年代初的彩色戲劇影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裏的老猴王就是我父親演的,我還有壹個哥哥“小六齡童”,在裏頭演花果山的小猴子,“報,外面來了壹個豬八戒”(但是很不幸,二哥在17歲時得白血病去世了。很多年前有壹部劇《猴娃》就是描述我哥的,因為這件事,所以我現在出任中國白血病基金會的大使。)這個豬八戒是誰呢?是我伯父,伯父藝名叫七齡童。所以我的家庭因為猴戲的緣故都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看過《藝術人生》西遊記專輯的觀眾知道,首播那天正好是雅典奧運會開幕。當時編導打電話說很擔心收視率。沒有想到播出後竟是《藝術人生》創辦以來收視率最高的壹期。好象我們青年觀眾很多都喜歡美國西部大片,或者壹些港臺演員,其實真正屬於我們國家傳統的民族文化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是從小就跟父親學戲,但其實我小時候的性格是不喜歡從藝的,很內向。在我哥哥去世前,66年4月,當時我才六歲,他跟我說:我要死了。我問:什麽是死?他說:妳再也見不到我了。我問:怎麽才能見到妳呢?他說:當妳演成美猴王那天就能見到我了!其實哥哥是壹種啟示,他不可能跟小孩說很多理想,就用最樸素的話鼓舞我。我也拿他的遺言當成自己的動力。但我真正進劇團很晚,進了浙江昆劇團。我就在這個劇團學習成長,拍《西遊記》之前壹直在這裏工作。昆劇現在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

2000年,我和父親、還有《西遊記》劇組的演員,專門到西貢給觀眾演出,非常受歡迎!包括越南在內的很多東南亞國家,甚至有人說中國怎麽有壹個叫六小齡童的人長的跟猴子壹樣呢?88年《西遊記》在新加坡很轟動的時候,我們劇組去演出,本來計劃演3場,後來演了11場,非常轟動,當時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是無窮的!

還有壹位80歲的老太太給我寫信說:因為很多人家裏沒有電視機,所以播《西遊記》時,大家都圍在壹起看!我們越南人都會唱《敢問路在何方》,播《西遊記》時,街上不光小偷沒有了,連警察都沒了!

她還寫了讓我感動的:當時,越南與中國有壹些小摩擦,就像壹個家庭裏的兄弟姐妹有分歧壹樣。當時我也有壹些偏見,對中國有些不理解。但當看了《西遊記》後,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應該像師徒四人壹樣團結壹致,為了理想壹起堅持到最後取到真經。這實際上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體現。

《西遊記》成就了我和我的家族,甚至是中國的猴戲藝術!我記得有壹個鄭州大學的女生給我寫信說:吳承恩賦予孫悟空是壹個生命,六小齡童賦予孫悟空是壹個血液。我當時非常感動。其實中國很多人在演孫悟空,不是只有我們章家,我們屬於南派猴戲風格,而北派也有很多人像李萬春都演得非常好。觀眾喜歡我,是因為我趕上這個時代,趕上這麽壹個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