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九仙山風景區的景點介紹

九仙山風景區的景點介紹

孫臏書院

孫臏書院亦稱九仙書院、靴谷書院,坐落在九仙山遊覽區內,倉敖嶺西麓抱犢峰下,始建年代無考,相傳此為齊國軍事家孫臏聚徒講學之處。孫臏在馬陵大捷之後,辭去軍師之職,遍尋齊地名山,選中此處,蓋石屋三間,隱居此中研讀兵法,總結自己多年作戰指揮經驗,在此寫成了千古不朽的軍事巨著《孫臏兵法》。由於年代久遠,原有的房屋己倒塌,康熙年間文人李澄中曾賦詩曰:“孫子何年去?空余此講堂。雲深丹竈冷,竹覆石壇荒”。1996年8月,重新進行修復。修建後的孫臏書院為正堂二間,總面積50平方米,石墻、原木屋頂,並在屋內陳設了孫臏塑像。書屋平臺以下,築55級石階至谷底,以供遊人登臨瞻書仰。孫臏院的修復,使這裏成為九仙山壹個主要的遊覽小區域;眾多的遊客都被孫臏遺風所吸引,前來瞻仰壹代軍事家的風範。此處巒峰疊翠,松濤陣陣,環境優雅,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相互交融,形成意蘊深遂的遊覽境地。 黑牛場花園

位於孫臏書院以南,九仙山最大杜鵑花園,園內生長著成片的杜鵑、蘭錦、粉團、連翹等花木,每天春夏之交,鮮花競放,爭奇鬥艷,五彩繽紛,如詩如畫,且多海石景觀。杜鵑花開時花色各異,景象壯觀,花期4-—5月,花冠呈玫瑰紅、鮮紅或粉紅,因品系不同,開花的時間也各不相同,自陰歷三月份,粉紫色的藍錦品系,就爭相開放。五壹”時節,可見漫山遍野簇簇鮮花,流光溢彩,磬香襲人,與山光石景相映襯,宛如天然畫卷。此時,赴山賞花的遊人如織,但見花海人潮,遊人似夢如醉,如入仙境。黑牛場花園與靴石南山花園、五蓮山北坡花園,並稱三大“仙家花園”。野生杜鵑又俗稱映山紅,在五蓮山風景區生長區域非常廣泛,總面積約有壹萬多畝,其品種之多,面積之廣,花色之麗,譽冠華北,素有“江北第壹杜鵑園”之稱。九仙山是江北最大的野生杜鵑花基地,總面積約9692畝,占森林總面積的22.3%,有“萬畝杜鵑花園”之稱,與龍潭峽谷並稱為江北雙絕。品種有映山紅、滿山紅、雲錦杜鵑、蘭錦杜鵑等。盛開時,姹紫嫣紅,在懸崖、澗泮隨處可見。秋天遍山紅葉叢林盡染。

雪練飛瀑

又名毛家河瀑布,位於積霖谷上遊。瀑寬5米,落差20米,瀑下為圓潭,潭水澄清,深不可測。瀑布落水,壹如銀河倒瀉,聲如萬馬奔騰。置身於此,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詩仙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豪邁。夏日雨沛,瀑布又如白練垂空,水瀉潭中,泛起浪花,似白練層疊,故稱“雪練飛瀑”。白龍潭瀑布飛流直下,溢滿白龍潭之後又往北流過僅三尺寬的雲香池,下瀉入黑龍潭。

靴石

又名龜靴石。巨石高達三米,重達數萬斤,酷似古人穿的靴子。傳說八仙過海路過此地,和山神壹起在次治理荒山,鐵拐李脫下壹只靴子到嶗山裝來凈水,山神用柳枝蘸了凈水灑遍山峰,八仙辭別九仙山過海去後,靴子遺留在此,故名靴石。

龍潭大峽谷

九仙山內的龍潭大峽谷,是華北罕見的地中山、谷中景、奇峰秀水,貌似五陵源。著名的景點有壹谷、壹獅、連二巒;六竇、六洞、十六潭;八門、八巖、九奇峰;十八瀑布貫龍潭。全谷達七十七景之多,被譽為“齊魯小三峽”。 龍潭大峽谷:峽谷兩崖全是青翠如滴的綠色植物,那綠色就像潑出去的綠彩,就像畫在天幕上的壹幅巨大油畫,陽光照在上面泛著或濃或淡的綠色光彩。人走在山間小徑上,就像走在畫中。

