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愛琴時代?什麽是“荷馬史詩”時期?
希臘愛琴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在北希臘的卡爾息狄斯地區曾發現早期人類頭骨,有的學者認為屬於尼人類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散見於希臘半島。南希臘阿哥利斯地區的弗朗克提洞穴中有約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時代遺址,居民捕捉海魚,並使用黑曜石制作的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居住地分布於希臘本土和愛琴海諸島,最早的時間可推至公元前6000年前,著名的遺址有馬其頓的新尼可米底亞、色薩利的塞斯克羅和克裏特的克諾索斯等。新石器時代各處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馴養綿羊、山羊、豬等家畜,崇拜象征豐產的泥塑女神像。農業技術大概從西亞通過小亞半島由海陸兩方面傳來,可能伴以農業移民。值得註意的是,希臘缺乏堅硬的燧石,新石器文化各處居民多以黑曜石制造具有較鋒利邊緣的石器,而黑曜石只產於基克拉迪斯群島的米洛斯島。這說明早在公元前6000—7000年間,愛琴海上就開始了互通有無的往來。
公元前3000年代初,希臘愛琴地區進入早期青銅時代。公元前2000年代則為中、晚期青銅時代,先在克裏特、後在希臘半島出現了最早的文明和國家,統稱愛琴文明。自此,古代希臘的歷史大致分為五個階段:(1)愛琴文明或克裏特、邁錫尼文明時代(公元前20—12世紀);(2)荷馬時代(公元前11世紀—9世紀);(3)古風時代(公元前8—6世紀);(4)古典時代(公元前5—4世紀中期);(5)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世紀晚期—公元前34年)。
愛琴地區的早期青銅時代最初實際上為銅石並用時代,銅器並不多。金屬冶煉技術大概與農業種植壹樣,來自東方。公元前2500—2200年間,愛琴地區的社會面貌發生較大變化。金屬器逐漸增多,人口明顯增長,愛琴海上貿易交通較前更為頻繁,靠近海的地方出現了較大的建築物和城防設施。這壹切反映出物質財富正在增加,社會分工和社會結構開始復雜起來,出現了向文明過渡的跡象。基克拉迪斯群島是由小亞運銅等金屬原料通往希臘半島的要道,其早期青銅文化在愛琴地區居領先地位。那裏出土的大理石“大地母神”偶像和奏琴吹笛者人像古樸傳神,開後來希臘大理石雕刻藝術的先河。
希臘愛琴地區的早期居民不是希臘人,古代希臘作家稱他們為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和卡利亞人。愛琴地區有不少地名以nth、ss為詞尾,如希臘半島的科林斯、克裏特島的克諾索斯和小亞西岸的哈利卡納蘇斯等。從語言學來說,這種詞尾非希臘語所有,從而說明愛琴地區的原先居民不是希臘人。學者們稱之為地中海民族,他們與小亞細亞半島的居民大概有較多的關系。公元前2500年後,壹批屬於印歐語系的操希臘語的人大約從多瑙河流域來到馬其頓等地,其中壹部分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分批進入中、南希臘,與當地居民混合而成為希臘人。
克裏特城市國家的興起 克裏特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約始於公元前6000年,以後發展較平穩,居民多居洞穴中。公元前2500年後,銅器、青銅器逐漸增多,匕首占很大比重。冶金術大概由小亞和基克拉迪斯群島傳來。石瓶、印章、黃金飾物的制作引人註目。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導致進壹步的勞動分工、商品交換和社會分化。從大量的私人印章、豪華的金銀首飾和東克裏特發現的大型L形建築來看,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已相當發展。
