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著名日記(2)
近幾年來,包括國家圖書館在內的各大圖書館等單位把歷年所收藏晚清民國手稿日記與出版社合作影印出版,使讀者能看到原先束之高閣的罕見稿本,有利學術研究,這是三方各得其利之事,值得學界贊賞。另壹方面,也有某些單位,把公款收購的日記視為壹家之禁臠,秘不示人,不容他人染指。這是壹種鮮明的對照。歷史學家傅斯年曾經對於田野考古工作有過壹段妙論,他在致史語所同事吳金鼎的信中是這樣說的:
《琴臺報告》未完,豈可舍之而去?《彭山報告》未寫,豈可半途而廢?大凡作田野考古,亦須作室內考古,否則如袁希淵之只挖不寫,與黃鼠狼搗洞何以異?此又為研究所之工作計,萬不可中斷也。(《傅斯年遺劄》第三卷1487-1488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2011年)
?只挖不寫,與黃鼠狼搗洞何以異?這真是對某種狹隘卑陋心態的辛辣抨擊,此話有觸類旁通的啟蒙意義。如果以公款收藏日記稿本的某些單位,自己既無力研究,久久未見成果問世,又不允許他人借閱而整理出版,這無疑是壹種把學術公器據為小圈子私產的行為。這與守財奴私藏金元寶,不知流通以益天下又何以異?
在閱讀海內外公開出版的民國人物日記的同時,筆者也關註十多年來在國內眾多拍賣公司舉辦的拍賣會上偶爾出現的民國日記。雖然零星散本的日記亦時有所見,但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國民黨高官《王伯群日記》,***有八十本毛筆書寫的手稿本(其中包括壹冊《廣西的建設?民團與教育》),首次出現在上海朵雲軒拍賣公司2013年春季舉行的《雙雨山館?王伯群藏品專場》上。王伯群(1885-1944)早年參加中華革命黨,深得孫中山器重,後來出任民國南京政府交通部長,並與馬君武等人***同創辦大夏大學,先後任董事長、校長。曾任國民黨政府要職,參與中樞決策,日記中必然有許多政海秘辛。
預展首日,筆者花了半天時間把這八十本日記手稿快速瀏覽壹通,只覺得民國史上顯赫人物出現之多如過江之鯽。1931年12月9日國民黨政府召開中央政治會議,會上討論了幾個問題,其中之壹是由於日寇挑起?九壹八?事變,東北淪陷,國難將臨,如何對付風起雲湧的全國學生請願運動。據這壹天的《王伯群日記》記載:國民黨諸公認為?學生借外交問題漸有出軌舉動,形勢嚴重異常,應設法對付?,戴季陶發言,?謂青年已發瘋,整個的教育問題值得註意?,但無論如何不要對學生動武。蔡元培在這次會上被選為特種教育委員會委員長。蔡元培是教育界的領袖人物,曾被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的王世傑譽為 ?孑公(蔡元培字孑民?筆者按)貌似和易,實際上風骨凜然,為本黨第壹?(《王世傑日記》第二冊,1940年3月5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蔡元培通常主持公道,大義凜然,與會諸公自然對於學生運動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
王伯群在12月9日的日記中表達了他本人對於學生運動的獨特看法:
余以此事癥結在上海各大學教職員,因各大學教職員入國民黨者甚少,其故因上海辦黨之人皆青年,大半系各大學出身,壹旦假黨權而臨人,故智識階級均不歸也。然智識階級挾有才能者不歸國民黨,自必另尋出路,或對於國民黨舉措得失多存觀望。此次學生運動各大學多作壁上觀,無人肯積極負責,***挽狂瀾者,職是故耳。
王氏觀點雖然未必正確,但他確實看到問題產生的某種癥結所在。王伯群作為國民黨政府的重要人物,他的日記的確非同尋常,筆者在半天的快速瀏覽中看到了不少有價值的資料,與國民黨元老《居正日記》《謝持日記》相比,毫不遜色。
這部《王伯群日記》在王氏家屬手中秘藏了壹個多甲子,2013年終於從海外出現在上海朵雲軒拍賣公司的拍賣場上,以三十萬元起拍,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關註。拍賣當日,筆者籌措了壹筆錢款,以作非分之想,希望在拍賣場上能揀條漏網之魚。後來傳聞滬上某高校部門負責人集資百萬巨款也上場競拍,企圖收入囊中作為校史研究之用,孰料今日中國有錢的角兒實在太多,最後被壹位不知名的藏家橫刀奪愛,以將近二百萬元之譜(包括傭金在內)壹舉拿下。估計這部日記?壹入侯門深似海?,重見天日不知何年月也。
