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捐款的意義
問題二:捐款的意義的什麽? 1、捐款是用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使他們度過眼前的難關。
2、個人和單位將金錢贈送給其它人和單位團體的行為稱為捐款。
3、捐款,捐贈(英文: Donation),是作為公***或慈善用途之贈與或捐獻,目的有多種。捐贈是施恩,付出自己所有,例如金錢、物資、服務、身體器官、時間、名譽等,去贊助受惠者,例如慈善機構、弱勢社群等。宗教角度,捐贈行為是公德的積蓄,有分“陰德”和“明德”。 陰德是施恩不揚名,多以“無名仕”自稱。 陰德曾經給歌頌為“高尚情操”,相對於有目的捐贈。 明德是行善者部分為揚名,目的是換取慈善家、MBE的稱號,或以學校、建築物、地方等命名為榮,小則為換取慈善演唱會、晚宴、餐舞會入場贈券、 *** 版紀念品、感謝狀頒獎禮、免稅額等。
問題三:成立慈善會的目的和意義 10分 慈善基金會的實施與好處
如果企業設立了慈善基金會,可以自行向社會捐款、捐物等。但由於企業慈善基金會的性質,所以沒有權利向社會進行籌款籌物;企業進行大規模慈善投資,比如建立希望學校、希望公園、幫助殘疾人中心等,需經過浙江省民政廳的申報手續,然後經過土地管理局的審批。
既然慈善基金會是壹個完全公益性的部門,那麽是什麽“好處”讓企業如此熱衷於慈善事業呢?
根據西方經濟學,公民和企業可以選擇兩種不同的途徑履行納稅人的職責:他們可以將自己的壹部分收入作為稅交納給 *** ;或者作為社會捐款捐獻給慈善事業。兩者沒有先後,更沒有差別。這樣壹來,個人和企業與其將稅務繳納給 *** ,由他們決定這筆費用的公***支出,還不如將自己收入的壹部分作為社會回饋,直接用於公益或福利事業。由此得出“慈善好處”之壹:企業個人不通過 *** 途徑=免稅。
當然,慈善基金壹直被西方企業津津樂道的好處不光只是“免稅”,還有被西方企業家稱為品牌的“軟性廣告”。在國外,每壹個企業家都有壹個觀念:企業品牌不僅是企業財產,更是社會公***財產,從更大的範圍上說,品牌甚至會成為壹個城市、省份、國家、或者壹個時代的象征。所以很多國外企業家十分樂意投入慈善基金,塑造“公益品牌”,使企業的“特色品牌”體現公益價值,提升親和力,吸引消費者。再者對於企業內部,慈善基金會通過員工之間義務募捐,創造活動經費,幫助困難職工,增加全體員工的合作性,互動性,有利於創造“和諧、愉快”的企業道德文化。
浙商慈善基金會知多少
據浙江省民政廳民間組織局介紹,目前登記在案的設有慈善基金會的企業***有15家左右:如浙江東盛印染有限公司、溫州葉康松慈善會等。這個數字相對於浙江幾十萬家企業而言,實在是壹個小小數,也就是說,有99.99%以上的企業沒有設立過慈善基金部。
既然慈善基金有那麽多好處,但涉足這個領域的浙商為什麽感到舉步艱難呢?記者從浙江省慈善協會了解到,我國不健全的慈善基金法是導致慈善基金無法普及的主要因素。現在,這壹問題已經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2004年6月1日國務院頒布了《基金法條例》;2005年11月制定了《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這兩項法規和綱要的推出,為中國企業慈善基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保證,也標誌著中國企業慈善基金會的發展邁入了裏程碑式的壹步。
然而,慈善基金會的發展會因為法規條例的推出,而變得從此壹帆風順了嗎?答案是未知的。根據《基金法條例》和《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給企業和個人帶來的的最大利益:“對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向中華慈善等機構的捐贈,準予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但據統計,全國民政系統今年***收到個人捐贈17億,而個人退稅率為零。裏面的壹部分原因是由於公益法規剛開始執行,和很多立法還不配套。可是記者卻了解到,真正的原因是我國慈善基金會還未采用普會制度,所有的法規所制定的保障只有在國家級的10個慈善機構才能得到實行,《慈善基金法條例》等於給地方企業開了壹張空頭支票。