克裏特文化深受西亞的薰陶,也有埃及的影響。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來自北非的移民遷至南克裏特,與當地居民相混合。從埃及輸入了藍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裝飾品。但克裏特文化從壹開始就不是對外來文化的復制和模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約公元前2000年,克裏特出現了最初的國家。克裏特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宮殿的修築,每個城市國家多圍繞王宮而形成,宮廷是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克裏特易發生地震,由於天災人禍,各地王宮多遭到過破壞和進行重建。學者們根據這壹特點將克裏特文化的發展分成前王宮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宮時期(約公元前2000—1700年)、新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700—1450或1380年)和後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450或1380—1100年)。
古王宮時期是克裏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期。從發現的遺址看,最初的國家主要興起於克裏特島的中部和東部地區,有克諾索斯、法埃斯特、馬裏亞、古爾尼亞、菲拉卡斯特羅和劄克羅等。其中以克裏特島中部北岸的克諾索斯和中部南岸的法埃斯特最強盛,各為較大的城市,並擁有海港。兩者之間有道路相通,縱貫克裏特島。在古王宮末期,大概克諾索斯已統壹全島。按希臘神話克裏特島有米諾斯王的傳說,學者們遂稱克諾索斯的王朝為米諾斯王朝,克裏特文化亦名米諾斯文明。克裏特此時出現了歐洲地區最早的文字,初呈圖形,後字體逐漸簡化為線形,向音節符號演進,人稱線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釋讀,大概非希臘語。
克裏特島林木茂密,東部平原適於農耕,農業以種植谷物、橄欖、葡萄為主,糧食而外,橄欖油和葡萄酒也是出產的大宗,王宮皆特置貯藏室以巨甕存儲油和酒,往往庫房連接成行,甕缸數以千百計,可見油、酒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克裏特在經濟發展方面的主要成就還有工商業和航海貿易。它的手工產品以精巧秀麗著稱,銅器和金銀制作的日用品和工藝品皆相當精美。陶器尤為傑出,古王宮時期生產的壹種稱為卡馬雷斯的彩陶,秀巧可愛,彩繪優雅,被公認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它的造船業也很發達,商船來往地中海各地,還有相當數量的海軍艦只,成為各城市的主要防衛力量,因此克裏特的城市和王宮都不設置厚墻高壘,與其他古代文明之重視城防建築完全異趣。克裏特以其農工產品和地中海各地廣作貿易,和埃及的聯系尤為密切,所用黃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級奢侈品大都得自埃及。在古王宮時期,埃及中王國第12王朝的文物曾流傳於克裏特,埃及影響亦普見於愛琴文明的各方面。工商業和海運的發達進壹步促進城市的興旺,這是和日後的希臘文明***有的特色。但克裏特壹開始便以王宮為政治中心,統壹後王權更有加強,王宮建築越來越富麗豪華,表明它的城市是王朝統治的中心,這是它和日後希臘奉行***和政治的城市國家的壹個最大的差別。
