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背景
1964年,恩格勒特與已故的同事羅伯特·布魯特提出了標準粒子模型理論,希格斯也於同年提出壹種粒子場的存在,預言壹種能吸引其他粒子進而產生質量的玻色子的存在,即希格斯玻色子。
標準粒子模型理論中***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正是該理論依賴的基石。作為物質的質量之源,希格斯玻色子連接著粒子獲得質量的領域。沒有希格斯玻色子,宇宙和人類就不會存在,因為其他粒子正是在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海洋”中遊弋,受其作用產生慣性,最終才有了質量。
物理學家認為,希格斯玻色子來源於壹種無形的領域,填補了所有的空間。但標準粒子模型理論提出後,其他61種粒子相繼被實驗所證實,只有希格斯玻色子難覓蹤影。過去數十年中,無數全球頂級科學家苦苦捕捉著這壹“上帝粒子”的存在證據。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2012年7月4日宣布,該中心的兩個強子對撞實驗項目——ATLAS和CMS項目發現了同壹種新粒子,它的許多特征與希格斯玻色子壹致。隨後該中心於2013年3月14日稱,更多數據分析表明“它就是希格斯玻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