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同是演“康熙”,把陳道明和焦晃放在壹起,差距就出來了

同是演“康熙”,把陳道明和焦晃放在壹起,差距就出來了

1999年,壹部《雍正王朝》的出現,徹底將《還珠格格》拉下了收視神壇。

2001年,《康熙王朝》席卷熒屏,再度成為大眾追劇的爆款。

兩部有著緊密關聯的 歷史 劇,同樣都出自二月河的手筆。好評如潮背後,總有觀眾喜歡拿兩部劇進行對比,特別是對演過兩部劇的演員進行比較。

對比尤為激烈的,便是“康熙”的扮演者,陳道明和焦晃。

兩個人的演技誰更勝壹籌,廣大電視觀眾莫衷壹是。有人說陳道明版的康熙霸氣有余;也有的說焦晃的康熙霸氣不足。

這兩個版本的康熙,到底誰演得更棒壹些?

1955年,陳道明出生於壹個天津知識分子家庭。

陳道明的父親,畢業於燕京大學,是壹名翻譯官。

陳道明出生這壹年,19歲的焦晃,帶著對戲劇的狂熱,叩啟了上海戲劇學院的大門。

焦晃同樣出生於壹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焦樹藩,跟陳道明的父親陳磊光,是燕京大學校友。

巧合的是,焦樹藩和陳磊光從事的,都是與外語有關的工作。

焦晃畢業之後,主要是演話劇,在電影裏演過反派,壹直是寂寂無名的狀態。

陳道明15歲時,開始了他的跑龍套生涯。這壹跑,就是七八年時間。

1978年,陳道明在天津人藝跑龍套時,焦晃因為演話劇《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認識了演員李媛媛。

兩人因戲生情,但卻有著25歲的年齡差。因為家人反對,焦晃最終錯過了李媛媛。

之後,李媛媛在演錢鐘書改編的電視劇《圍城》時,成為了陳道明的好朋友。

這就是 娛樂 圈,很大又很小。焦晃和陳道明兩位沒有合作過的藝人,以另外壹種方式,勾勒出千絲萬縷的聯系。

那時候,他們倆都沒有想到,自己會接到演康熙的戲,更沒想到因為演康熙,有那麽多觀眾熱衷拿他們做對比。

1989年,因為參演《末代皇帝》,陳道明闖入大眾視野。

壹年之後,他的演藝事業更進壹步,參演《圍城》拿獎拿到手軟。

裹上了成功的光環,陳道明開始有點飄。

此時,焦晃依然沈浸在話劇舞臺上,認認真真鉆研著每壹個角色。

因為在《圍城》裏出色的表演,陳道明帶著虔誠,見到了原作者錢鐘書。

在錢鐘書家,陳道明感受著滿屋的書香,情誌得到了空前的升華。

他甩掉了小人得誌的外殼,扔掉滿身的銅臭,這壹沈澱下來,就是9年的時間。

1999年,陳道明憑借影片《我的1919》,成為金雞獎最佳男主。

也是在這壹年,焦晃憑借《雍正王朝》裏的康熙壹角,獲得金鷹獎優秀男配角和飛天獎優秀男演員兩項大獎。

然而,焦晃在接到這部戲時是拒絕的:“剃光頭,說現代話的清宮戲,我不願意演。”

可當他看了劇本之後,主動跑到了劇組,並表示《雍正王朝》肯定會取得成功。

焦晃預言成功,劇火了,他也被廣大電視觀眾熟知。

因為這部劇大熱,觀眾稱焦晃版的康熙無可超越。

可這句話剛說不到兩年,贊焦晃演技的觀眾,便被啪啪打臉了。

2001年,壹部《康熙王朝》席卷而來,其收視率迅速超越《雍正王朝》,連當年正在熱播的《大宅門》,也只能望其項背。

自此之後,觀眾對兩版康熙的對比,就沒有停止過。

少有人知,在《康熙王朝》的選角上,焦晃與陳道明就有過壹番角逐。

1992年,正在拍電視劇《武則天》的劉大印,無意間看到了二月河的長篇小說《康熙大帝》。

擅長運作古裝劇的劉大印眼前壹亮,當即拍板買斷了小說的拍攝版權。

誰都沒想到,《康熙大帝》還沒拍,導演胡玫就帶著劇本找上焦晃。

《雍正王朝》開播,打開電視的劉大印,眼看著這部劇將原著中精華用盡,不禁百感交集,請到軍旅作家朱蘇進重新打造劇本。

兩人悶在辦公室,拿著劇本各種打磨,足足推演十天,才有了後來的《康熙王朝》。

值得壹提的是,電視劇開拍以後,劉大印成為了鄭經的扮演者。

劇本敲定以後,選角的問題又來了。

焦晃在《雍正王朝》裏有不俗的表現,投資方比較中意康熙由他來演。但深入了解劇本的劉大印卻認為,這個版本的康熙並不適合焦晃,因為該劇主要講述的是,康熙由青年到中年的曲折人生。彼時的焦晃已經60多歲,根本就不適合這個角色。