克裏特文明的繁榮 新王宮時期是克裏特文明的繁榮期。此時克諾索斯的米諾斯王朝不僅統治克裏特島,還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島,米諾斯的商站和殖民點則遍及整個愛琴海地區,東可達羅德斯島和小亞的米利都,西北及於希臘本土的邁錫尼、雅典和底比斯,最西可達意大利的利巴拉群島。此外,克裏特和埃及的聯系也更為密切,埃及第18王朝宰相列赫米拉墓中有壁畫表現克裏特使節奉獻方物,題詞稱“海中諸島及克夫提烏大君和平抵達”,表明克裏特已和埃及建立友好關系,商業交往更趨頻繁。海外商業的發達和海軍的強大使米諾斯王朝建立了海上霸權,被日後的希臘人傳為美談。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稱米諾斯為海上統治者,說他“是壹個征服了許多土地並且是壹個在戰爭中經常取得成功的國王”。修昔的底斯則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指出:“根據傳說,米諾斯是第壹個組織海軍的人,他控制現在希臘海的大部份。”米諾斯海上霸權的意義就在於它控制了東部地中海的海運貿易網,它的勢力範圍形成了壹個以克裏特為中心,東達羅德斯島、西連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環形帶,這些地區和更遠的歐洲內陸作為待發展地區都迫切需要和地中海東岸的文明古國、特別是當時最富裕的埃及進行交往,而克裏特控制的環形帶正好處於兩者之間,各方海運皆受其節制,從而使它得以擷取歐、亞、非三大洲的資源。
克裏特首都克諾索斯這時已有8萬人口,加上海港,當在10萬以上,足可稱為地中海上最大城市。它的王宮是克裏特文明最偉大的創造,這裏不僅是米諾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因為宮中有眾多的庫房、作坊、存放經濟檔案的辦公室和征收稅款的機關。實際上,目前所知有關克裏特文明的考古資料,有壹半以上都來自這座王宮。新王宮時期,此宮曾多次遭到破壞(可能和地震有關),但每次破壞後都修造得更為宏偉富麗,最後落成的王宮是壹組圍繞中央庭院的多層樓房建築群,面積達2.2萬平方米,宮內廳堂房間總數在1500間以上,樓層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復雜,廳堂錯落,天井眾多,布置不求對稱,出奇制巧,外人難覓其究竟,因此古希臘神話傳說中譽之為“迷宮”。現在王宮遺址已得到充分發掘和部份復原,其建築總體呈長方形,按米諾斯宮室的通例,四周不設圍墻望樓,全宮以長方形中央庭院為中心(長60、寬30米),倚山而建,地勢西高東低,因此庭院以西樓房有兩三層,以東樓房則有四五層,從東麓遠望王宮,但見層樓高聳,門窗敝廊參差羅列,其景觀為古代王宮所罕見。庭院西面樓房主要用於辦公集會、祭祀和庫存財物,東面樓房則是寢宮、客廳、學校與作坊。各層各處都有樓梯相連,尤以庭院東面的中央大樓梯最為宏偉,它有天井取光,三面構成柱廊,梯道寬闊,彩繪艷麗,被譽為王宮建築最傑出的紀念物。其旁之雙斧大廳分內外兩室,以折疊門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風,顯示米諾斯建築的靈巧。廳旁的王後寢宮則是壹套典型的米諾斯豪華住房,內壁繪有海豚戲水的壁畫,優美雅致,相連小間有浴室和沖水廁所,這種衛生設備在古代是獨壹無二的。和建築的高度水平相仿,王宮各處的壁畫也是古代藝術的上乘之作,顯示了克裏特文明註重靈巧秀逸的特色,和東方各國的威嚴沈重有別。
由於克裏特的線形文字A猶未釋讀成功,我們對其政治歷史和社會結構知之不多,但可肯定克裏特文明的創造者和日後的希臘人不是同壹種族;此外,米諾斯王朝統治無疑奴役大量奴隸和農民,與古代東方各國相似。近年還發現克裏特保留著以人作犧牲祭神的習俗,反映其社會的奴隸制實質。公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臘語的人占領了克諾索斯王宮,標誌克裏特文明的衰落。從此以後,愛琴文明的中心便轉移到希臘本土的邁錫尼地區了。
