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傳 [印度]克裏巴拉尼》讀後感
作品提要
泰戈爾1861年生於加爾各答市壹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的家庭,在父兄影響下,13歲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壹生***寫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詩集,還有大量小說和劇本,並於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聞名世界文壇。他在民族解放運動進入 *** 時,投身運動,慷慨激昂,寫出大量愛國詩篇。他與甘地改革的思想頗多分歧,但是二人卻結下了真摯、永恒的友誼,甘地稱他為“偉大的保衛者”。泰戈爾先後10余次遠涉重洋,訪問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和平友誼,對世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
作品選錄
父子倆在那兒度過了旅行的最初壹些日子。桑地尼克坦這個空間和守在父親身邊的這個機緣,在孩子的精神和道德的發展上,起著最有建設性的影響。他第壹次獲得了在空曠的大自然裏自由遨遊的感受,壯麗的景色懾服了他,使他心花怒放。泰戈爾對它的回憶是值得壹提的:
“我們抵達鮑爾普爾時,已是黃昏時分。我坐進轎子,眼睛就闔上了。我想完整地保存那全部美好無比的景象,以便清晨在我惺忪睡眼面前重新展現。我擔心,可別在黑暗朦朧中喪失它的完整形象,減弱自己的新鮮感。清晨,我起身走到戶外,我的心高興得快要跳出來了……這裏沒有‘仆人統治’。束縛我的唯壹圍墻是地平線上的淡青色樹木,這是森林女神把它鑲在這曠野四周的。那時我還是個孩子,父親對我的走動,從不橫加阻攔。”
在阿默爾特薩爾的旅行裏發生的壹樁事,是“大仙”的自尊心和貴族自傲的絕好見證,它也在孩子心靈上投下了深刻的影響。在途中的壹個車站上,檢票員對“大仙”的孩子不滿十二歲表示懷疑。他認為不購全票,買半票是錯誤的,他把站長叫來。站長從頭到腳打量了孩子,仍堅持要孩子買全票,因為孩子看上去超過十二歲(從印度標準看,泰戈爾家族的人都是非常高大和結實的)。“大仙”無法忍受別人對自己的懷疑,頓時氣得滿臉通紅。他二話沒說,拿出壹疊鈔票,遞給站長。當把多余的錢找回時,他順手把它扔在月臺上。站長頓時感到無比羞愧。他哪裏知道,這位旅客不是別人,正是曾經還清他父親所欠每壹個銅板的大名鼎鼎的“大仙”,盡管“大仙”對父親的債務不負有任何法律的責任。
父子倆日夜兼程,朝西邊的喜馬拉雅山進發。抵達目的地時,已是陽春四月了。平原上,夏季業已開始;而山區,春季卻姍姍來遲。他們最終的目標是德爾豪傑,它位於海拔七千英尺的地方,那裏有壹片小別墅。攀登到那兒,要經過幾個宿營地。他們或者步行,或者騎馬,或者讓轎夫擡著。山路兩旁,古松參天,春花競艷。這壹切景色對羅賓來說都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皚皚白雪在峰巔上熠熠閃爍。山路從下盤旋而上,溝壑萬丈,層林疊翠。涓涓溪流,淙淙作聲,宛如凈修林中的姑娘在打禪入定的梳髻仙人的腳上戲謔的歡笑聲。此時此景,使壹顆懷著無比驚奇和陶醉心情的十壹歲孩子的心靈體驗著迦梨陀娑所經歷的感受。“在白天,簡直目不暇接,壹點也得不到休憩。總擔心,別把哪兒的美景遺漏了……我饑渴的心靈大聲疾呼:‘我們為什麽要放棄這樣的地方,我們為什麽不能終身居住在這兒?’”
