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美國次貸危機(原因、對中國的影響、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美國次貸危機(原因、對中國的影響、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原因:

壹、為推動經濟增長,鼓勵寅吃卯糧、瘋狂消費。

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歷來重視通過消費促進生產和經濟發展。亞當斯密稱“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壹歸宿和目的”。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導源於壹種以城市享樂生活為特征的高度世俗化”,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奢侈消費在表面上促進了生產。

二、社會分配關系嚴重失衡,廣大中產階級收入不升反降。

近三十年來,美國社會存在著壹種很奇怪的現象,壹方面是美國老百姓超前消費,另壹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卻壹直呈下降態勢。

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以後,美國的平均小時工資僅僅與35年前持平,而壹名30多歲男人的收入則比30年前同樣年紀的人,低了12%。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的流入到富人的腰包,統計表明,這幾十年來美國貧富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美國經濟在快速發展,但收入卻不見增長,與80年代初裏根政府執政以來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密切相關。

三、金融業嚴重缺乏監管,引誘普通百姓通過借貸超前消費、入市投機。

新自由主義的壹個重要內容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自80年代初裏根政府執政以後,美國壹直通過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寬對金融業的限制,推進金融自由化和所謂的金融創新。

例如,1982年,美國國會通過《加恩-聖傑曼儲蓄機構法》,給與儲蓄機構與銀行相似的業務範圍,但卻不受美聯儲的管制。根據該法,儲蓄機構可以購買商業票據和公司債券,發放商業抵押貸款和消費貸款,甚至購買垃圾債券。

對中國經濟

壹、次貸危機主要影響中國的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壹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壹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二、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面臨巨大壓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

三、次貸危機將加大中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中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擴展資料:

解釋模型

1、杠桿

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桿(Leverage)操作,假設壹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

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麽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麽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2、CDS合同

(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違約互換)

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壹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

機構B可能是另壹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幫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麽樣,我每年付妳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5億,假如投資沒有違約,那麽這筆保險費就白拿了,假如違約,要賠償。

A想,如果不違約,可以賺45億,這裏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壹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壹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壹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

如果做100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壹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和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百度百科-美國次貸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