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經歷了哪些階段?
儒家學派發展的四個重要階段:
第壹個階段主要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儒家思想產生並開始發展的時期,代表人物分別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主張“仁”的思想,重視禮樂,強調為政以德;孟子發揚了他的思想,主張“仁政”,並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而且他認為“性本善”;荀子是這個事情較為後期的人物,他提出“性本惡”,同時還將人民的地位進壹步提高,他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思想。
第二個階段是西漢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了正統思想,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設立太學,以儒家經典教授學生,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自此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工具。
第三個階段是宋明時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發展,並發展成為儒教,代表人物有北宋時期的程頤、程顥,南宋的朱熹和明朝的王陽明等。二程的思想主要認為天地只有壹個理,他們的學說標誌著理學體系的正式形成,朱熹則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提出先理後氣的觀點,還論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求理。明朝的王陽明是心學的代表,他主張心即理也,強調知行合壹。
第四個階段是明末清初時期,儒家思想得到批判繼承的發展,代表人物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李贄是儒學異端,他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否定了孔子的權威;黃宗羲強調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否定皇帝壹家之法;顧炎武批判了君主專制,主張經世致用,註重實學;王夫之對程朱理學進行了批判,提出了氣的觀點,同時這也是哲學中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代表。