最後,他們到達位於伯卡勞達的自己的小屋,這間小房修在山頂上。現在,孩子有了自由走動的權力,有了享受喜馬拉雅山的美和驕傲的充分自由。他手裏握著裝有鐵尖的棍子,隨心所欲地在山間漫遊,父親對此不設置任何阻礙。
對他父親感恩戴德的兒子作證說:“父親壹生不幹涉我們的自由。有幾次我的作為,違背他的情感和理智,他只要稍加暗示,就可以制止住的,但他沒有這樣做。他認為,內心禁忌的力量未產生之前,最好還是等待;消極地接受某種意見,是不會使人痛快的,他希望我們全心全意熱愛真理。他深知,沒有愛而單純地執行命令是虛假的。他懂得,真理的道路迷失了,還可以失而復得,但用外力強迫壹個人或使壹個人盲目地接受真理,最後倒會阻礙他走上真理的道路。”
不過,在那兒並非除了享樂和遊戲之外就無所事事。盡管兒子盛贊“大仙”的寬容,然而,“大仙”畢竟是位嚴紀守規和壹絲不茍的人。天破曉前,他總是叫醒兒子,與他壹塊背誦梵文頌詞,“拋開溫暖舒適的毛毯,在刺骨寒晨中起床”。“大仙”自個兒起得更早。兒子記得,有時他還睡意朦朧時,看到“大仙”裹著紅披巾,手擎油燈,輕手輕腳從他床沿走過,坐在院子裏,打禪入定,那是“什麽時辰,很難說準”。背誦梵文之後,父子各飲壹杯牛奶。然後,“大仙”又吟唱起《奧義書》的經文,孩子靜靜地諦聽著他那優美的歌聲。當太陽從東方的峰巔噴射出萬道金光時,他們已經在戶外散步了。回到屋裏,父親教他讀壹小時的英文,以後“到冰涼的水裏沐浴”。下午仍是讀書。傍晚,兩人在院子裏促膝而坐,兒子給父親唱他所喜歡的頌神曲,“大仙”卻給羅賓講述初級天文學的知識。為了孩子學習天文,還有什麽課堂能賽過晴朗夜空底下的教室呢!如果說,天文學是羅賓德拉納特畢生所喜愛的課程,那又有什麽可大驚小怪的呢!
他從父親那兒所獲得的紀律教育成果保存得很久。盡管清晨時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他仍按時從暖和的床榻上爬起來;不管他凍得如何發抖,牙齒如何格格作響,如何心驚肉跳,仍然潛入水中沐浴。後來,他壹直為這種健康和純樸生活的磨煉而感謝他的父親,這種生活習慣給他以畢生的幫助。迎接噴薄的朝陽和傾聽鳥兒的第壹聲啁啾聲,對羅賓來說不再是壹種禮儀,而是壹種快樂。他在自己漫長的生活歲月裏從未拋棄過這種快樂。當然,患病時自當另作別論了。這樣,他脫離學校和家庭的枯燥無味的道路而在同父親壹起度過的四個月,成了他童年生活中最幸福的日子,也是他最有價值的感受和最初教育的源泉。它們的直接影響是,當他回得加爾各答時,他已不是壹個孩子了。
他十分羨慕自己的小姐姐。小姐姐即使不背熟功課,家庭教師也不會懲罰她。在男孩準備上學時,她就甩著辮子,悠哉遊哉地步入閨房。
自從壹位新媳婦跨進閨房的門檻以後,閨房就格外引人註目了。那位“柔軟手腕上戴著金燦燦的細手鐲”的媳婦,是他哥哥喬迪楞德拉納特的妻子,名叫迦登帕莉。她的年齡比羅賓德拉納特稍大些。羅賓德拉納特渴望和她相處在壹起。“我壹直在安全的距離上在她四周兜轉,但不敢靠近她。”外來的這位女子已經深深地銘記在他心裏。雖然陌生,但有親切感,而且出奇地吸引著他,他急切地想同她友好。可是,每當他走近她壹步,她的小姐姐馬上氣勢洶洶地嚷道:“妳們野男孩來這兒有何貴幹,滾開。”這種辱罵使他很沮喪。