邁錫尼文明的興起和繁榮 邁錫尼人和克裏特的米諾斯人不是同壹民族,他們的語言屬印歐語系,是從歐洲內陸由北而南進入希臘的。邁錫尼人是希臘人中最早到來的壹支,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定居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此時克裏特已建立米諾斯文明,希臘本土的邁錫尼人則比較落後,雖已進入銅器時代,猶未建立國家,因此他們是在克裏特直接影響下逐漸向文明過渡,到公元前1600年才稱王立國。這時的王朝按考古發掘的資料而稱之為豎井墓王朝,約持續百余年,到公元前1500年後為圓頂墓王朝取代。
豎井墓王朝的主要文物是發現於邁錫尼城堡內外的兩座墓園。園內有眾多王族墓葬,內藏豐富的金銀陪葬品,其數量之多為世所罕見(僅其中壹墓穴即有870件之多)。工藝水平也很高,其中大多數為克裏特產品,也有來自埃及和小亞、敘利亞等地的。這說明邁錫尼王族和貴族可能曾以雇傭兵頭領的身份服務於克裏特和埃及等地。隨著與海外先進文明地區交往的密切,邁錫尼的經濟與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國力日強。到圓頂墓王朝時期,它便從尾隨於克裏特之後而轉為可與之抗衡的強國了。圓頂墓不像豎井墓那樣只在地下構築簡單的豎穴墓室,而是在地面鑿巖和砌石築成圓形墓室,前有墓道,上覆高冢,室內以疊澀法砌成圓錐狀屋頂,形如蜂巢,故又稱蜂巢墓。構築這類陵墓需要較高的石砌工程技術,它的形制雖源自克裏特,在邁錫尼卻規模益趨宏大。現存最大的壹座圓頂墓內高13.2米,墓門高10米,門內過道以壹塊重達120噸的巨石為蓋,可見其工程的艱巨。
邁錫尼文明在充分吸收克裏特文明的同時,也具有自己的壹些特點,如城堡堅固、陸戰力強,喜用馬拉戰車,尚武精神突出等等。它作為愛琴文明的壹個組成部分,蒸蒸日上,有取代克裏特而後來居上之勢。到公元前1450年,邁錫尼人可能通過聯姻繼承等和平方式,得以入主克諾索斯王宮,這是邁錫尼文明發展的關鍵壹步。邁錫尼統治克裏特後,既承襲了克裏特掌握的愛琴海商業貿易網的控制權,也全面吸收了克裏特文明的遺產。克裏特原有的線形文字,現在被用來書寫邁錫尼語言,形成了邁錫尼線形文字(學術界通稱前者為線形文A,後者為線形文B)。此後從公元前1400—1200年,邁錫尼達到其文明的盛期。
邁錫尼城是邁錫尼文明的中心,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附近還有梯林斯城,是直屬於邁錫尼的壹個軍事要塞。它們構成邁錫尼王國,在希臘諸國中最稱強大。其他王國著名的還有伯羅奔尼撒中部的斯巴達和西部的派羅斯,以及中希臘的雅典、底比斯等,它們有時組成壹個軍事同盟以聯合作戰,奉邁錫尼為盟主。考古發現的邁錫尼遺址主要是國王居住的城堡,它的城墻用巨石環山建成,厚達5米,高8米,和克裏特王宮建築全無防禦設施迥然有別。城堡有宏偉壯觀的“獅門”(以刻有雙獅拱衛壹柱的浮雕得名),城內建豪華王宮。城堡下面平川地帶有廣闊的市區,富商大賈和百業工匠居住其間,其繁榮富庶當不下於克裏特的克諾索斯。在海外貿易方面,邁錫尼較克裏特也是有過之無不及。埃及、敘利亞、腓尼基、塞浦路斯以及意大利南部、利巴拉群島等地都有邁錫尼陶器出土,數量皆超過各地曾發現的克裏特陶器。在愛琴地區和希臘本土,邁錫尼文明的分布也較克裏特文明為廣泛、眾多,現已發現的當地大大小小的邁錫尼文明遺址在1000以上。
