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靈性的追求,是新紀元運動的壹個重要元素。雖然西方文化主要以基督教文化為根基,但不少人其實只是掛名的基督徒──即使每個星期到教堂崇拜,也不過是例行公事,更遑論自發的靈修了。因此,1960年代的歐美人士在物質主義的薰陶下,普遍上都心靈空虛。有些人會透過濫交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但亦有人選擇學習東方(主要是印度)的神秘學說,希望借此來提升自我的靈性。
某些新紀元的要素似乎早在十九世紀的形而上學運動中就出現了:通靈術、神智學以及新思想運動;另外還有替代療法運動、脊椎按摩療法與自然療法。這些運動可追溯到超驗主義、梅斯梅爾催眠術、瑞典堡教會以及各種早期西方的神秘主義或神秘學傳統,例如占星學裏的荷米斯主義;另外還有巫術、煉金術與卡巴拉。二十世紀早期的某些作品也使得這些思潮大為流行,大衛·赫伯特·勞倫斯和葉慈都是這類作家。就目前所知,首先采用“新紀元”壹詞的是布拉瓦斯基夫人所寫的《奧秘的信條》,出版於1888年。
早在1894年,壹份基督教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周刊《新紀元》問世。1907年,這份周刊被賣給了壹群以歐雷吉與傑克森為首的社會主義作家。其他歷史名人也和此周刊有關:赫伯特·喬治·威爾士、蕭伯納以及葉慈;此周刊成為政治、文學和藝術的論壇。1908年至1914年年間,研究前衛藝術對發掘英國的前衛思想很有幫助,研究對象從漩渦主義到意象主義都有。1914年後,歐雷吉拜見古德也夫的追隨者奧斯本斯基。他越來越專註於神秘主義與其他和精神有關的事物,於是降低了對文學和藝術的興趣。《新紀元》周刊於1921年又被轉賣。根據布朗大學方面的說法,“‘新紀元’對1907到1921年期間的文學和人文學科裏的現代主義起了很大的作用。” 1980年代中期的協波匯聚運動激起了許多大規模類似的活動,新紀元壹詞因而被美國大眾媒體廣為宣傳為壹種精神次文化,包括了冥想、通靈、轉世、水晶療法、察覺感官以外的事物、整全健康、環境保護主義、相信超常現象,或“未知的奧秘”,例如不明飛行物、地球神秘學以及麥田圈。到了1980年代,市面上出現了大量有關這方面的出版物,包括雜誌《通靈入門》(Psychic Guide,後易名為《身、心與靈》)、《瑜珈期刊》(Yoga Journal)、《新紀元之聲》(New Age Voice,新紀元音樂的雜誌),另外還有商業取向的出版品,諸如《新紀元零售商》(New Age Retailer)、《新紀元出版暨零售協會》(NaPRA ReView )等等。
新紀元次文化有各式各樣的活動:參加讀書會、冥思團體、聽演講並在市集購物;購買圖書音樂或是不同的產品,例如水晶或焚燒用香;購買醫療或能量金字塔;光顧算命師、治療者與精神咨商師。 引起大眾對新紀元次文化註意的關鍵時刻有琳達·古德曼於1968年出版的最暢銷的占星學書籍《太陽符號》(Sun Signs)以及1978年出版的《愛的符號》(Love Signs)、1967年十月的專輯“頭發”及其第壹首歌“寶瓶座年代”(Age of Aquarius)、1987年由裘瑟·阿古勒斯(José Argüelles)發起而在亞利桑那州喜多納舉行的協波匯聚運動以及同年由莎莉·麥克琳主持的系列短片“超級女綁匪”(Out on a Limb)所帶動的風潮。這是關於她中年時探索精神世界的自傳性作品。另外還有許多頗具影響力的靈媒,例如珍·羅勃茲(賽斯)與茱蒂·奈特(蘭莎)。作品方面有海倫·舒曼所著的《神跡的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詹姆士·雷德菲爾德所著的《聖境預言書》(The Celestine Prophecy)以及尼爾·瓦爾許的《與上帝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God)。
約翰·高登·梅爾敦、伍特·漢格拉福與保羅·希勒斯強調個人的精神世界,而對其他人來說新紀元運動是價值觀之爭的社會政治運動。馬克·薩丁、希爾多·拉斯劄克、瑪莉琳·弗古森與柯琳·麥克拉福林等都是這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