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基本問題
問題描述:
1.簡述Inter的產生發展歷程。
2.國內的Inter九大骨幹網是哪些網絡。
3.簡述Email、WWW、FTP的工作原理。
解析:
因特網
即互聯網。Inter: 因特網。泛指由多個計算機網絡相互連接而成的壹個網絡,它是在功能和邏輯上組成的壹個大型網絡。采用TCP/IP協議。
因特網,源自英文的Inter,它的含義從廣義上來說就是是“聯接網絡的網絡”。這種將計算機網絡互相聯接在壹起的方法稱為網絡互聯。作為專有名詞,它所指的是全球公有、使用TCP/IP這套通訊協議的壹個計算機系統,這個系統所提供的信息與服務,以及系統的用戶。因此,世界上這個最大的互聯網絡也被簡稱為“互聯網”(the Inter)。
因特網的誕生
Inter: 為International Net的簡寫,因特網,又稱國際互聯網。它最早產生於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規劃署,那是1969年的事了,最初的目的也只是遠程計算機的數據***享,後來發展成將世界各地的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相互連接起來,形成了壹個無邊無際的超級大網。Inter的主要服務項目有:電子郵件(E-mail),遠程登錄(Tel),查詢服務(Finger),文件傳輸 (FTP),文檔服務器(Archive),新聞論壇(Use),電子公告牌(BBS),新聞群組(News Group),全球網(World Wide Web,縮寫為WWW,又稱萬維網)等。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了大學之間互聯的骨幹網絡NSF,這是互聯網歷史上重要的壹步。互聯網中成功接入的比較重要的其他網絡包括Use、Fido、Bit。參見互聯網史。
整個1990年代,互聯網成功地容納了原有的計算機網絡中的大多數。這壹快速發展要歸功於互聯網沒有中央控制,以及互聯網協議非私有的特質,前者造成了互聯網有機的生長,而後者則鼓勵了廠家之間的兼容,並防止了某壹個公司在互聯網上稱霸。
在1994年,NSFNET轉為商業運營,成為今天全世界人所***知的互聯網絡的前身。
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從北京向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第壹封電子郵件開始,互聯網絡正式在中國大陸地區運行。
今互聯網
互聯網計劃的初衷便是為了使人們在更廣範圍內***享信息。
經過多年的發展,互聯網已經在社會的各個層面為全人類提供便利。電子郵件,即時消息,網上購物等等內容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壹種生活方式;而基於B2B,B2C等平臺的電子商務,跨越洲際的商務會談以及電子政務等等為商業與 *** 辦公創造了更加安全,更加便捷的手段。
①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已基本覆蓋全國所有地州市,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169)全國聯網工作基本完成,國際出入口信道帶寬711Mbps,已建成連接省會城市的155M寬帶骨幹網,今年內骨幹網速率將達到2.5G。
②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覆蓋24個城市,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0座城市利用衛星信道組成骨幹網,區域網和接入網主要利用微波或租用DDN、公眾電信網等設施,有4個獨立國際出口,國際線路帶寬69M/s,有300多家集團用戶。
③中國聯通計算機互聯網(UNINET):面向ISP和ICP,去年骨幹網已覆蓋全國各省會城市,網絡節點遍布全國230個城市。國際線路帶寬55Mbps。
④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廣電總局、鐵道部、上海市***同聯合,利用廣播電視、鐵道等部門已經鋪設的光纜網絡,連接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第壹期骨幹網建設將於2000年三季度完成,屆時將覆蓋東南15個主要城市,全程8000公裏,最高速率可達40Gbit/s。
國際線路帶寬377Mbps。
⑤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最近批復成立,是面向社會黨政機關團體、企業集團、各行業單位和各階層公眾的經營性互聯網絡,主要提供無線上網服務。
以上5個互聯單位為經營性互聯單位,下面4個互聯單位為公益性互聯單位。
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聯網的國內高校已達100多所,已建成64Kb/sDDN專線連接全國八大區網絡中心的主幹網。國際線路帶寬12M/s。
⑦中國科技網(CSTNET):連接全國各地45個城市的科研機構,***1000多家科研院所、科技部門和高新技術企業,上網用戶達40萬人。國際線路帶寬10M/s。
⑧中國長城網(CGWNET):軍隊專用網。
⑨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最近批復成立,是非經營性的、面向全國外貿系統企事業單位的專用互聯網絡。
FTP的工作原理:
bbsadmin/dispbbs?boardid=70&id=73176
電子郵箱與地址
電子郵箱:electronic mailbox
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
電子郵件地址:mailbox@puter
1.每壹個電子郵箱都有壹個唯壹的電子郵件地址(e-mail address),格式為:account@puter
2.地址的第壹部分標識用戶的郵箱,第二部分標 識郵箱所在的計算機,壹般為郵件服務器.
