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叫雙性戀?
在人類的 性取向 中,對兩種性別的人都會產生性吸引或性沖動的取向被稱為 雙性戀 。雙性戀對兩種性的被吸引力並不壹定是相等的。壹個雙性戀者可能同時保持與兩種性別的性愛關系,也可能與其中壹種性別保持單壹性愛關系,或偏愛於壹種性別。另外兩種性取向是 同性戀 和 異性戀 。因為同性戀通常被作為社會壞名聲的標誌,所以雙性戀也被用作沒用公開宣稱自己是同性戀的人的委婉叫法。
在同性戀和異性戀中都可能出現雙性戀,可以說它是獨特的同性戀和異性戀的結合。也有人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是單壹的性取向,而雙性戀則是包含了這兩種取向的壹種性取向。
雙性戀的示例
壹些研究,特別是在阿爾弗烈德·查爾斯·金西的男性性行為(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 1948年 )和女性性行為(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 1953年 )中,壹項試驗要求受訪者從壹個由絕對同性戀到絕對異性戀連續變化的性取向譜中對自己進行評估,然後對評估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後,金西認為大部分人群顯示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雙性戀者。很多人都會被雙性所吸引,雖然通常他們只偏向於某壹種性別。金賽以及他的同事據此認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絕對的同性戀或異性戀。相反的,只有更少的人是“完全”的雙性戀。
雙性戀的人對男人感興趣。對女性也感興趣。這種沖興趣有可能既是情感的,又是性要求的。先讓我們看幾個例子。
在壹份關於性的調查報告中,壹個女人回答了她的雙性戀傾向。
“我和壹個女人發生性行為大約有兩年了,那種經歷真是壹種奇妙無比的經歷,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誰與我這麽親密,有誰這麽愛我。我過去曾經想我永遠更喜歡與女人發生性關系,不過現在我發現我也喜歡和我所愛的男人發生性關系。如果那種關系在兩種性關系都真的很好……目前,我只和壹個男人發生性行為,但如果機遇自行出現,我會再次和女人發生性關系的。”
壹位自稱男性異性戀者覺得對自己擔心,因為他在與妻子性交的時候,會經常產生是在與同性的同事或朋友發生性行為的性幻想,而他自我感覺對妻子以及他的同事皆有良好的感情。
雙性戀的可能人群
雙性戀傾向的人大概有這樣幾種:
*尚未確定自己性傾向的青年,同時嘗試兩種經歷。
*與某壹性別的人發生性關系,但心裏想的是另壹性別的人。
*以強烈的感情關系為中介,具有同時喜愛兩性的積極傾向。
*出於個人成長經歷及教育的原因,忽視性別因素的重要性。
*通過比較與選擇,理智地決定雙性戀是最能滿足自己感情與性方面的要求的性取向。
*無法決定自己的性取向,總是在兩性之間搖擺不定。
雙性戀者的可能存在地點
暫時隔離或長途旅行而缺乏異性的同性環境,會使得異性戀傾向的人在短時限內產生同性戀行為以釋放性的壓抑。譬如軍隊、監獄、集中營、遠洋船隊裏。壹般而言,當離開這些環境後,這種同性戀傾向即宣告結束。因此,這種同性戀也可稱之為境遇性同性戀者,因為壹定的環境因素所致的“假性”同性戀者,稱之為雙性戀傾向更為合適。
雙性戀的形成
雙性戀的形成與青少年時期的情感經歷有關。人們壹般把十二三歲到十八九歲這段時期稱為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少男少女都有壹種回避並排斥與異性深入交往的心理,同性間易形成“同性夥伴集團”。倘若涉及到性行為,就會結成同性戀關系。據有關調查,10%的少男與5%的少女在此階段有過同性性行為。進入青春期,人就有了性欲和性滿足的要求。因未達到婚配年齡,實現方式主要有三種:壹個是手淫或遺精(男性),壹是與異性發生性關系,再壹個就是同性性行為。比較而言,同性性行為最安全(不易覺察,常被忽視)、最經濟(無須付費,容易滿足)、最方便(彼此接觸機會多,相互了解)。若停滯在對同性伴侶的依戀心理上,迷戀曾經有過的性快感,就會變成同性戀或雙性戀。但絕大多數人會走出這壹階段,終止同齡人間的性遊戲,出現性取向轉移。
