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遺失的訪談

遺失的訪談

——不得不說,這是壹本真切吸引我的書,為了讀它,我可以廢寢忘食,因為感覺它能觸動生命深層的***鳴。

? Before-reading

讀前看到介紹如是寫道:“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壹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壹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壹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裏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誌是他眼中的惡魔。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裏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裏有什麽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壹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

While-reading

3月3日

今天看完了第壹部分——我理解的這部寫的是塔拉上大學前在家的經歷,記下了以下令人動容的筆記。

上大學的哥哥泰勒對妹妹塔拉說: “外面有壹個世界,塔拉,壹旦爸爸不再在妳的耳邊灌輸他的觀點,世界就會看起來大不壹樣。“

在哥哥的影響下,塔拉去上網搜索大學信息,看到了電腦屏幕上的大學:“整齊的、顏色如太陽花石般的磚砌大樓,周圍綠樹成蔭。美麗的人們邊走邊笑,胳膊下夾著書,肩上挎著背包。看上去就像電影裏的畫面。壹部歡快的電影。“

因為哥哥泰勒的影響與鼓勵,塔拉感覺:”那扇門開了壹道縫,我透過門縫往外看。“

當不到17歲的塔拉爸爸要求她冒著腦袋會被機器削掉的生命危險去給機器“餵鐵”哥哥肖恩想保護她時,爸爸憤怒地低聲說“我讓她做,她就會做。否則她就別住我家。”

當她內心動搖時,媽媽許久未有的力量鼓勵了她:“在我所有的孩子中,我原以為妳才是那個穿越熊熊大火沖出這裏的人……妳不要留下,走吧。不要讓任何事阻擋妳走。”

終於,當遇到哥哥肖恩躺在血泊中,她選擇帶哥哥去了醫院,而不是聽從爸爸的安排帶哥哥回家讓媽媽止血時,年少的塔拉終於有了反抗爸爸的力量。她覺得“路上出現了壹個岔路口,我走了壹條路,而他走了另壹條路。那晚之後,對於去還是留我再無疑問。”

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當我為這些情節和語言動容時,我想起了我離開家與家鄉,曲折追尋大學夢的經歷;看見了我離開家又對家充斥著復雜的情感;想起了我如何慢慢相信和肯定自己的感覺和聲音,而逐漸走在活出自我的路上。這每壹段都是印象深刻的時光,有真切的內心沖突,每壹段展開來都能寫成長長的生命故事。回頭來看,這成就了壹段段珍貴的勇敢的成長之路。隨著書中的女主角塔拉看到這些時,又充滿了壹種由內而生的力量。

3月4日

今天壹口氣看完了第二部分——塔拉進入大學開始了自我覺醒與救贖之旅。寫得很吸引人,以至於平時午睡的時間都忍不住繼續讀她的故事。

塔拉自己在第二部分開頭寫道:“我開始了壹段覺醒之旅,對哥哥,對父親,以及對我自己有了基本的認識。我已覺察出我們是如何被別人給予我們的傳統所塑造。而這個傳統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我開始明白,我們為壹種話語發聲,這種話語的唯壹目的是喪失人格和殘酷地對待他人。”

最初,她的生活中出現了壹位愛他的男孩想幫助她走出家庭的困境。但“他說他愛我,但這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他不能拯救我。能拯救我的只有我自己。”

面對親愛的哥哥肖恩對自己施加的殘酷暴力,她壹開始還在日記裏為他開脫,但後來當她把事情的經過壹點點還原看見哥哥施暴時平靜的快樂時,內心即使不願承認,但不得不慢慢明白——他的快樂正源於對我的羞辱。羞辱我並非事出偶然或副作用。那是他的目的。要認識到這點真是不容易!這個哥哥也有保護愛護妹妹的壹面——當妹妹處於危險時,敢於向權威專橫的父親抗衡。從開始懷疑自己對哥哥的這種復雜認識時,她終於開始願意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開始“堅信活在自己的思想中,而不是別人的思想中。”

因為親愛的哥哥說她是“妓女”,她認為她的存在中有壹些不潔的東西,她無法與男孩正常交往。為了重塑自我,她去見了學校附近的教堂主教。“我說著,他聽著,將我身上的恥辱感壹點點消除,就像壹生把感染的傷口壹點點治好。”

回家之前,主教讓她承諾壹件事:“再也不要為父親工作了。”是的,經濟的獨立和分離是將混沌復雜的情感分離的開始。

除了幫助她的主教,塔拉身邊還有壹位貴人——室友羅賓,她壹點點在生活中幫助她,鼓勵她向政府申請助學貸款尋求支持——而不是像她父親認為的那樣,政府因此會控制妳。每年四千美元的助學金讓她終於擺脫了貧窮和牙痛的困擾,能專註閱讀學習了。

後來,她通過大學課程的學習了解到“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狂躁、偏執、欣快、誇大妄想、被迫妄想。她發現父親就是這樣的癥狀。於是,她與父親有了進壹步的情感分離。“我只感到憤怒。我想,我們才是付出代價的人。我們壹直生活在壹種警覺的狀態和持續的恐懼之中。因為爸爸總是把信念置於安全之前。因為他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在經歷了第壹次車禍、二次車禍、垃圾箱療傷、著火、托盤墜落這些事件後,他仍堅持相信自己是對的。付出代價的是我們。”這點我深有體會,當看到他父親第二次堅持在天氣惡劣的晚上開車回家,又壹次發生車禍時,我也非常憤怒。想起了我的父親,即使曾經因為酒後騎摩托車出過壹次車禍,他還仍然會抱僥幸心態酒後騎車。這讓我為此大為惱火,甚至有壹次在家庭聚會中生氣地離開。我知道,當他堅持自己錯誤的行為時,付出代價的除了自己,還有家人。

