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怎樣劃分的?
壹、春分介紹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壹,每年公歷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壹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二、秋分介紹
秋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壹般為每年的公歷9月22~24日。南方的氣候由這壹節氣起才始入秋。壹是太陽在這壹天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壹日中白晝短於黑夜;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夜短,即壹日中白晝長於黑夜。故秋分也稱降分。
三、夏至介紹
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在每年公歷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夏至點,目前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壹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壹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壹天。在北京地區,夏至日白晝可長達15小時,正午太陽高度高達73°32′。這壹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壹倍。
四、冬至介紹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壹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傳統節日。古時有“冬至壹陽生”的說法,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壹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23日。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壹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壹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壹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壹等份為壹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參考資料:
二十四節氣—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