邁錫尼的線形文B自1952年已被釋讀成功,證明邁錫尼語言是古希臘語的壹支。現存的線形文B的材料絕大多數都是王室經濟文書,對政治歷史揭示不多,卻提供了經濟方面的珍貴信息。這些材料充分說明邁錫尼社會是奴隸制社會。線形文B中已專有男奴女奴之詞,其讀音與日後希臘語中奴隸壹詞相近。在派羅斯的文書中,有關奴隸數目的壹類計有婦女631人,女童376人,男童261人;另壹類則計有女奴370人,男女童奴各149、190人。總合兩類計數則分別為1268及709人。這裏雖未提男奴,但從其他材料看男奴也不在少數。按派羅斯小國的規模和文書反映的個案情況,可知當時奴隸數目之多是驚人的。此外,文書中還反映了國王貴族占地甚多、農民占地甚少的情況,農民也受到統治者殘酷剝削。這些情況說明邁錫尼社會和克裏特壹樣,近似於東方的奴隸制王國。
多利亞人的遷徙與邁錫尼文明的滅亡 邁錫尼文明從公元前1200年以後漸呈衰敗之勢。古希臘的神話傳說曾模糊提及此時王朝更叠頻繁,戰亂相繼;考古材料也反映陶器質量下降,生產萎縮,而“海上諸族”的騷擾更使國際貿易大受打擊。經濟衰落可能迫使統治者依靠武力掠奪,於是各國各城之間的戰爭也愈演愈烈,其中最著名的壹次大戰便是希臘同盟與小亞富裕城市特洛耶的戰爭。此戰打了十年之久,最後希臘聯軍雖攻下特洛耶城,實際上卻是兩敗俱傷。得勝的希臘各國(以邁錫尼為首)無不疲憊不堪,元氣大傷,終於擺脫不了“黃雀在後”的厄運:希臘各國壹直難以恢復,便為北方的多利亞人提供可乘之機。他們紛紛南下,攻城掠地,逐步征服了雅典而外的中希臘和伯羅奔尼撒各國,宣告了邁錫尼文明的滅亡。
=========================================================================
荷馬史詩是《伊利亞特》與《奧德賽》的合稱。相傳是公元前九世紀壹位叫荷馬的盲詩人所作。
荷馬史詩被稱為歐洲文學的老祖宗,是西方古代文藝技巧高度發展的結晶。三千多年來,許多學者研究這兩部史詩,單就研究結果印成的書,就可以自成壹個小圖書館。
(壹)荷馬史詩的形成過程。
荷馬史詩寫的是公元前12世紀希臘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戰後的故事。史詩的形成和記錄,幾乎經歷了奴隸制形成的全過程。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在小亞細亞壹帶就有許多歌頌戰爭英雄的短歌流傳,這些短歌的流傳過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壹起,增強了這次戰爭英雄人物的神話色彩。經過荷馬的整理,至公元前八世紀和七世紀,逐漸定型成為壹部宏大的戰爭傳說,在公元前六世紀的時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到公元前三世紀和二世紀,又經亞裏山大裏亞學者編訂,各部為24卷。這部書的形成,經歷了幾個世紀,摻雜了各個時代的歷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臘人的全民性創作。
(二)《伊利亞特》故事梗概
《伊利亞特》的意思是:“關於伊利昂的史詩”。希臘人稱“特洛伊”為“伊利昂”。特洛伊是小亞細亞西北岸赫勒斯滂海峽(現稱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的壹個城市,商業繁榮、土地肥沃,富遮而美麗。特洛伊戰爭的是起因,相傳是因為“不和的金蘋果”。
傳說,狄薩亞利王珀琉斯與海神的女兒結婚時,邀請了所有的神來參加婚禮,但是唯壹沒有邀請不和女神厄利斯,她壹氣之下來到宴席上報復,扔下壹個“不和的金蘋果”,上面寫著“贈給最美麗的女人”。
於是,有三位女神開始爭這個蘋果。這三位女神是: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但是三位女神爭執不下,就要求主神宙斯裁判。宙斯卻讓她們去找特洛伊王子巴裏斯裁決。三位女神找到巴裏斯,分別向王子作了許願意:赫拉許願巴裏斯成為最偉大的君主;雅典娜許願巴裏斯成為最勇敢的戰士;阿佛洛狄忒許願巴裏斯有迷惑女人的魅力。最後,巴裏斯決定接受阿佛洛狄忒的許願,把金蘋果判給了她,讓她成為最美的女人。