但是,如今情況發生了變化。從前,人們討厭的調皮鬼,現在突然成了眾人喜歡的有趣客人。他所遇見的人,都希望聽他講述旅行的趣聞。而這位英勇的小主人公為了使故事趣味盎然,免不了添油加醋,“我不能保證我頭腦沒有發昏。”黃昏時分,在閨房的陽臺上,參加他母親組織的婦女聚會的所有人都目不轉睛地盯著他。他娓娓動聽地講述自己的見聞,朗讀自己創作的詩歌,賣弄從父親那兒販買來的天文知識,這壹切使婦女們聽得入神,驚愕不已。但是,這只小孔雀尾巴上的最長羽毛是用梵語朗誦瓦爾米基寫的《羅摩衍那》,而婦女們迄今只知道《羅摩衍那》的孟加拉譯本,梵文原作神秘得只有婆羅門學者能夠懂得。自豪的母親執拗地說:“小羅賓,朗誦壹下《羅摩衍那》,讓我們洗耳恭聽!”其實不必要求,聰慧的孩子原本就急不可待,想朗誦壹番,以使四座震驚。聽眾中有那位最年輕的新媳婦,羅賓德拉納特最希望博得她的喝彩。他朗誦了從父親那兒學到的幾首頌詩,並譯成孟加拉語給她們聽。他忘記了其中壹些艱深的詞語的意義,“……所以,我講解的意思與瓦爾米基的原意有著天壤之別。坐在天國裏的懷有慈善之心的那位‘大仙’,壹定會寬恕那個對母親的要求感到驕傲的孩子的任性。”不過,當時在場的人誰也不可能指出這種差異。母親對他大加稱贊,說:“再講給德維瓊德拉聽聽!”壹聽這話,孩子的心頓時涼了半截。博學的兄長可別壹下子戳穿這位年輕的冒牌學者。德維瓊德拉聽到媽媽的呼喚,便走了過來。媽媽說:“妳聽聽,羅賓朗誦瓦爾米基的《羅摩衍那》,朗誦得多麽娓娓動聽啊!”幸好博學的兄長正忙於自己的事——也許正影響他寫作——他心不在焉地聽了幾首頌詩以後,就說了聲“很好”,便離開了。他沒有留下來聽他的孟加拉語翻譯。這壹下,在婦女的眼裏,羅賓的威望非但沒有降低,相反,由於兄長深奧簡潔的評語而更加提高了。
當年逾古稀的泰戈爾被問到他的最大優點是什麽時,他答道:“自相矛盾。”而當被問到他最大的缺點是什麽時,他說:“仍是它。”這絕不是信口開河,他所說的正反映了他的思想。雖然,他的壹言壹行都是十分真誠的,但卻無從知道明天他會說什麽、做什麽。他可能是個自相矛盾的人,因為他誠實,堅持真理,相信自己的天才,並願意響應生活與神明的召喚,拋棄自己從前的成就和信奉,走不熟悉的路。壹八九三年五月八日,他在壹封信裏寫道:“在詩歌裏我從沒有說過壹句假話”,然而,也正是在他的詩歌裏充滿了看起來是相互矛盾的感情和心緒之間的挑戰與格鬥。
“詩人有說假話的毛病。”小帕利尼曾這樣說過。的確,壹個真正老實的人在許多場合下似乎會成為壹個說謊者,就如貌似忠厚誠實的人,會成為壹個撒謊者壹樣。所以當羅賓德拉納特寫作時,不希望在生活中得到比從泛舟河上所觀察到的迷人景象更多的東西,然而他始終為無數生氣勃勃和人群擁擠的存在而焦慮。他十分害怕市場碼頭的喧嘩和紛爭,然而它壹次次吸引住他,他也無法長時間地擺脫它。他譴責那些家中就有上帝,仍舊拋棄家園,外出尋找上帝的苦修者,然而他自己也在到處尋覓上帝。
如果說,“大仙”對年幼的兒子所施加的影響,總的說來是十分健康和鼓舞人心的,然而,它沒有在詩人心靈的解放方面,給以充分的幫助。特別他要把羅賓德拉納特培養成像他那樣的社會保守主義者。值得註意的是,新世紀的第壹個十年,從許多方面來說是泰戈爾壹生中最富有成果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裏,相對而言,羅賓德拉納特未能提供充足證明,說明他自己的生活已從社會的禁欲和傳統的偏見中解放出來。難道能說伴隨著精神和道德上的敏感性的增長,掩藏著的腐朽階級的自以為最有道德的情緒也要逐漸袒露在大庭廣眾面前?也許愛國主義的新 *** 引起了對往昔的向往。這無疑是壹個充滿希望的觀點,它把古代印度視為主要由熱愛正義的君王、女英雄和獨居林中思考永恒真理的大仙們所居住的那個世界。任何人不能完全超脫所處的環境。羅賓德拉納特盡管有非凡的、獨特的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所處環境的陳腐成見和教條的影響。與其他時期相比,這時期受到的影響更多些。