在企業中,慈善基金會受到了“法人概念”的束縛,經濟學中提出的法人概念幾乎無法確定中國慈善基金會的法人地位。國外企業的法人,是嚴格按照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的定律來劃分的,公司屬於社團法人,慈善基金會屬於財團法人,這兩者是同等的級別。也就是說,慈善基金會應該是壹個完全獨立的部分,它可以不受 *** 和企業的行政管理。可是我國現行的法律沒有建立財團法人的概念,幾乎所有的中國慈善基金會還是依托在公司的管理下,缺乏獨立性。不僅如......>>
問題四:慈善捐款有意義麽? 壹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舉.真正意義的慈善行為應是壹種不附加要求的施舍。施舍本身就是壹種快樂,壹種滿足。
慈善是出於對人類的熱觸,為了增進人類的福利所做的努力。捐款是其手段之壹。
問題五:企業家慈善捐款目的何在? 西方普遍理念:1做慈善是最賺錢的生意. 經過普遍對比,不做慈善的與做慈善的,做慈善前與做慈善後,企業家的生意和利潤差很多. 做慈善對改變公眾形象和增進影響力,加強信譽等方面有巨大貢獻,做好事是有好報..... 西方把利益看得很明白, 這麽賺錢的事為什麽不幹呢... 2做慈善是最好回報社會的方式. 熱心的企業家都會去做,但對於沽名釣譽的來說也會去做. 名利雙收,又是善事,是富人很好的事業. 但對中國來說就沒這麽容易: 普遍認為中國人思想更復雜,他們不會認為是做好事, 而是有不良企圖,沽名釣譽,做了壞事求平衡,出風頭.... 不可避免有這樣的富人,但大多數都是好的,他們只是想為社會做些什麽... 就跟見義勇為壹樣,這樣的思想讓人寒心. 為避免中國人的仇富,嫉妒,他們采取的只能是中庸之道,低調,不管慈善. 很多企業家說不是他們不想做,是不能做,做了後稅務查,討債的來,歹徒來,而輿論又不好,別人只會認為他有錢,不會認為是做好事,富人的不露富心理導致慈善這塊冷請.企業捐款,大額企業家捐款幾乎絕跡. 我們能怪富人為富不仁嗎?
問題六:捐款意義何在? 捐款的意義是什麽?這是個問題。可能大家會認為捐款的用來幫助那些受災的人,幫助他們度過眼前的困難,這沒錯,這是最初的捐款的原因。可是如果大家都這麽想那捐款的事情是件好事。可是如果有人的想法不是這樣這捐款的意義就變質了,變的很難看的壹件事。大家會問那是什麽想法呢?導致原本是件很好的事情變成了壹件難看的事呢?那就是如果妳的想法是為了“買金幣”才來捐款的,那我在這還是要謝謝妳,為什麽呢?因為妳捐了錢,而妳捐的錢可以幫助那些受災的人,雖然不知道妳捐的多少,不過多多少少可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過這樣妳個人捐款的意義也跟這妳的想法變質了,變成了壹件難看的事。而大多數的人想法我相信還是好的,不過我還是希望不要有太多這種想法的人。可能有的人回辯解說我不是,這我怎麽知道呢?我也不想知道,不過這要問自己的良心了。所以我希望大家捐款的意義只有壹個。請大家多多支持捐款。不過我還是希望大家有能力的多捐壹些,必盡妳少花壹點錢就可以幫助壹些人呢。何樂而不為呢,必盡大家都是中國人。可能有人認為這是沒有回報的投資,就不捐。這沒錯這是壹種無償的捐款,雖然沒回報但被妳幫助的人會感謝妳,而妳會覺得做了件很有意義的事,而感到高興。妳可以想想如果在妳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有人拉妳壹把,而這壹把可能可以改變妳的壹生,那妳壹定會很感謝拉妳的人吧。如果拉妳的人也想妳這麽想拉妳又沒回報有什麽用,就不拉妳了,那妳會怎麽樣呢?人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對不對
問題七:慈善是什麽意思 慈善 是指:富於同情心。
(alms offering●almsgiving●benefaction●beneficence●benevolence)
