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中醫藥刊物簡介

中醫藥刊物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1 拼音

zhōng yī yào kān wù

2 概述

中醫藥刊物是系指有關中醫藥學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繼續出版物,是中醫藥學界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工具。中醫藥期刊出現於近現代,據統計,截至1949年10月以前,我國的中醫藥期刊約有四百余種。清代唐大烈主編的《吳醫匯講》11卷,(1792~1801年),其編輯大旨是“奧詞顯義,統為求教,長篇短節,並曰無拘”,內容已包括有當時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敘有內、外、婦、兒各科及歷代醫家論述,經義詮釋,隨診筆記,讀書方法,藥物真偽鑒定等。從編例及內容而言,《吳醫匯講》可以說是近現代中醫藥期刊的雛形。

中醫藥期刊開始較多出現是在辛亥革命(1911年) 前後。現知較早的中醫藥期刊有上海醫學公報社蔡小香等所編的《醫學報》(創刊於1904年4月),神州醫藥學會紹興分會何廉臣等所編的《紹興醫藥學報》(1908年6月),廣州梁慎余等所編的《醫學衛生報》(1908年7月),寧波徐友函等所編的《衛生雜誌》(1911年),神州醫藥書報社余伯陶等編的《神州醫藥學報》(1913年5月)等。當時的中醫藥期刊反映了中醫藥學界銳意革新的思潮,在內容上則中西兼備,在研究探討中醫學術的同時,對西醫學知識也多有介紹。這壹時期比較著名的中醫期刊編撰者有蔡小香、丁甘仁、周雪樵、王問樵、梁慎余、唐乃安、袁桂生、顧賓秋、丁福保、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徐友函、余伯陶、包識生等。

“五四”運動前後,到抗日戰爭以前,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普遍開展,以及由於中醫藥學界聯合起來反對對各屆 *** 所采取的歧視、壓迫、消滅中醫等政策的堅決鬥爭,在鬥爭中中醫藥學界學術風氣活躍,中醫藥期刊也顯著增多。據統計,這壹時期出版的中醫藥期刊在250種以上,其中在上海出版者最多,達90余種,其次則為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北京、天津等地。當時中醫藥期刊發行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有:上海中醫學會所編的《中醫雜誌》(1912年12月),上海中華醫藥書局所編的《醫界春秋》(1926年5月),杭州三三醫報社所編的《三三醫報》(1923年5月),廣州杏林醫學社所編的《杏林醫學月報》(1929年1月),山西太原中醫改進研究會所編的《醫學雜誌》(1921年6月)等。值得壹提的是,這壹時期東南亞各國也多辦有中醫藥期刊,如《醫藥月刊》(新加坡)(1930年2月),《菲律賓醫藥會刊》(1930年4月)等。這壹時期的中藥醫期刊,按其性質可分為三類:其壹是中醫藥學術團體機關刊物,如中央國醫館及各地分館所編的《國醫公報》;神州醫藥學會各分會所編的《神州醫藥學報》以及中醫院校所編的院刊等等。

這壹類期刊多為各學術團體人撰稿。論文學術水平較高,且多報告了各團體的機構、成員、沿革及動向等。其二是中醫藥界同人刊物。如上海中國醫學月刊社所編的《中國醫學月刊》(1928年10月),廣州嶺南醫林壹鍔社所編《醫林壹鍔》(1931年1月)等,這類期刊的內容廣泛,思想較為活躍。其三是中醫普及性刊物,如上海中醫書局所編的《家庭醫藥雜誌》(1930年1月),健康報館所編的《學醫門徑月刊》(1930年5月),廣州大眾醫刊社所編《大眾醫刊》(1931年4月)等,此外,當時各地報刊如上海《申報》、《新聞報》等,多編有醫學衛生副刊,其中亦有特刊中醫內容者。這類期刊的特點是宣傳中醫藥衛生知識,讀者面大,影響廣泛。這壹時期中醫期刊的內容,壹般都是有社論或言論欄。多反映當時中醫界討論中西醫關系,如何整理中醫學術,中醫教育,醫學道德等問題; 學說欄多連載篇幅較長的著作和講義;藥物欄介紹各種中藥的研究;醫訊欄報告各地醫療法令,醫學團體情況;問答欄多解答讀者學醫、治病的各種問疑; 此外還有隨診筆記,醫林文藝,雜俎等。這壹時期比較活躍的編撰者有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樵鐵樵、陸淵雷、周學海、章臣鷹、張贊臣、秦伯未、範行準、祝味菊、楊 *** 、劉民叔、余無言、趙燏黃、陳邦賢、陳無咎、張山雷、吳漢仙、陸士諤、謝利恒、張錫純、朱仁康、楊誌壹、張子英、楊醫亞、朱振聲等。

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期間,新出版的期刊大約有六十余種。除上海及江浙等沿海各省外,各地新刊的中醫期刊增多。如重慶出版有《國醫月刊》(1939年4月),成都出版有《國醫改進月刊》(1941年3月),桂林出版有《復興醫藥雜誌》(1941年4月),西安出版有《平民醫學周報》(1943年6月)等。由於時局動亂,此時中醫藥期刊壹般刊行年代不長。較有影響的是北京出版的《國醫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