否則,我們就不能理解: 壹個堅定不移地信奉個性發展的人,壹個如此痛恨印度教社會制度的殘酷性的人,竟然如此急不可待地要為他兩個女兒完婚。他的長女瑪吐莉勒達(即貝拉)當時只有十四歲,次女萊努迦(即拉妮)還不滿十二歲。壹九○壹年,兩個女兒的婚禮都在前後相差不到壹個月的時間內舉行完畢。貝拉十分迷人、活潑、聰穎,而拉妮是位具有獨立見解的非凡姑娘。羅賓德拉納特十分喜歡她倆。雖然他大部分時間放在社會活動和寫作中,但羅賓德拉納特確實是位忠誠的丈夫,慈愛的父親。在上述的年代裏,他不僅有精神上的危機,而且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不久以前,他在古希迪亞開始經商,但沒有成功,負了債。同時,他又忙於為朋友傑·西·鮑斯(以後成為聞名世界的人物)去英國繼續研究植物學,籌備必要的資金。不僅如此,他還要為在桑地尼克坦所從事的自己的教育理想計劃籌資。然而,究竟是什麽原因,迫使他在如此眾多的重要事務之間,要匆匆忙忙地辦完女兒的婚事呢?更何況在這之前,他自己以十分明確的語言譴責過童婚。
的確,在那個時代和在他出身的階層和社會裏,女子壹過青春期還不成婚,就被認為是件不尋常的事。但這也不是特別罕見的現象,因為他在長篇小說裏描繪過那個時期的壹些家庭裏富有教養和品質優秀的姑娘自己挑選了情侶。誠然,泰戈爾家族曾經受過侮辱,曾被劃為比拉利婆羅門種姓,這個種姓被認為是墮落的。對於他來說,與富有傳統觀念的其他婆羅門家庭建立無阻礙的婚姻關系是不容易的。但是,這僅僅對維護種姓純潔性的人來說是個問題,而對嘲笑所有迷信的人並不存在這種問題。然而,壹個人在其他所有方面都是那麽非凡超群,唯獨在這樣壹件事上成為凡夫俗子,究竟有何必要呢?回答這個問題是困難的。好像他也猜度過這樣的問題。在這段時間裏(在讀了艾爾弗萊德·丁尼生的傳記之後),他寫了壹首詩。他在詩中告訴自己的讀者: 不要在凡夫俗子中去尋找詩人。我們應該尊重他的意願。
頑固的印度總督寇松爵士在任期的最後壹年即壹九○五年,宣告了孟加拉分治,引起了必然出現的憤怒和挑戰。這樣,在全國兩個主要教族之中開始出現了分裂,這個分裂最終於壹九四二年後導致了國家的分裂,釀成了印度歷史上空前的屠殺和恐怖活動。羅賓德拉納特早先就對同胞發出提防這壹危險的警告。現在,他投身於戰場,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說,創 *** 國歌曲,領導規模巨大的反對分裂國家的遊行示威。壹些學生只是因為唱愛國歌曲的那種莫須有的罪名而被攆出了學院。為了組織他們的學習,羅賓德拉納特和其他壹些教育家壹塊制定了壹個民族教育計劃,並組成了壹個專門委員會。它的第壹任主席就是著名哲學家——瑜伽信奉者奧柔賓都·考什。泰戈爾為這個委員會進行了壹系列有關文學理論的演講,後來以《文學》壹書出版。他希望,在激發人民起來反對外國殖民統治之後,為了民族獨立,把那種新的覺醒熱情,成功地組織到民族復興的創造性事業中去。他在壹系列出眾的演講和文章裏提出了這個活動的計劃和綱領。他在文中幾乎展示了後來成為聖雄甘地領導下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全國範圍內民眾運動基礎的那些理論原則。