白龍潭

又名霜潭。位於九仙山北麓,山泉匯集的毛家河,潭狀如井,壁高百米,直徑三十米,東、南、西三面為懸崖峭壁,北面為出口。潭水澄清,深不可測,狀如銀河倒瀉,聲如萬馬奔騰在山峰間奔流而來,驟然從懸崖上跌落,形成白澗瀑布。再向前順河而過石門,有摩天峭壁迎面而起,將河水截斷引入石崖之下,形成深不可測的白龍潭。潭上峭壁千仞,有古人摩托車崖鐫字“孝子回車”,精警醒目。澗水從隘口落下,下瀉潭中,雲蒸霞蔚,壯如白練垂空飛舞。潭中浪花泛水湛然幽深,其奇險幽深使人臨淵心動。潭北有龍王廟,為祭潭祈雨的場所。白龍潭水純潔清洌,甘甜可口。又稱“甘泉”、“玉泉”。 這兩個龍潭瀑布個個深不見底。傳說古時候有壹個樵夫到這山上砍柴時,不小心將壹根扁擔掉了,結果第二天那根扁從東海中漂了上來。從此,這龍潭便有了直通東海的傳說,也有了旱年來此求雨的民間祈禱活動。

龍潭瀑布

壹處地質斷裂帶形成的壹個大峽谷,全長綿延達數公裏,森林植被茂密,鳥類、動物品種繁多,清澈的泉水常年不斷,壹進入這峽谷就會遠遠聽到嘩嘩流淌的泉水。

龍潭溝

龍潭中的水冬暖夏涼,從不結冰此為壹奇。還有壹奇就是龍潭溝的青蛙從來不叫。這裏還有許多傳說九仙山除了擁有映山紅外,還有那個號稱江北第壹大峽谷的

齊長城

戰國時期齊長城自汪湖鎮後泥牛村西入境,至槎河鄉三塊石村出境,綿延60余公裏,占齊長城總長的1/10。其中分流山至松柏鄉張榜溝村壹段保存較完好,橫亙於九仙山西麓7.5公裏處。松柏鄉前長城嶺村後壹段,不僅長城遺址尚存,而且還存有烽火臺遺址。

牌孤遺風

位於九仙山南麓的牌孤山之陽,因山而名,系戰國時壹古城堡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面積7500平方米。自50年代發現至今,陸續出土有青銅劍、銅戈、銅鏃等兵器及殘陶器。1964年秋壹次出土8枚青銅璽,印文均為“左木行正本”,為國內罕見的文物珍品。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仰止坊

位於九仙山東南麓的叩官鎮丁家樓子村東部。系地方名人丁耀鬥為頌揚其父丁惟寧的功德,以昭後世而興建。仰止坊與石祠南北相對,相距約10米,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建。坊之左右各墊雙層長方形雕雲紋座,上立四棱抹角石柱,柱之前後各輔石耳,石柱正面刻對聯壹幅,上為“壹詠壹觴暢百年之逸興”,下為“勿伐勿剪綿千載之遐思”。石坊面額書“仰止坊”3個大字,前題“賜進士中憲大夫湖廣副使前巡按直隸監察禦史丁公諱惟寧字少濱主人題”,後綴“萬歷三十八年孟冬吉旦不肖男耀鬥述”。坊額背面書“山高水長”4字。

丁公石祠

石祠始建於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二月,年底落成。石祠坐北朝南,全部用石料建成。由祠、坊、門組成。祠面闊3間,壹門三窗,七檁兩梁,重梁雙柱,柱頭雕昂,石板瓦雕花脊,龍形雙鴟吻,長9.1米,寬5.13米,總建築面積46.7平方米。門眉之上刻“柱史丁公祠”5字,祠內正堂北壁刻“羲黃上人”4字,兩側間北壁正中各嵌壹石碑,兩山墻之正中各嵌石碑3塊,碑刻內容有《柱史丁公石祠記》、《九仙山丁憲副先生祠堂歌》、《遊覽諸公留題》等。原祠內沿墻壹周有料石砌築高l米、寬0.6米的2層高臺,臺上供奉丁氏世祖靈位。

九仙山大佛

座於九仙山山東北麓,距莊溝村約500米,系面向南的卵形巨石雕刻。佛像高4.5米,寬2.2米,身著袈裟,端坐於蓮臺之上,右手掛念珠,左手作拈數狀,口似念念有詞。據考證為宋代雕刻。

洗耳泉

在九仙山東南麓胡林村西石壁上,刻有楷書“洗耳泉”,下方為壹山泉,流水長年不斷,俗稱“洗耳泉”。每字215X176厘米,字體之大,實屬罕見。上款為“明崇禎三年十月”,下款署“主人呂壹奏題書”。呂壹奏為明代諸城人,萬歷進士,曾任知縣、戶部督餉主事等職。後退歸林下,在九仙山築舍(遺跡仍依稀可辨),以詩酒會友,秉性清高。

氣候特點

九仙山最佳旅遊季節,夏季氣候涼爽宜人,秋季花果飄香,是觀景納涼避暑,體驗民間生活的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