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希特勒從和日本人結盟中,獲得啥好處了啊?
1,日德同盟的形成:關於日德的關系,其實早在壹戰時,日本因為英日結盟而對德宣戰,並奪去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壹戰過後,日本是以戰勝國的姿態簽署凡爾賽合約的,本來日本和德國是對立的。但是日德同盟的形成,其根源是帝國主義列強直接分贓不均導致的:壹戰過後,美國成為實際上最大的債權國,希望形成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體系;但以英法為首的歐洲國家依然非常強大,雖然壹戰使得其實力衰減,但政治中心依然在歐洲;日本在壹戰中是戰勝國,其目標主要是在遠東建立霸權,並極力主張奪取德國在華勢力。
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許多矛盾:法國和德國仇恨很深,並且期望奪取歐洲大陸的霸權,極力主張肢解德國,而英,美等國不希望法國過於強大而反對;日本希望獨霸遠東,極力主張山東的利益,但美國不願日本在華勢力過於強大,通過華盛頓會議否決了日本的要求;美國希望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體系,但遭到英法的抵制而未果;德國普遍反對凡爾賽合約的條款,極力希望擺脫凡爾賽體系束縛,重振國威。
在重重矛盾之下,各國之間各懷鬼胎,不過在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前,由於各國剛走出戰爭的陰影,著力於重振經濟,加上各國重新劃分了勢力範圍,取得了壹定的利益,因此壹戰結束到1927年之前,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都是飛速發展,因此各國之間利益矛盾相對緩和。1927年-1929年間,世界經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各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之後,美國華爾街發生的股票危機為導火索,經濟不景氣擴散到各個領域,最終引發了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
此時,所有世界資本主義國家都卷入這場危機,而他們化解的方式不同: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大大刺激了經濟發展;英法等國通過轉嫁危機,利用海外殖民地市場轉嫁的商品銷售不足的問題;而日本,德國等國則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日德同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的:德國要重振國威,要再度崛起,必須要有足夠的盟友,並且壹定要控制遠東地區,以防止蘇聯和美國;日本則因為經濟危機和與美國爭奪遠東中的劣勢地位,需要壹個強有力的盟友支持,雙方壹拍即合。
2,關於日德同盟
其實,德國在壹戰過後不久,就和中國扯上關系:德國戰敗,資源匱乏,因此他們急需要壹個資源供給,而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凡華體系下,中國反而成為被瓜分的對象,因此也需要得到外部支持;德國需要資源,而中國要發展,需要技術。
因此,壹戰後,德國向中國提供了許多軍事技術,包括毛瑟槍甚至是輕型坦克等;而中國則向德國出口大量稀有金屬等戰略資源。
而且後來的蔣介石政府傾向於建立向德,意這樣的統治。本來,中德同盟似乎勢在必行。
但是,蔣介石最終選擇了美國作為盟友,這使得德國聯合中國的計劃破產--蔣介石傾向於美國,因此在與德國交往的後期逐漸疏遠德國。因此,德國不得不在遠東地區重新選擇盟友,但並沒有因此斷絕和中國的關系。直到其盟友發動侵華戰爭後,由於日本軍部的壓力,德國不得不暫停中德合作。
3,關於日德同盟中雙方獲得的利益:
本來,希特勒寄希望於日本精銳的關東軍北上,和德國夾擊蘇聯,這壹觀點也得到日本軍部陸軍方面的支持,然而,以大角,山本等日本海軍要員則極力主張實行既定國策,即南下入侵中國。最終日本海軍意見占據優勢,並逐步將關東軍精銳抽調入關準備南下。這不但使得德國夾擊蘇聯的計劃破產,更因為日本抽調精銳部隊南下,東北地區空虛,使得斯大林把在遠東的幾十萬紅軍抽調出來增援莫斯科等地,最終成功實施對德國反包圍,使德國遭受了巨大損失。
而日本和美國爭奪遠東爆發的太平洋戰爭則過早把美國拖入二戰,美國加入盟軍對法西斯集團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由於美國的參戰,盟軍方面的經濟實力大大壓過法西斯集團,勝利的天平開始傾斜。
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希特勒曾對日本軍方的決定破口大罵。
因此:從日德同盟的目的上來看,德國希望日本能作為其遠東盟友來前置蘇,美兩國,並意圖和日本夾擊蘇聯,實現其打通亞歐大陸的目標;而日本則寄希望於德國的軍事技術援助及德國在歐洲戰場吸引美國的視線,實現其獨霸遠東的目的。雙方同盟各懷鬼胎,而實際戰爭過程中,除了德國曾經提供給日本壹些軍事援助及技術外,其他時候雙方並沒有直接協同作戰,這個同盟其實只是實現在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