眾所周知,晚清有四大日記,即《越縵堂日記》《翁同龢日記》《湘綺樓日記》《緣督廬日記》。如果要選民國四大日記,以筆者個人十多年的閱讀經驗而言,這四大日記應該是《竺可楨日記》《顧頡剛日記》、金毓黻《靜晤室日記》《吳宓日記》(正續編)。《竺可楨日記》毫無疑問是首選,無人可企及,該部日記的重要地位下文會論及。《顧頡剛日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於 2007年出版) ***有十二冊。作為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壹生幾乎都在研究學問,所交往的人物都是學術界的著名要角,更關鍵的是《顧頡剛日記》文字嚴謹,內容精彩。金毓黻《靜晤室日記》有十厚冊(遼沈書社於1993年出版),字數多達五百五十萬字,身為國學大師黃侃的得意弟子,他學殖深厚,文字功力甚佳,日記中除了讀史治學之外,還記述了不少東北政局的秘辛。當時即有人稱金毓黻為?遼東文人之冠?、?東北讀書種子?,確是名符其實。相當重要的壹點是《顧頡剛日記》《靜晤室日記》的整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很少有標點錯誤,與《竺可楨日記》壹樣,可以說是具有標桿意義的精品出版物。《吳宓日記》正續編***有二十冊,字數多達七百多萬。吳宓早年赴美 留學 ,入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獲碩士學位,主要治西洋文學史。歸國後與友人創辦《學衡》雜誌,對國學研究頗有興趣,後入清華大學任國學研究院籌備處主任,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四大導師交往甚密,晚年對於世態人生仍秉持獨特見解,不改初衷。《吳宓日記》的重要性,學界已多有論及,此處無需引申展開。
其他幾部日記似乎也有入選之可能:如《胡適日記》八厚冊,約三百八十多萬字,安徽教育出版社於2001年出版。民國初年,有人把胡適早期留學日記摘抄後,以《藏暉室劄記》名目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魯迅在《怎麽寫?夜記之壹》壹文中,先指出公開發售、風行壹時的《越縵堂日記》存在各種弊端之後,有點揶揄地說道:?聽說後來胡適之先生也在做日記,並且給人傳觀了。照文學進化的理論講起來壹定該好得多。我希望他提前陸續的印出。?(載《魯迅全集》第四卷2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總之,胡適早期日記內容充實,且具有壹種開時代風氣的新鮮感,他自己也未嘗不覺得可以公之於眾而傳世。
但綜觀整部《胡適日記》,雖然內容豐富,論人論事及學術研究劄記之類的篇幅也不在少數,但毋庸諱言的是,許多內容在他的文集及書信中都已反復出現。閱讀《胡適日記》遠遠不及閱讀竺、顧、金、吳四部日記時所能帶來的壹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壹種聞所未聞的快感及震撼力。例如《顧頡剛日記》,詳述個人的學術理想、人生抱負以及終身為之不懈努力追求的過程,詳記學術人物各種派別與復雜恩怨(甚至他人對顧的各種攻擊詆毀也全盤記下),包括他私人內心隱秘世界的情感波瀾,壹切皆坦坦蕩蕩毫不隱諱。如牟潤孫罵顧?野心太大,想做學閥,是壹政客?(見《顧頡剛日記》第三卷182頁)。顧頡剛至少在他的日記中顯示了他是壹個性情中人。胡適則完全是另壹種類型的人物,他下筆矜持,雖然偶爾也有火山爆發般的真情坦露,但此類例子稀如星鳳,他真實的內心世界與顧頡剛相比,在日記中相當收斂,展露不多。
1947年至1949年,這是壹段重要的歷史時期,胡適主要在熱衷研究《水經註》,除了蔣介石請人敦勸他出山擔任國民政府要職乃至邀請他出馬競選總統的記載之外,作為壹個歷史學家,對於正在發生以及即將發生的重大歷史變化,在他的《日記》中沒有留下多少有價值的記錄。1947-1949年的《胡適日記》,大體上是壹些條目綱要式的簡單記錄或者是報刊文章摘錄,很多日子甚至壹字不記,看不出他對時局激烈變化的內心感受,充分顯示此公城府極深,恰如魯迅晚年對他的壹段評論:?《新青年》每出壹期,就開壹次編輯會,商定下壹期的稿件。其時最惹我註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假如將韜略比作壹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壹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裏面有幾枝槍,幾把刀,壹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壹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壹想。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壹個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 (《魯迅全集》第六卷73-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