但是,泰戈爾畢竟不是甘地,在他身上沒有甘地那樣的無限的忍耐、平靜的探索、堅定不移的意誌力、戰略策略的才幹和獨壹無二的領導天才。他在某段時間裏駕馭著風暴,高昂地前進;而壹旦風暴發出血腥的咆哮,他就臨陣脫逃了。這個經驗既增添了他的失望,也增加了他的認識。他用自己的歌激勵過那場鬥爭,但他放棄那場鬥爭的行動卻遭到了嚴厲的批判。不過應該贊揚的是,公眾的咒罵永遠沒有使羅賓德拉納特從自己的職責道路上逃之夭夭,這也是壹種英雄行為。其實,他做得對,因為他不是那些企圖利用他參加鬥爭以謀私利的政治家的對手。羅賓德拉納特從那些政治家中幸運地了解到自己土地上所進行的戰鬥。他在後來的長篇小說創作裏光明磊落地從事戰鬥。他那充滿愛國主義的歌曲壹直鼓舞著民族鬥爭。這些歌沒有煽動 *** 的沖動,沒有高呼空泛的豪言壯語,那些歌詞表達了他的真摯的愛國熱情。
不合作運動的某些方面的情況引起了泰戈爾的憂慮。他對圍在焚燒外國衣服的火堆四周的人群的瘋狂情景,深感不滿。當看到學生離開學校和放棄了學習,成了政治家手中任意擺布的棋子時,他對他們產生了憐憫之心。他拒絕承認,手工紡紗是醫治印度經濟疾病的壹貼良藥,雖然他壹貫支持復興手工工業,當然其中也包括手紡。有壹次,他取笑道,與紡紗線相比,他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吐出言語之線。他把國大黨有關紡線的宣傳看作是壹條長長的政治線。既對甘地深厚愛戴、又對泰戈爾極為虔誠的安德魯斯是這樣概括泰戈爾的反對意見的:“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感到,人民用這種狂熱沖動的態度來取代深刻的道德信念,正如他用壹句貼切的話說: 這不是歌唱,而是吵鬧。這不是自我力量的節制,而是壓抑感情的爆發,它扼殺了諾言和事業。……決裂的另壹個原因是,詩人不可能參加手織粗布的運動,因為它是以醫治印度貧窮的壹貼良藥形式出現的,而詩人只想把它當作壹種取得幫助的次要方式。”
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的壹個公眾集會上,沒有直接提到聖雄甘地和他所領導的運動,但他強有力地表達了自己對西方和印度之間的道德和理性合作的必要性的信念。這個題為《文明的匯合》的報告是在八月十五日作的。泰戈爾是那麽孤立,孟加拉人民——包括當時受到人民歡迎的孟加拉長篇小說家薩拉特錢德爾·查特吉,不贊成他的觀點。為了回答泰戈爾的那個演說,查特吉寫了《文明的鬥爭》壹文。但泰戈爾沒有因此而消沈,他在另壹篇公開演講《真理的召喚》裏堅定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這個演講是他信念的光輝例證。為此,甘地親自寫了壹篇著名的反駁文章,題為《偉大的保衛者》,登在他的政治周刊《青年印度》上。
不久,甘地親臨加爾各答,於壹九二壹年六月,兩人進行了長時間的單獨討論。這次會晤是在喬拉桑戈的詩人住宅裏舉行的。那時只有壹個旁人在場,那就是安德魯斯。這兩位偉人討論了什麽,更多的描述沒有見到。但可以認為,甘地向泰戈爾要求,積極支持自己的政治運動。然而也可以認為,當兩人分別時,仍像朋友壹樣承認了雙方觀點的分歧。在這期間,人群聚集在住宅外面,瘋狂的人群為了對甘地的目的表示同情和支持,為了教訓世界詩人,從附近商店弄來壹捆壹捆的外國布匹,在靠近泰戈爾住宅的露天院子裏,加以焚燒。倫納德·埃爾赫斯特寫道,過了壹些日子,泰戈爾親自簡要地告訴了他有關那個難忘的日子裏同甘地交談的情況。似乎當甘地強調他的整個運動是建立在非暴力原則基礎上時,泰戈爾說:“甘地先生請過來,瞧瞧我涼臺下面的情景。妳的非暴力追隨者正在幹著什麽,他們把從吉特普爾馬路上的商店裏偷來的布匹,放在我的庭院裏加以焚燒。像放蕩的人壹樣,在火堆的四周,狂呼亂舞。難道這就是非暴力?”