有壹部分境遇性同性戀行為通常是在環境因素下被迫做出的選擇,因此又被稱為“假性同性戀”。所謂境遇是指缺乏與異性交往、單壹同性高度集中的場合,如監獄、軍隊、礦區、施工隊、寄宿學校、遠洋輪船以及性別比例嚴重失調的偏僻鄉村等,此時的同性戀活動主要是因異性戀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或替代。壹旦有了正常生活環境,往往會改弦更張,但是也會保留或多或少的雙性戀傾向。
雙性戀的發展歷史
雙性戀有著自己的發展歷史。在大部分為人所知的社會中,都能發現不同程度的雙性戀個案,而這些雙性戀的卻是早先的文化體系中被當做同性戀對待(需要註意的是,異性戀、雙性戀和同性戀這些詞匯的現代含義,在早期歷史文本中是找不到的。比如在大部分古代社會裏,需要不是同性戀的人因為某些行為而被統壹界定為同性戀)。
舉例來說,在古希臘,有家事的男性同時維持著同性戀關系。實際上,幾乎大部分的羅馬皇帝、日本幕府將軍、部分中國皇帝、阿拉伯世界,以及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內都有同樣的現象發生。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他有成群的妻妾,但同時與他的好朋友赫費斯提翁(Hephaestion)保持著密切的性愛關系。
古斯巴達(Sparta)也鼓勵士兵間的同性性愛關系,即便這些男性士兵有妻子有孩子。斯巴達人認為年長士兵和年輕士兵間的性愛關系能使士兵在戰鬥中團結壹致,並且為了給自己的愛人留下美好印象或者為了保護自己的愛人,士兵在做戰時會更勇敢。
雙性戀的名人
雙性戀不是現在才有,歷史上和現代社會都不乏其人,其中有許多是對人類社會有影響有貢獻的人。例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古羅馬皇帝亞歷山大大帝、古羅馬政治家愷撒、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意大利藝術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英國詩人拜倫、英國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俄國作家果戈裏、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英國心理學家哈夫洛克?藹理士;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法國演員阿蘭?德隆;意大利服裝設計師吉安尼?範思哲……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雙性戀人物在各階層都存在:皇帝英明如漢武帝,昏庸如漢哀帝;對朝廷有功的將軍如漢代霍光,孔武有力如明武宗所寵信的江彬;禍國者如漢董賢,清代和砷;藝術家如漢代音樂家李延年,清代鄭板橋等。這些人統統拜堂結婚,生兒育女,從沒有以“同性愛者”自居。中國文化從不會按“性行為”把人分類。同性愛者、異性愛者、雙性愛者,這些概念、詞匯都不存在。傳統觀念認為只要表達自然正常的情感,不攪亂人倫宗族秩序,同性交合並無不妥。
西方社會中的雙性戀
有些同性戀者有時候也稱呼自己為雙性戀,以做為對自身的壹種保護。這導致壹些真正的雙性戀,反倒被認為是壹些不敢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同性戀”。這種誤解在現在的流行文化,比如電影、電視、甚至音樂中都很常見,在同性戀文化群體裏,人們也習慣於說“他現在是個雙性戀,壹會兒就會變成同性戀”。非常有名的美國電視劇“朋友”中有壹首很短的歌詞,代表著這種普遍的誤解:
“有時候男人愛女人, 有時候男人愛男人, 於是有了雙性戀, 可人們說他們只是在和自己開玩笑。”
因為雙性戀有時並不覺得他們屬於 同性戀社區 ,也因為雙性戀在公眾場合下通常是不公開的,有些人傾向於建立他們自己的社區和運動。在把他們向社會更加公開的努力中,邁克爾·佩奇創造了雙性戀自豪旗幟。
對雙性戀的恐懼( biphobia )是壹個新創語,用來描述那種觀點:壹個人不是 同性戀 就是 異性戀 ,或認為雙性戀是“被汙染的”。雙性戀者也可能成為廣義 同性戀恐懼者 暴力的受害者。如美國演員丹納?卡維(Dana Carvey)在《周末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節目裏說:“雙性戀是那些扒下任何壹個人的褲子,不管發現什麽都會得到滿足的人”。
雙性戀自豪旗幟(圖)
作為雙性戀團體象征的雙性戀自豪旗幟是由邁克兒?佩奇設計的。雙性戀旗幟的上端是代表同性戀的紅色或者粉紅色條紋,底端是代表異性戀的藍色條紋,中間是代表異性戀的紫色條紋。
西西!!最佳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