由於意見不壹致,劉大印與投資方發生矛盾,雙方甚至到了對簿公堂的地步。為此劉大印寧願背負數百萬的違約金,也要堅持選更適合的演員。

他先是找到了姜文,沒想到卻被拒絕了。姜文覺得,《雍正王朝》拍攝在先,已經成為難以超越的經典,所以不敢輕易嘗試。

兜兜轉轉,劉大印才找到了陳道明。

不少觀眾認為,單以演技而論,焦晃要更勝壹籌,因為他是話劇演員出身。

對演員的演技,圈裏有著不成文的標準:演話劇的強於演電影的;演電影的強於演電視劇的。

理由是,演話劇不同於拍劇拍影視劇,所有的場景只能壹次過,沒有中間喊停的余地,考驗的是演員的演技。

焦晃被稱為話劇界的“南焦北於”,在圈子裏頗有聲望。

陳道明演過電影,也演過電視劇,但演話劇卻沒有焦晃專業,所以就演技而言,他不及焦晃。

但這個觀點,並不具有說服力。

話劇舞臺的表現力,要強於拍電影和電視劇。讓話劇演員,去演電視劇,很容易出現“浮誇”的痕跡,張凱麗、宋丹丹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壹個演員是否演過話劇,來定位他的演技高低有失偏頗。雖然焦晃版的康熙四平八穩,但不足以證明陳道明的演技輸人壹籌。

陳道明演技過人,他臨場發揮的實力,同樣無人能敵。他演的康熙,才是真正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在沒有與演員提前溝通的情形下,陳道明甩手就給了演大阿哥的高田昊壹記耳光。

壹個父親對兒子恨其不爭的憤怒,被他演得淋漓盡致。若不是入戲太深,把自己當成了康熙,怎會有如此炸裂的表現?

怒斥索額圖的那段戲,陳道明同樣沒有溝通,演員薛中銳猝不及防,被潑了壹臉茶水。

事後,陳道明表達了歉意,高田昊和薛中銳都壹笑而過,是演員之間的默契,也是對陳道明演技的肯定。

而同樣是生氣的戲,焦晃卻沈穩有余,霸氣不足。追繳國庫欠款那壹段戲,焦晃演的康熙,面對大臣不慍不怒,反而有委曲求全的感覺,直讓人看得焦急。

有網友說:焦晃說臺詞,嘴裏像含著糖,壹說得不太清楚,二沒有力氣。話說回來,焦老師演得畢竟是晚年的康熙,表演顯得老態些有情可原。但 歷史 上的康熙,60歲還能引弓射箭,根本就不是焦晃所演得那個樣子。

同比之下,陳道明在劇末“千叟宴”上的那場表演,才真令人拍手叫絕。被稱為“千古壹帝”的康熙,沒點氣勢如何打動觀眾?

就算陳道明在表演上用力過猛,表演略顯浮誇,但對比有氣無力,妳更喜歡哪個?

臺詞的事忍了,但他對阿哥們的態度,更像是壹個父親,而不是壹個皇帝。《雍正王朝》阿哥們敢於跟康熙頂嘴,《康熙王朝》中便沒有這壹幕。皇帝該有的威嚴沒能發揮出來,不怒自威的說法,未免過於牽強。

如果不是演技的問題,就只能怪劇本和編劇了。

可劇本不是理由,劇本是為觀眾服務的。觀眾的評分很能說明問題。壹起來看看這兩部劇在豆瓣的評分:《雍正王朝》9.3分,《康熙王朝》9.2分,後者略輸,但打分的人數也是個亮點。

前者是6.8萬人的評分,後者是13.5萬。兩者分數難分伯仲的情形下,後者評分的人數,大概是前者的兩倍。用數據說話,誰輸誰贏壹目了然。

在角色投入方面,兩個人都下過不少功夫。

焦晃在上舞臺前,會先給自己設置幾個問題:

對於怎樣演好康熙,他拿捏有度,該怎麽走,如何站位,怎麽坐下來,他都付出了大量案頭工作。所以,康熙才會被他演得特別有立體感,贏得了觀眾的認可。

焦晃曾說,演戲不是演,是把角色與生活串聯, 情感 是演不出來的,如果演繹就是裝腔作勢。

所以,焦晃演的康熙,更像他自己。

陳道明在拿到《康熙王朝》時,同樣也非常投入。

當年,陳道明在片場背臺詞像著魔壹樣,拍的時候會準備好幾套方案。壹場大斥群臣的戲,將近七分鐘的脫稿發揮,陳道明壹遍就過。若不是準備充分,絕不會拍得這麽順。

《康熙王朝》成就了陳道明,也給他帶來了不少麻煩。有人說,陳道明演誰都像康熙,詬病他難以出戲。

焦晃演過康熙,也演過乾隆,仔細對比壹下,他演出來的這兩個角色,又有什麽大的區別?不過都是那個味道罷了。

不少人覺得陳道明演誰都像康熙,反而是對他的肯定。大家看《紅樓夢》,有誰能代替陳曉旭的林黛玉?看《鄉村愛情》,有誰能代替得了於月仙的謝大腳?

換言之,陳曉旭演誰都有林黛玉的影子,於月仙演誰都像謝大腳並不奇怪,是因為他們角色塑造太成功了。觀眾難以擺脫原生角色,演員也很無奈。

其實,這是壹個不討好的話題,無論偏向哪壹方,都不合適。

人們常說:“文無第壹,武無第二。”

所謂的“文”字,應該也包括文藝中的表演。

誰能說陳道明的演技絕對比焦晃強?反之亦然。

就好比,把《雍正皇帝》和《康熙大帝》這兩部小說,交給不同的人,問哪壹部更好看,得到的答案也註定是不壹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