埃爾赫斯特接著寫道,甘地說:“先生,二十年前,妳自己是印度獨立運動的領袖和捍衛者。妳壹直希望: 印度在自己腳底下站起來,不成為英國佬的追隨者。我的自治運動正是妳獨立運動的自然兒子。請與我壹起給它以力量。”泰戈爾答道:“甘地先生,今天整個世界由於自私和狹隘的民族精神而蒙受著痛苦。印度應該永遠同所有國家親善。我還相信,我們印度人現在應該向西方和它的科學學習更多的東西。通過教育,我們應該學會相互間的合作。”最後,當甘地堅持要求詩人從事手工紡紗勞動,以便其他國家從他的榜樣中得鼓舞。詩人笑著說:“我只會織詩,織歌,但甘地先生,假如我開始用手紡紗,我不知如何使妳的貴重棉花不受損害!”
泰戈爾壹直把甘地當作聖徒看待,有許多次我聽到泰戈爾懷著虔誠的感情談論甘地。當提到聖雄時,我提出可與其並駕齊驅的托爾斯泰的名字,泰戈爾就向我指出——現在我也理解了這句話,因為我已很好地了解了甘地——與托爾斯泰相比,甘地的生命是由無數光亮點綴起來的。對甘地來說,壹切都是自然、謙和、真誠和純潔的,他的整個鬥爭由於宗教的寧和而光彩照人。而對托爾斯泰來說,壹切都是反對欲望的自豪叛逆,托爾斯泰的壹切都是暴力,他的非暴力的原則亦是如此。
盡管兩人之間的鴻溝不可避免地日益擴大——那時泰戈爾不僅是位“詩人”,而且是亞洲派往歐洲的精神大使。在歐洲,他向歐洲人提出要求,請他們為在桑地尼克坦建立壹所最有權威性的大學,提供幫助。命運是如此捉弄人,正是在那時,壹方面甘地進行不合作宣傳;另壹方面泰戈爾在宣傳東西方之間的合作精神。
但是,泰戈爾絲毫不怕聖雄的排外精神——他知道甘地是能超越它的——他害怕的是甘地的追隨者,他們為了點燃民族情緒的烈火,毫不猶豫地煽動任何沖動和偏見。他對桑地尼克坦的學生講述過自己的那些憂慮。有壹些學生的腳,由於參加甘地的不合作請願而被打斷。“學校和學院的變革結果是什麽呢?——不是為完全的教育而犧牲,而是為無教養而犧牲。”他壹貫反對把學生推向政治泥坑裏去。十年前當他自己是孟加拉獨立運動的領袖時,壹群青年學生到他那兒說,如果泰戈爾希望,他們就準備為了國家放棄學業。羅賓德拉納特反駁了他們,他們於是對泰戈爾的愛國性表示了懷疑,憤然離去了。
(倪培耕譯)
賞析
有人說,印度是壹個“詩之國度”,誕生在這個詩之國度的泰戈爾,由於其詩歌方面的突出成就,被很多人看作是壹位神秘的詩哲: 用詩歌為神編織美麗的花環。但印度也是壹個苦難重重的國度,誕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泰戈爾,並不是獨善其身的隱者。他總是壹再中斷自己平靜的生活,用強有力的聲音支持壹切正義的事業。泰戈爾以詩人的理想精神介入到現實中,依靠詩人的感覺評判是非,憑借詩人的氣質保持著面對現實的勇氣。這是《泰戈爾傳》最初給人的印象。
傳記作者克裏巴拉尼是泰戈爾的孫女婿,曾經與泰戈爾***同生活過八年,掌握了大量第壹手的翔實材料。並且,傳記作者本身力求客觀公正的寫作態度,有力地保證了這本傳記的真實性。克裏巴拉尼把泰戈爾的生活與他的作品絲絲入扣地結合起來,不僅增加了傳記優雅抒情的氣質,同時也使這本傳記成為不可多得的解讀泰戈爾作品的宏篇大論。克裏巴拉尼在泰戈爾的現實生活、內心世界及其文學作品之間遊走,或評價、或敘述、或引用,全面展示了“聖人”泰戈爾的光輝和快樂,也全面解析了“凡人”泰戈爾遭受的坎坷磨難,為他的卓越和缺陷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
