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碧思紅葡萄酒的世界著名葡萄酒莊傳奇
葡萄酒莊(Chateau)起源於法語,原意是中世紀為了防範敵人入侵而修建的城堡。後來隨著時間的遷移和葡萄酒的發展,就被用來泛指那些專營葡萄釀酒的莊園,並成為目前世界真正擁有基地的著名葡萄酒廠的同義詞。葡萄酒莊都坐落在著名的葡萄產區,壹望無際的綠色葡萄園,樸素的房舍,古老的酒窖,各具特色的建築,使葡萄酒莊充滿詩情畫意。
漫步葡萄園,感受不同風格的酒莊文化,無論妳是不是品酒專家,這個假期都充滿了葡萄香,酒香和優雅的貴族氣息。
典雅——法國拉斐酒莊
拉斐酒莊是1855年波爾多葡萄酒評級時的頂級葡萄酒莊之壹。波爾多五大名莊中拉斐酒莊被認為是五大中最典雅的。18世紀,拉斐酒莊已為英國倫敦的酒商們所推崇,而且成為了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宮廷禦酒。傳說,法屬圭亞那總督履任前,曾咨詢波爾多的醫生帶哪種酒去上任喝好,醫生當時推薦拉斐酒為最保健養顏的葡萄酒。當總督回國述職拜見法國國王時,後者驚訝地發現總督與出發時比較像是年輕了25歲。總督將此歸因於拉斐酒的功效,從此,王後和寵妃們都爭喝拉斐酒,壹時成為宮廷時尚。對法國葡萄酒癡迷有加的美國前總統托馬斯-傑弗遜也對拉斐酒莊評價甚高。
拉斐酒莊以紅葡萄酒為主。正牌酒為拉斐酒莊Chateau Lafite Rothchild,副牌酒為Carruades de Lafite。
剛烈——法國拉圖酒莊
在“五大名莊”中,拉圖酒莊的風格最為剛勁渾厚,帶有王者氣息。酒莊的標誌是壹頭雄獅騎在城樓上。
拉圖酒莊的歷史始於1718年,早在18世紀就已經為英國王室和貴族所欣賞。當時拉圖酒就已經比其他波爾多酒貴20倍左右。拉圖酒是最早使用不銹鋼發酵罐的酒莊之壹。早在清末,拉圖酒莊就已被國人認識,在當時的葡萄酒譜裏,這類頂級酒被稱為大酒,音譯為拉都,比拉圖更有王者之氣。
小眾——意大利班尼薩酒莊
即使遠離家鄉,意大利人也念念不忘班尼薩酒莊。雖然它只有7個正規工人,1929年才開始生產葡萄酒,但卻屢屢在意大利的評酒活動中榜上有名,甚至還拿過最高獎。
在佛羅倫薩的鄉間,高大的喬木下掩映了古樸的木屋,壹陣陣葡萄香氣隨風飄來,叢林的掩蓋下,班尼薩酒莊像壹棟鄉間私人別墅,看起來特別親切。
澳大利亞著名酒莊---奔富酒莊
無論妳是否到過澳大利亞,只要妳對葡萄酒有興趣,就會了解澳大利亞的酒莊和澳大利亞生產的葡萄酒。
澳大利亞是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釀造和輸出葡萄酒的。隨著維多利亞州尋金的熱潮,這個年輕國家的人口也急速增長,並造就了壹群愛好美酒的中產階級人士以及葡萄酒酒文化。在歐洲,爆發了葡萄根瘤蚜蟲害,壹些澳洲酒莊躲過這場災難,成為世界上具有歷史意義的酒莊。
現在澳大利亞已成為全球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國,外銷超過壹百多個國家。受歡迎的品種包括傳統的Chardonnay 、Shiraz和Cabernet Sauvignon,及後起之秀的Riesling、Sauvignon Blanc、Semillon、Pinot Gris和Viognier。
澳大利亞酒廠率先采用透過控制氣壓和溫度來保持葡萄酒的味道、在晚間進行葡萄收割,以及采用省水的點灌技術等,帶領世界釀酒新潮流。澳大利亞葡萄酒的另壹特色,是不同地區的獨特風味。澳大利亞約有包括西澳洲的瑪格麗特河(Margaret River),南澳洲的巴羅莎谷 (Barossa Valley) 、嘉利谷 (Clare Valleys),維多利亞州的亞拉河谷 (Yarra Valley), 新南威爾斯州的獵人谷 (Hunter Valley) 和昆士蘭的花崗巖地帶(Granite Belt),以及塔斯曼尼亞省等六十個公認的釀酒區,各種土釀和氣候發揮得淋漓盡致。
澳大利亞葡萄產區眾多,因此,葡萄莊園也多。奔富就是眾多葡萄莊園中的姣姣者。
奔富出生於1811年,是壹位年輕的英國醫生(Dr. Christopher Rawson Penfold),酒廠是他創建的。 其父約翰奔富是英國南部薩西克斯(Sussex)盎格魯教堂的牧師。他的父、母去世後,33歲的奔富醫生帶著妻子瑪麗荷(Mary Holt)、幼女、女傭和他的壹些朋友壹起移民至澳洲。