隨後,巴裏斯到斯巴達作客,果然迷惑了國王的美麗妻子海倫,並劫走了大批財物。於是,希臘各部落推選阿伽門農為統帥,發動10萬大軍,1186條戰船,渡海攻打特洛伊,以報仇雪恨並奪回海倫。特洛伊方面也聯合各部落進行抵抗,就爆發了這場戰爭。因特洛伊易守難攻,希臘軍隊攻打了9年卻沒有攻下城池,雙方傷亡重大。
第10年間,希臘軍由足智多謀的俄底修斯獻計,部隊假作退兵,卻留下壹個巨大的木馬。特洛伊人將木馬拖回城裏,不想木馬中藏著20名希臘士兵。夜裏,特洛伊人還在祝賀時,木馬中希臘士兵殺出,裏應外合打開城門,雙方經過激戰,希臘軍占領了特洛伊城。
希臘軍各部入城後,殺死全部男子,燒毀城池,帶著女俘和其他戰利品返回本土。
(三)《奧德賽》故事梗概
“奧德賽”的意思是:“關於俄底修斯的故事”。描寫了希臘軍英雄俄底修斯獻計攻破特洛伊城後還鄉的故事。這個故事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是海上的漂泊10年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回鄉後復仇的故事。
[第壹部分]戰爭結束後,俄底修斯帶領部下離開特洛伊後,在海上遇到風暴,飄到了伊斯瑪洛斯,他們殺死了當地的居民,掠奪了無數的錢財女子,正在飲酒作樂時,被喀孔涅斯人包圍。
俄底修斯率部突圍後,又飄到了食蓮國。這個國家有壹種蓮花,人吃了後就不想回故鄉了。俄底修斯有部下有兩人吃了這種蓮花,趕緊開船擺脫這種誘惑。可是隨即又闖進獨眼巨人的島上,有兩名部下因上去偷羊被巨人吃掉。俄底修斯被囚禁在山洞裏。他想出壹條計策,用燒紅的樹幹戳瞎了巨人的眼睛,終於逃回船上。
不料想,這巨人是海神的兒子,於是與海神結下了仇,海神興風做浪,處處阻撓俄底修斯的航行。俄底修斯終於到過埃俄羅斯居住的島上,埃俄羅斯送他壹只口袋,裏面裝了各路風,但把西風留下來助俄底修斯回鄉。航行了9天,已經可以看到故鄉海岸上的烽火,不幸的是俄底修斯的部下以為口袋裏裝的是財寶,私下打開後狂風大作又將他們吹回原路。途中又遇巨人族,損失了全部船只,只留下俄底修斯自己坐的那條船。
後來,他們又經歷了種種危險,千辛萬苦到了太陽神島上。同伴們因為宰殺神牛,觸犯天律,被宙斯用雷霆擊沈船只,全部溺死,只有俄底修斯沒有吃牛肉才保下壹條命來。俄底修斯飄到俄古癸亞島後,被美麗的仙女卡呂普索留作丈夫,壹住就是七年。年來宙斯命令仙女放他回鄉。
俄底修斯在離開特洛伊10年後,才飄流到斯刻裏厄島。這個島上的國王得知他就是俄底修斯後,送給他很多禮物並派快船送他回國。
[第二部分]俄底修斯離開故鄉20年,國內已生意外。許多貴族少年想奪取他的財產和王位,向他的妻子珀涅羅珀求婚,並天天在宮裏胡鬧,把俄底修斯的壹份家產幾乎花光。
俄底修斯回國後,受女神雅典娜的指點,自己化裝成乞丐,采取各種辦法試探了妻子、兒子和仆人對他的忠心,懲罰了那班無賴的求婚者,夫妻最後團圓。
(四)荷馬史詩的主題思想
史詩的主題思想是歌頌氏族社會的英雄,因而只要代表氏族理想的英雄,不管屬於戰爭的哪壹方,都在歌頌之列。《伊利亞特》的基調是把戰爭看成正當、合理、偉大的事業,但同時又描與了戰爭的殘酷、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人民的厭戰反戰情緒,並通過英雄們的淒慘結局,隱約地表達了對戰爭的譴責。《奧德賽》是歌頌英雄們在與大自然和社會作鬥爭中,表現出的勇敢機智和堅強樂觀的精神。
荷馬史詩,是古代希臘從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制時期的壹部社會史、風俗史,具有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的很高價值。這部史詩也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嚴、價值和力量。這是人類童年時代的藝術創作,在思想上、藝術上不免帶有局限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