首先,克裏巴拉尼以樸實而優美的散文筆法,介紹了詩人具體生活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他那人數眾多也人才輩出的家庭,詩人幼時的天真與調皮,他那微小的情緒波動,對大自然的幻想與好奇,以及和嫂子的友情。這些生活瑣事被不少傳記作家所忽視,然而克裏巴拉尼卻處理得極為細膩傳神,看似無意,實際上正是在這些細節中,泰戈爾日後的傾向初露端倪。特別是泰戈爾幼年時期隨父親去喜馬拉雅山的經歷,小泰戈爾那種喜悅、驕傲,那種對父親的崇敬、渴望,那皚皚雪峰、朗朗星空帶來的陶醉和驚奇,為泰戈爾的壹生奠定了基調。
當晚年的泰戈爾被問到他的最大優點和最大缺點是什麽時,泰戈爾回答:“自相矛盾。”克裏巴拉尼緊緊抓住這壹點,為我們全面展示了泰戈爾復雜而又矛盾的內心情感,並試圖對這種矛盾性進行深層的探究和解釋。泰戈爾強烈地痛恨、反對印度童婚的社會風俗,並多次在演講中號召廢除童婚;然而現實中,他卻急不可待地讓自己的兩個女兒早早結了婚。泰戈爾對神充滿了虔誠,某壹時期甚至過起了隱居生活,這時他的詩歌也蒙上了濃厚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而在那個急劇變革的時代,他又關註現實,參加反英政治活動,歌頌民族英雄,宣揚愛國主義,提倡印度民族大團結並積極投入民族解放鬥爭,作品中充滿了正義的 *** 。特別是在1942年反對國家分裂的活動中,泰戈爾的自相矛盾達到了頂點。他先是熱情洋溢地投身戰場,“在某段時間裏駕馭著風暴,高昂地前進;而壹旦風暴發出血腥的咆哮,他就臨陣脫逃了。” 克裏巴拉尼沒有為聖人諱,為尊者諱,而是以嚴肅公正的態度解釋這種種行為背後復雜的性格原因、歷史原因。他詳細地介紹了泰戈爾開明的思想,也不斷地提醒我們註意他同時受到的傳統文化的浸染。泰戈爾所受到的來自父親的影響,以及他在讀同為詩人的丁尼生的傳記後的失望與他寫下的詩篇,讓讀者感到,無論是積極進取,還是妥協退讓,這些都是最真實自然的“泰戈爾式”的選擇。他的“慈眉善目”、“光風霽月”和他“金剛怒目”、“狂風暴雨”在克裏巴拉尼筆下皆栩栩如生。
傳記還大量敘述了泰戈爾與甘地之間的對立及友誼,克裏巴拉尼創造性地發掘了兩人針鋒相對之下的異曲同工,通過對比的手法突出了泰戈爾的偉大品格。泰戈爾是最早領會聖雄甘地非暴力主義的意義並予以支持的人,在甘地尚未廣為人知時,就向他發出賀電,對他在南非進行的反種族主義鬥爭表示敬意。後來,甘地在印度政治舞臺上占據支配地位,在若幹問題上,泰戈爾與甘地意見相左。正如作者所說,泰戈爾的理想精神是超前的,他反對殖民主義的侵略,但卻拒絕抵制西方文明;他支持革命,他愛自己的國家和自己的傳統,卻反對民族主義的偏見和沖動,詩人的理想使他在新舊兩個方面,總想做到不偏不倚。但是在當時那個時代,他的完美理想不能為民眾所理解,理想和現實的巨大沖突,致使他在很長的壹段時間裏不被國民理解,並受到侮辱和打擊。但泰戈爾同甘地本質上殊途同歸。他們盡管在行動方式上存在分歧,但他們尋求真理、為民族謀出路的目標是壹致的,克裏巴拉尼認為,這就是兩位政見不壹的偉人可以保持長久友誼的基礎。“他們之中壹個是聖賢,努力把政治變為神聖的東西;另壹位是詩人,努力把神聖變為美。甘地的實踐永遠走在他思想的前面,而泰戈爾則展開理想的翅膀,淩空翺翔。”特別是泰戈爾思想中的博愛、寬容和平靜地面對各種矛盾和挫折的態度,使他更能體會甘地的意義,體諒甘地事業的艱難。克裏巴拉尼通過描述泰戈爾對另壹位偉人的敬佩和信任,更加充分地體現了泰戈爾自身的偉大。
(鄭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