奔富在樂菲山(Mount Lofty)腳下的瑪吉爾(Magill)以壹仟二佰英鎊買下500英畝(200公頃)土地,其中200英畝當時已有農產品種植,瑪吉爾在那時已被認為是理想的居住之處。奔富醫生篤信葡萄酒的醫學價值。離開英國之前,他從法國南部得到壹些葡萄枝,後來種植在1845年他所蓋的石屋四周。他們夫婦稱這房子為農莊(Grange),以紀念瑪麗在英國的故鄉。
奔富醫生以釀制的加烈酒---波特(Port)及雪莉(Sherry), 建立起其行醫聲名,由於酒的需求量日增,他便擴充葡萄園,增加產量。在當時,這些酒甚至成為他的主要家庭收入。
奔富醫生因病於1870年3月在瑪吉爾逝世,享年59歲。奔富的葡萄酒生意便由其女婿譚瑪士凱南及在1869年委任的葡萄園經理和釀酒師約瑟吉爾立(Joseph Gillard)繼續經營。
1895年,奔富醫生的太太瑪麗逝世,享年79歲,與奔富先生合葬於瑪吉爾的聖佐治教堂墓地。
奔富的兩個外孫,壹個叫法蘭·亞士都·凱南(Frank Astor Hyland,生於1873年),另壹個叫赫伯特·李斯利·凱南(Herbert Leslie Hyland,1878年生),在公司扮演重要的角色,對奔富的管理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時家族的名字改為奔富凱南(Penfolds Hyland)。
1901年法蘭·奔富·凱南在新南韋爾斯首府悉尼(Sydney)建立辦事處。在1904年,法蘭在悉尼北部─獵人谷(Hunter Valley)產區的達爾活(Dalwood)買下廣大葡萄園。
1912年,法蘭在收購了悉尼西郊樂蒂山(Rooty Hill)邁錢寶利(Minchinbury)酒廠和葡萄園後,便領導公司生產汽泡酒。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新南韋爾斯南部默林碧治灌溉區(Murrumbidgee)的軍營地開放為葡萄種植區。奔富酒廠供應葡萄樹及保證收購其葡萄,以贊助此開放計劃,並在格利非(Griffith)及時建造酒廠以備1921年份釀酒之用。 同時在獵人谷進行擴充,1942年時收購有名的HVD(Hunter Valley Distrilleny獵人谷(蒸餾酒廠)葡萄園,1943年買下南澳省瑪吉爾旁的澳丹娜(Auldana)酒廠及其葡萄園。1944年買下阿得雷德北部之莫寶利(Modbury)葡萄園,巴洛莎谷最主要的加蓮娜(Kalimna)葡萄園也在1945年收購成功。
李斯特·奔富·凱南在1940年過世,其兄法蘭也於1948年與世長辭。
被稱為比爾的李斯利長子法蘭斯(Francis)在1926年加入酒廠, 但在1946年,不幸心臟病突發而逝世,同年李斯利之次子謝菲利(Jeffery)再加入南澳省之奔富,1948年升為主席,並全盤掌控公司。
奔富首席釀酒師麥克斯·舒伯特(Max Schubert),在20世紀30年代初加入奔富酒廠,當時只是壹位十來歲的信差,奉命主導執行政策。在60年代,舒伯特及其釀酒師們也發展出壹系列家族葡萄酒並從此在紅酒市場各等級都占有壹席之地。
在1962年,奔富酒在悉尼股票市場上上市,奔富凱南家族占51%大股。奔富隨即在新南韋爾斯和南澳省購買更多葡萄萄園,舊田園也重新種植,開始在新西蘭作業,並收購壹家連鎖飯店。但擴充計劃野心太大而減弱了公司財務,1976年悉尼的壹家釀酒商Tooth & Co成功地高價取得了奔富家族的控制權。 Tooth & Co本身亦在1980年被阿得雷德船務公司(Adelaide Steamship Company)收購。
奔富把所有南韋爾斯的酒廠和葡萄園出售,把主力集中於其發源地---南澳的利亞。現今的奔富的釀酒中心在巴洛莎的努爾奧巴(Nuriootpa)酒廠及在本世紀初在瑪吉爾所建之壹間小型酒廠。奔富在南澳大利亞最佳種植區有:巴洛莎谷(Barossa Vale)、克雷山谷(Clare Valley)、伊甸山谷(Eden Valley)、阿得雷得、麥蘭倫谷及庫那瓦拉(Coonwarra),擁有約500公頃(1200英畝)的葡萄園。 同時也在蘭空谷(Langhome Creek)、柏塞雅(Padthaway)及阿得雷德山之葡萄農收購葡萄。奔富之名望在於其以不同區域的葡萄混調技巧釀造出壹系列的紅葡萄、白葡萄酒和加烈酒,各種酒每年都能維持其出色的風格。
奔富的釀酒哲學:用最合適的葡萄,釀出最合適的風格,選用最合適的橡木桶,作出最適合的裝瓶時間的決定,再加上壹點點的耐性,造出壹系列受到國際市場認同並適合不同口味的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