3.發送方通過第二部分來選擇目的地,而接收方的電子郵件軟件使用第壹部分來選擇指定郵箱.
RFC822——互聯網郵件標準
(Inter Mail Standard)
電子郵件信息格式
1.電子郵件由ASCII文本組成。分成頭部和主體兩部分,中間用空行分隔。
EMAIL 客戶/服務器協議
Email客戶端:用戶所使用的EMAIL程序。
UNIX:Pine,mail,elm…
WINS:Outlook Express,Netscape
Messager,Foxmail…
Email服務器:將郵件路由到目的地、監聽入 局郵件並將其存放到用戶郵箱的軟件。
如sendmail,qmail…
郵件傳輸協議: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RFC821:規範了SMTP協議,指定了在壹個簡單TCP連接上,兩個MTA(Message Transfer Agent)如何進行通信。
RFC822:指定了在兩個MTA之間用RFC821發送的電子郵件報文的格式。
信息訪問協議:
POP:Post Office Protocol 郵局協議
POP3是POP協議族的第三代,POP2還在使用,POP3是目前最常用的。
RFC1725 IMAP:Inter Message Access Protocol互聯網信息訪問協議
S M T P協議
默認端口:25
郵件服務器之間通過SMTP協議傳送郵件。
SMTP使用TCP協議,兩端同時運用25號
端口進行通信,並在兩個方向上交換郵件。
S M T P協議
SMTP提供可靠的消息傳遞:發送方必須保存壹個郵件的副本直到接收方將壹個副本放至不易丟失的存儲器
SMTP提供對目的郵件地址的查找和驗證。郵件接收者為多個且在同壹服務器時,只需傳輸壹個副本
信息訪問協議:
默認端口:143
IMAP:互聯網信息訪問協議
可以在”遠程文件服務器“上直接對信息和文件夾進行創建和操作。
對移動用戶來講比使用POP方便得多(因為郵件保留在服務器上)
使用規則有選擇的將信息從服務器COPY到客戶端。
客戶端程序:Outlook Express, Netscape…
POP:郵局協議
默認端口:110
本質“存儲—轉發”。郵件在被下載到客戶端之前被存儲在服務上。妳可以在服務器上保存復本。
與IMAP相對,協議簡單;對移對用戶來講使用POP管理郵件非常不便;
POP客戶端:Outlook Express,Foxmail…
WWW(World Wide
Web),是因特網應用中的最新成員,但也是使用最為廣泛和成功的壹個,它的目標是實現全球信息***享。它采用超文本(Hypertext)的或超媒體的信息結構,建立了壹種簡單但強大的全球信息系統。
媒體是指從網絡上能得到和傳播的各種數據形式,包括文本文件、音頻文件、圖形或圖象文件以及其他可以儲存於計算機文件中的數據。超媒體是組織數據的壹種新方法,壹個超媒體文檔采用非線性鏈表的方式與其他文檔相連。使用WWW就是按超文本的鏈指針查找和瀏覽信息。通俗地說:超鏈接就是通過指針將全世界所有的因特網主機上的信息鏈接起來,妳指向我,我指向他,他在指向別的主機,這樣因特網的用戶只要找到任何壹臺在這個鏈接中的計算機,就可以沿著這些鏈接“順藤摸瓜”,找到其他的主機。至於主機的性質、位置、服務器的地址怎麽寫,全都不需要考慮。使用者只要用鼠標點擊代表超鏈接的文字或圖象,就可以獲取所需的信息了。這是電子郵件、FTP等其他因特網服務所不能達到的。便捷的操作使因特網的吸引力大大提高,從而也更加普及。即使沒有任何計算機知識背景的人在經過簡單培訓後也都能熟練使用。
WWW的客戶端程序壹般稱為瀏覽程序或瀏覽器(Web
Browser)。有面向字符和面向圖形的兩類瀏覽程序,目前使用最多的當然是圖形界面的瀏覽器,Netscape
Navigator或者Microsoft Inter Explorer是典型的代表。
早期的因特網壹直都是文本傳輸,因為當時網絡帶寬很小,而且大半的主機都是Unix操作系統。也就是說妳想在因特網上遨遊,得先學會Unix系統。直到 1989年“歐洲高能粒子協會(CERN)”為了能讓他們世界各地的成員分享研究成果並互傳信息,發展出能夠傳遞多媒體資料的分散式網絡,這就是他們所提出的WWW計劃。當時他們的構想是用壹套跨平臺的通訊協定,在WWW任何平臺上的電腦都可以閱讀遠方主機(Server)上的同壹文件;而這個協定就是稱為“超文本傳輸協定(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即:HTTP)”。在WWW誕生後,因特網原本單壹的文字界面被聲、文、圖、影的多元化界面所替代。承載多媒體信息也是WWW服務的特色和最吸引人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