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紅五類”、“黑五類”?
壹、紅五類
是作為家庭成分(政治身份之壹)劃分的階級成分的特定指稱,指1949年以後出身為革命軍人、革命幹部、工人、貧農、下中農的人為紅五類。後來也泛化到稱他們的子女出生家庭成分為紅五類。
“紅”指這五類家庭成員在現實社會的階級分層結構上,與執政黨的性質是壹致的,具有先天的政治正確性,是其階級基礎、主體和依靠對象。因而在種種資源占有、利益分配(升學、招工、晉級調資、分房、醫療等社會流動的機遇和福利)上,他們享有優先權。
在政治參與(參軍、提幹、參選人民代表、從政為官)、接班人的培養(入隊、入團、入黨、選拔各種積極分子和入選幹部後備隊名單)上,享有優先權(因為“根正苗紅”)。
二、黑五類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對五類人的子女的稱呼,也就是地、富、反、壞、右(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
文革初期,在血統論觀念的影響下,黑五類在入團入黨、畢業分配、招工、參軍、提幹戀愛和婚姻等方面都受到歧視。中國改開放以後,對文化大革命進行了全面的否定,家庭出身的概念逐漸淡漠,“黑五類”這壹政治用語也不再使用。
擴展資料
文革初期,在血統論觀念的影響下,黑五類或黑七類子女在入團入黨、畢業分配、招工、參軍、提幹戀愛和婚姻等方面都受到歧視。
到了文革中後期,"黑五類子女"被改稱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他們在各方面的待遇有所改善,但在社會上所受的歧視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百度百科―紅五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