中國現有的《辭源》、《辭海》、《現代漢語辭典》中都沒有“慈善家”的詞條。前些年出版的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有相關的“慈善事業”的詞條,釋義是:“從同情、憐憫或宗教信仰出發對貧弱者以金錢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壹些實際援助的社會事業……帶有濃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為了做好事求善報;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業看作是壹種施舍……它只是對少數人的壹種暫時的、消極的救濟……它的社會效果存有爭議。” 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慈善基金會”條目的釋義是:“ 壹種民間非營利性組織,由捐贈人提供財產 文字並由它自己的職員進行管理,以其收入服務於對社會有益的目的 。”《大美百科全書》“慈善事業”條目的釋義是:“ 最悠久的社會傳統之壹 ,它借由金錢的捐助和其他服務,來提升人類的福祉 。” 關於“慈善事業”的理念,褒貶相差如此之大!事實上,我國已有了“中華慈善總會” 之類組織,所以,看來很有必要重新定義“慈善事業”、“慈善家”等詞語。
世界史述寫著從古希臘、羅馬時代起社會救助的傳統;美國史述說著這種傳統隨移民帶到美洲的史實。美國的慈善事業於獨立戰爭後空前興盛,如組織美國反奴協會,提供紐約勞工受教育的機會,創立兒童救助協會,成立全美收容所、醫院、文化組織等;二戰後,個人捐贈免稅入法,富豪紛紛熱心於慈善事業。如洛克菲勒家族四代連續捐款超10億美元; 比爾?蓋茨為慈善事業已投入 260 億美元,占全部財產的 54% ,甚至早早立下遺囑:死後 99% 的財富捐獻給慈善事業。
中國的慈善事業,同樣有著自己悠久的傳統。漢唐寺院濟貧、賑災、醫療、戒殘殺的長盛不衰;宋代養老扶幼事業的勃興;元醫療救助的興起;明清民間慈善群體在中國慈善史上首屈壹指 。更有當今國門開放以來,湧現出壹批批社會賢達、名流、企業家、離退休幹部為水災、為貧困大中小學生、為艾滋病、白內障的貧困患者,默默從事的慈善救助。統計表明,至少壹半的富豪要求對其捐款事實及數額“保密”。
只是眼下先富起來的人們對社會的回報難如人意。中華慈善總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其獲捐贈的 70% 都是來自國外和港臺,國內富豪的捐贈 15% 還不到。 去年被選入各種“慈善家排行榜”的 135 名個人,***捐款 9.85 億元人民幣,約合 1 億多美元,資產總額超過千萬美元的中國企業有過捐贈行為的比例卻不到 1% 。而 2000 至 2004 年美國 50 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總額 650 億美元,平均每年約 130 億美元。兩國雖無多大可比性,但是否也反映出其社會責任感與公益心方面的差距呢?眼下國內慈善組織數量的缺少,動員社會資源能力的有限, *** 稅收鼓勵政策的滯後,慈善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慈善組織的公信力的缺乏, 已成為制約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障礙,這些問題是否與《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所反映的“慈善觀”,有著某種關聯呢? 陳帥佛向社會提供500元以下捐贈
慈善事業既是經濟事業發展的晴雨表,也是調節貧富差別的平衡器。通過市場實現收入的第壹次分配;通過 *** 調節實行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個人出於自願將可支配收入的壹部分或大部分捐贈社會,乃是不可小覷的第三次收入分配。它有助於縮小兩極分化,減弱“仇富”心理,有利於社會的和諧。
我們是否應當像看重勞模、看重各類專家壹樣看重“慈善家”?
中華民族是壹個熱情仁愛,樂善好施的民族,關於慈善的概念,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