除了憤怒,情感分離,她換了居住的環境,“決定嘗試過正常人的生活。十九年來,我壹直按照父親的意願生活,現在我要試試別的活法。”

同時,因為“我知道誤解被糾正時什麽感覺——改變重大的誤解便是改變了世界。”她開始感興趣通過研究歷史學家來研究歷史,並因為自己勤奮的優秀表現,獲得了去劍橋大學學習研究的機會。

在劍橋,即使她的論文獲得了教授極高的評價,並支持她來劍橋繼續深造。她會猶豫自卑,會在新的自我與記憶中的自我之間不斷搖擺,劍橋的克裏博士對她說:“無論妳成為誰,無論妳把自己變成了什麽,那就是妳本來的樣子,它壹直在妳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於妳自己。妳就是黃金。回到楊百翰大學,甚至回到妳家鄉的那座山,都不會改變妳是誰。”

“決定妳是誰的最強大的因素來自妳的內心。”? 回來後,她收到了賞識她的教授發來的來劍橋深造的獎學金申請項目,並順利通過。即使父親仍反對,她仍然踏上了去英國劍橋之旅。

離別時,父親的臉充滿了愛意、恐懼和失落。塔拉寫道“我知道他為什麽害怕,他無意中吐露過……”

“如果妳在美國,無論妳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妳。我在地下埋了壹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妳,帶妳回家。讓妳平平安安的。但要是妳去了大洋彼岸……”

晚上10點多,本是該睡覺的時候。但我還是忍不住開啟了書的第三部分,想要了解塔拉接下來的生活。只是意外的是她的自我救贖是如此的曲折,即使讀了那麽多書之後,她仍然有那麽多的反復和掙紮,甚至自己差點瘋掉……在心理醫生和知道底細的男友的支持下,才慢慢走出困境,恢復平靜。只是,這時的她,已回不去父母的家了……

After-reading

讀後,去豆瓣看書評,想看看別人是如何理解和看待這本書的。從幾篇好的書評中摘出壹些我喜歡的觀點。

“盡管塔拉的經歷具有獨特性,但她的故事所映射的問題卻是普遍的:教育究竟意味著什麽?壹個女孩該如何追逐自我?自我意願與家庭責任之間要怎樣平衡?” 這也是吸引我閱讀、引發***鳴和思考的問題。

關於教育

通過寫下自己的故事,塔拉找到了壹種答案。教育意味著自我創造,令她鼓起勇氣去打開生命的無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聲音。她曾活在父親確鑿的規訓之下,是主動尋求教育讓她發現了真正的自己。接受教育,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是色彩斑斕。

在她看來,教育的核心理應是自我創造,發現自己內心的聲音。學習不是被某種權威教導和規訓,而是壹個主動探索的過程,以此不斷用知識擴充自己,豐富人生。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妳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妳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麽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塔拉·韋斯特弗,福布斯雜誌訪談)

關於原生家庭與自我

面對自己取得的成就,塔拉在書中也只是輕描淡寫。她說自己不想成為勵誌美國夢的化身。教育改變了她的人生,但也在她和家人之間劃出難以修復的深深裂痕。她已不是當初那個被父親養大的孩子,但父親依然是那個養育了她的父親。

家庭終究是我們心中壹塊難以厘清是非對錯的所在,有時它給妳溫暖,有時它令妳刺痛。盡管觀念不同,立場相左,愛卻始終存在,無法割舍。塔拉在奧普拉的節目上說:

妳可以愛壹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妳可以想念壹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妳的生命中。

但獲得的和失去的同等重要,她感激這個教育打開的新世界,卻也還在努力尋找壹條回家的路。

有人說:“當妳選擇做壹個家中最與眾不同的人,就註定與家人漸行漸遠。“

王爾德說:“孩子最初愛他們父母,等大壹些他們評判父母;然後有些時候,他們原諒父母。”

我們對自己的定義來自於自身而非父母,如果能夠先正視父母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或許能得到釋然。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他們自己也有幾十年沒有得到解答的問題。如果把父母的烙印打在自己身上,那只會陷在自我懷疑的怪圈裏。

無論與父母關系如何,成長都是壹種遠離。無論我們是否真的離開家鄉,當我們經濟獨立,能夠自己生活的時候,我們就從原生家庭脫離,形成全新的人格。這也是塔拉反思教育對自己的意義。

塔拉寫下此書本意為梳理自己遺失的東西,獲得壹種平復和慰藉,但現實似乎將她推得更遠,讓回家的路變得更加艱辛。

此書的出版在國外掀起轟動,塔拉的父母被網友扒出,遭受嘲諷和謾罵,影響了事業,不得不尋求律師的保護。但他們說,他們愛自己的女兒,不會因此書帶來的影響而做出傷害她的事。這個現實的番外故事更讓人動容落淚。

就像塔拉在文末提到的,我們都比故事中的角色更為復雜。在紙上回憶自己所愛的家人,不可能捕捉全部的意義,理出壹條清晰的路。

自己的記憶只是壹種聲音,記憶之外,或許在從旁講述著另壹個故事:

在這個故事裏,父親對孩子的愛,終於戰勝了自己的偏執和恐懼。

而在故事之外,我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可能永遠隔著壹個緘默的愛的距離。

2020年度10本 喜歡程度:*****

參考資料:

1. 此刻(來自豆瓣)

2. 郭舒簡(來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