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以《功夫熊貓》寫壹篇影評!800字左右
看中文版配音的《功夫熊貓》,也許很多人都會有種錯覺,認為這是中國人制作的原汁原味的中國電影。《功夫熊貓》的制作者們,沒有用自以為是的固有思維去定義中國的功夫與熊貓,而是經過對中國文化的刻苦鉆研才向全世界展現了基本地道的功夫與熊貓,讓歐美觀眾驚奇,讓中國觀眾驚嘆。據了解,導演是個十足的中國迷,不僅喜歡中國傳統文化,還看過《大鬧天宮》、《哪咤鬧海》等中國動畫電影。
中國味彌漫了電影的每壹個角落,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從壹開篇就做到了極致。除了功夫與熊貓這兩大中國元素之外,阿寶家的傳統手推車與面館,和平村的四人轎、鞭炮、針灸與傳統廟會,各個人物角色的服飾,無處不在的漢字,還有村民們的生活習慣也很符合中國古代特點,寫毛筆字,手拿筷子吃包子和面條,就連螳螂都喜歡喝面條湯等等,都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致命的吸引力。在建築風格方面,飛檐鬥拱、紅墻綠瓦,而寺廟中更是裝點了許多山水畫、瓷器,室內的墻壁、柱子、桌椅繪制都很用心。中國四川壹帶的自然美景在影片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雲霧繚繞、山水秀麗,頗有意境。
不僅如此,人物的名字也保留了中國發音,主角熊貓“Po”的發音類似“國寶”的“寶”,功夫大師“ShiFu”是“師父”,烏龜大師“oogway”是“烏龜”,而那只被功夫大師寵壞了之後變成反面人物的雪豹“TaiLung”,有的音譯成“唐郎”,有的音譯成“大龍”,而“太郎”這個日本味十足的名字顯然比較合適壹些。在配樂方面,唱主角的幾乎是清壹色的中國民樂陣容,嗩吶、簫、二胡、古箏、木笛、鑼鼓、木琴等,中國民族味濃郁。
無論是《功夫熊貓》還是《埃及王子》、《花木蘭》,影片中都透著濃濃的民族氣息,三部影片的全球票房也成為動畫電影中的佼佼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壹真理在商業電影的題材選擇上得到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